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北宋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竟下令米价继续涨,灾民:不愧是好官
创始人
2025-08-21 00:02:29
0

前言

“文正”是中国古代时对文人评价最高的谥号

,纵观历史,古往今来得到“文正”谥号的人也不过寥寥几许,这其中有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人,然而

北宋名臣

范仲淹

绝对算得上是个中翘楚了

不仅谥号能佐证范仲淹的人品和成就,

被称为

“北宋第一完人”

也能表现出后人们对范仲淹的尊敬的崇敬

,他不管是在文学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是北宋前期非常重要的人物。

然而传说,在发生饥荒的时候,民间粮价本就昂贵,

百姓买不起粮食纷纷叫苦连天,然而

范仲淹不但不施政抑制粮价,反而将粮价上涨

,但是最终老百姓不仅不骂范仲淹,反而连连

称赞他是个好官

,这是为什么呢?

一、身世坎坷,苦学成才

范仲淹祖上也是高门显贵,唐朝的时候范家还出过一名宰相,但是到了范仲淹父辈的时候,家境已经严重衰落了,甚至父亲只是地方可有可无的一名小官员。

范仲淹的童年相当悲惨,刚出生仅仅不到两年的,父亲就病逝了,家中没了顶梁柱,于是范仲淹的母亲谢夫人只能含泪带着年幼的范仲淹改嫁一户姓朱的人家,

而范仲淹也不得不更名为朱说。

小的时候,范仲淹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但是等到逐渐长大了之后,十多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将他的身世告诉了他。

这件事对范仲淹的影响相当大,

自从他知道了自己并不是这个家中的一份子之后相当悲伤,于是便

化悲愤为动力,开始立志向学

,于是便辞别了母亲,前往应天府求学

然而范仲淹离家时孤身一人,年纪又相当小,

因为觉得自己是外人,他甚至没有带多少钱财,因此求学过程中的生活过得相当穷苦,甚至一度到了

为了省钱只能将粥冷却成粥冻之后切分开,每天吃一份

的程度

但是俗话说

“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范仲淹这样日复一日分寒窗苦读之后,终于上天不负有心人,

他年仅二十岁出头就中了进士,开始入朝为官,也能将母亲接到身边赡养

并且因为为官政绩优秀,范仲淹很快就得到了提拔

,并在母亲离世之后将自己的名字改回了范仲淹。

在此之后,范仲淹一生辗转中央和地方多地做官,

不仅

在哪里任职的时候哪里的人民就爱戴他

,甚至在以监察官员为职的言官那里评价也相当好

,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多么正直、内外如一的人。

范仲淹晚年的时候,为了改善北宋积贫积弊的状况,于是由他主持开始进行了

庆历新政

,可惜的是朝廷党争剧烈,宋仁宗的改革之心也不够坚决,

最终,庆历新政在一片反对声中还是失败了,范仲淹自己也遭到了贬谪

此时的范仲淹已经是古稀老人,尽管被贬谪,但是为国为民的一腔忠心仍旧没有变化,

在出任杭州长官的时候,适逢当地遇上旱灾,粮食歉收,百姓生活无比艰辛,于是

范仲淹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想出了一个奇招

二、饥荒四起,粮食危机

皇佑二年的时候,年过六十的范仲淹来到了杭州做知州

,杭州是一个鱼米之乡,相当富庶,百姓生活也非常康乐,朝廷让范仲淹任职于此也是出于对他功绩的感激,让他能在晚年的时候工作上不会那么艰难。

然而天不遂人愿,范仲淹上任没多久之后适逢粮食丰收的季节,然而却突然天降灾难——

一场旱灾摧毁百姓辛苦一年的收成,很多人家颗粒无收,杭州也迅速陷入了饥荒中。

物以稀为贵,

此时杭州城内粮食只有前一年的余粮,数量稀少,但是没饭吃的人口数量又多,于是商人趁机抬价,

将粮食价格抬升到了一个相当荒谬的价格

,平民百姓哪有那么多钱?只能望而却步。

范仲淹丰富的官宦经验告诉他不能这样下去,他必须有点什么举措来对灾荒进行补救,

不然一旦灾民走投无路到极致的时候,甚至有可能发动动乱

眼看着剩余的粮食甚至逐渐不够开仓济民了,下面的官吏们也都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要怎样处理这一个棘手的场面,此时,

经验丰富的范仲淹结合自己曾经在别处做官时观察过的

粮价变动

,突然灵光一闪

他以一州长官的身份下令,

命令将杭州的米价定为一百五十文一石

,这个价格甚至比饥荒发生之后杭州本地的粮商趁机哄抬物价之后的米价还要高几十文!

