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又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三国时期的兄弟搭档不少(包括结拜兄弟和族兄弟等),比较有名的有比如桃园结义的刘关张,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袁绍袁术,诸葛亮诸葛瑾等等,其中有一对兄弟比上面提到的都厉害,甚至刘关张三人都比不上他们(当然这个厉害不是指武力方面,而是指建功立业和决战沙场方面),称得上是三国最厉害的兄弟组合,他们就是孙策和孙权哥俩。
孙坚一共生有四个嫡子分别是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孙翊字叔弼,孙匡季佐,从表字上能看出来,孙坚不仅能打,野心不小取名也很有学问,关键是四个儿子基本上都达到了他的要求,特别是孙策,袁术就曾酸溜溜的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作为和孙坚同辈的曹操,一生纵横沙场,能让他佩服和忌惮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但他偏偏对这两个小字辈由轻视到忌惮和佩服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孙坚死后,孙策的日子并不好过,父亲的旧部大部分没跟着他,孙策只能依附袁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袁术虽然看重他却并不重用他,可以说孙策日后席卷江东将江东纳入自己之手靠的都是自己个人的能力和魅力。从公元195年孙策以讨伐刘繇为名东渡长江独立发展开始到200年初大败黄祖平定江东六郡为止,短短六年不到的时间,孙策几乎凭一己之力就从无到有一举拥有江东六郡,手下能臣猛将无数,这份悍勇和功业三国很少有人能比得上。
曹操当时也忙,一忙迎奉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二忙平定周边吕布张绣和袁术等势力,根本就顾不上孙策,而且他和孙坚同辈对孙策一开始是很轻视的,青梅煮酒时他和刘备品评天下英雄时,提到孙策,曹操是不屑一顾的“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等到孙策平定江东曹操回过头才猛然发现身边卧了一头猛虎,不由承认自己看走了眼,长叹一声”“猘儿难与争锋也!”,在和袁绍决战之前曹操也不敢去惹这头不安分的猛虎,于是他改为拉拢孙策和孙氏结成儿女亲家。不过没过多久孙策就死在一场有预谋的刺杀中,很难说这其中曹操有没有暗中下黑手。
孙策厉害,他弟弟孙权也不赖。孙权勇武不如孙策,打仗也不如孙策(要不然也不会有孙十万这个耻辱的外号),但是内政和平衡各方关系方面孙权比孙策要强不少。对于这一点,孙策看得很准,他临终前就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孙策死时,孙权年仅19岁以弱冠之年掌江东六郡之事,步步维艰,慢慢收拢手下大将和大臣之心为己用,可以说稍不注意就容易被人架空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可是孙权真做到了”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先是赤壁之战放权给周瑜击败了曹操,其后又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濡须之战中从容面对曹操不落下风,曹操见孙权大军严明整肃,孙权英武异常,不禁对孙权赞叹不已“生子当如孙仲谋!“,在孙权送了一封书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和随信附上的一张小纸条“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之后,曹操退兵而去。
曹操一个如此骄傲之人对孙策孙权兄弟俩的忌惮和赞叹是有道理的,孙策孙权一武一文算得上珠联璧合,两人绝对是1加1大于2的组合,如果孙策不是死于谋杀之下,有孙策虎视一旁时刻准备插一脚的情况下,官渡之战未必打得起来,曹操未必能赢;孙策孙权兄弟两人联手大有可为,总之变数很多,三国的局面也许不一定能形成。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