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驱逐蒙古建立天下,但却始终无法消灭蒙古,
原因就在于宋元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朱棣迁都的手要目的就是为了南北势力均衡,而非天子守国门
。以原燕云十六州为基本区域在失去中原王朝四百年统治之后,终于回归大一统王朝统治,但问题是明朝接手的北方地区几乎已经是十室九空,破败不堪,汉人极小而且向心力不强,基本上都是以女真,蒙古,辽人后裔为主,
在此情况下,朱元璋不得已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将少数部族尤其蒙古人强制同化。
即便如此。明朝对该区域的控制一直就不强,以至于北元大将王保保在徐达坐镇北平的情况,居然能攻克雁门关,消灭明军三万余人,北平震动。也这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亲王巡边,而且是两个最善战的亲王,
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预防蒙古。
这就是为何朱棣篡位登基后,执意迁都北平的主要原因,让经济和政治中心更集中在北方,就是为了加强对北方控制。
如果不迁都,北方早晚会再次丧失。
从军事角度来说,历代王朝,要想统治北部游牧民族和蒙古,都必须在东北、河套、伊犁这些个可以农耕的地方驻军屯田,自给自足。而且老百姓还不能太穷。而在明初,
明朝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到了明朝后期,北方人口和经济恢复了,而从土木堡之变以后,军事能力开始退化,政治也腐朽了
,文官开始掌军,对于蒙古自然也就无力开拓。也就丧失了对蒙古的武力优势。
彻底击败或者控制蒙古,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明朝却没有统一的对蒙古的策略,始终是打打停停,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后金崛起。清初能搞定蒙古确实也是能力加时机刚好契合的体现,实际上就是捡了晚明朝的便宜。?
明朝采取的铁器封锁加互市策略使得,蒙古已经逐渐衰败。可惜的是,历史并没有给明朝充足的时间。
草原无法被中原有效统治,关键原因是通讯和运输成本太高,成本与产出不成正比。
消灭并控制蒙古,需要做到是军事,政治和经济三个方面
。明朝对待蒙古就是教化为主,武征为辅,经济控制为先的措施。在军事上消灭蒙古军队,起码明朝初年已经做到了。而在政治上彻底瓦解蒙古人的原有组织结构却没有成功,这一点满清做到了,在当时要想彻底控制蒙古的经济,
只有控制两样东西粮食和食盐,铁锅和茶叶,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就这么简单,这是蒙古的刚需品,垄断这些东西,就可以彻底控制蒙古,后来的张居正就是这么做的,可惜没有坚持到底,而对对蒙古人说,草原民族不耕种只会放牧,面对游牧民族显然无法建立固定的城池去统治。
而最后彻底控制蒙古的,恰恰是另外一个游牧民族女真,有清一代把蒙古人从峰值的近千万人口折腾到1912年只剩下50多万人,可见有多成功。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