当地粮商知道了这件事之后纷纷笑开了花,甚至还在私下嘲笑范仲淹是个伪君子

,表面是个好官,一到灾年还不是趁火打劫?于是纷纷乐颠颠地将米价抬升到了一百五十文。

眼看着商人们上套,范仲淹欣慰地笑了,他的计划正式开始实施,一场市场调控物价的好戏即将上演。

三、市场竞争,压低价格

范仲淹这条政令不仅是杭州当地人知道,一传十,十传百,

周边城市的商人们也纷纷知道了杭州的粮食价格高

此时适逢粮食丰收,百姓们家家不缺粮食,没有必要去买粮,因此

粮商们在其他地方卖粮价格都相当低廉,当然对粮价高的杭州非常向往

,于是纷纷收拾了货物来到杭州,准备趁这个机会捞一笔。

粮商们来到杭州之后,

杭州的粮食数量就充足了起来

,这时候,百姓们也就能够货比三家地去进行购买,哪家的粮食价格低,那必然就会卖得更好。

其他商户眼看着别人的货逐渐卖完,而

自己费劲把粮食运到杭州来,

按照一百五十文这样卖的话跟别人比完全没有优势,于是就逐渐将粮食价格降了下来

,好让自己的货能够卖出去,不白跑一趟。

这样一来,商人们互相盯着别家的粮价对自家进行调整,

仅仅在几天内,粮食价格就下降到了一个百姓们能够负担得起的价格了

,于是百姓吃不起饭的问题就这样顺利解决。

商人们到后来也逐渐反应过来了,

范仲淹将粮价抬高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粮商前来,商家多了,粮食充足,为了卖货自然就会开始进行竞争,

逐渐在有利润空间的情况下尽可能将粮价压低

这样一来,

官府既没有得罪商户逼迫商户降价出售,同时又解决了饥荒问题

,人们纷纷对范仲淹的智慧感到叹服

而百姓们顺利度过饥荒之后也明白了范仲淹是个怎样为百姓着想的父母官,于是纷纷对范仲淹感激不已,

称赞他是个难得一见的好官

结语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

范仲淹是真正将百姓和民生放在心上的

,不然不会对市场规律掌握得这么一清二楚

,甚至能想出来利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见,范仲淹那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并不是空话,而是他为官数十载的肺腑之言,无怪乎他如此受百姓爱戴!

相关内容

中国建筑兴业:上半年股东应...
中国建筑兴业(0830.HK)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 财务数据...
2025-08-21 04:51:16
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
8月4日,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决赛,19岁小将刘凯45秒6...
2025-08-21 04:44:41
近三年北京延庆旅游收入年均...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原标题:延庆长城、世园、冬奥三张...
2025-08-21 04:43:00
原创 ...
中国对于丧葬有诸多的文化,最原始的丧葬依旧是土葬,但是土葬不仅要讲...
2025-08-21 04:35:06
原创 ...
三国风云人物众多,单以蜀汉为例,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蒋琬、费祎...
2025-08-21 04:35:06
原创 ...
孙权派吕蒙渡江杀关羽,看似很英勇,其实犯了很大的错误。在民间有一句...
2025-08-21 04:34:36
原创 ...
有人说三国最大的赢家就是司马懿,而事实也的确是如此,虽然当初曹家夺...
2025-08-21 04:34:32
原创 ...
一部《鬼吹灯》让无数人认识了一个神秘而又遥远的西域古国-精绝古国。...
2025-08-21 04:34:27
原创 ...
提到巾帼英雄,首当其冲的便是花木兰。而今天要说的是清末的这位巾帼英...
2025-08-21 04:34:07

热门资讯

三国中下落不明的4位大将:一位... 史书终究是史书,无法将所有事件一一记录。撰写史书的人也无法掌握世间的所有大事,只有那些较为显赫的人物...
原创 原... 他完胜诸葛亮,技压司马懿,人们却说他窝囊废,让我们正视历史!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演绎了中...
原创 明... 明朝驱逐蒙古建立天下,但却始终无法消灭蒙古, 原因就在于宋元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朱棣迁都...
刘备从小在乡下,与皇宫没半点关... 在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一直以来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后人因其而重新审视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其中不...
原创 北... 土葬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最早是由于原始人类为了避免去世的同伴免遭野兽啃食,将逝者的遗骸埋入地下...
原创 康... 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发展了上千年,而最盛行的莫过于明清时期。朱元璋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非...
原创 楚... 春秋时期,东周王朝逐渐衰弱,各诸侯国纷争林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齐楚两国则从中脱颖而出,明打暗斗...
原创 古... 文丨胖仔娱说 编辑丨胖仔娱说 前言 大家知道吗?对古代人来说,世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迷宫,道路蜿蜒曲折...
原创 霸... 周建琨,他的一生经历了辉煌与堕落的交替。回顾他从出生到走向仕途,再到最后落马的过程,我们或许可以从中...
原创 南... 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人物,作为勇冠三军的统帅,项羽组中却被刘邦逼上自杀的绝路。当时,刘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