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初期敢废除科举制,主要有以下原因:
- 政权统治基础不同:元朝由蒙古族建立,其政权统治基础主要是蒙古贵族和军功阶层。在元朝建立初期,大量的官员来源于随蒙古统治者征战的功臣及其后裔,他们凭借军功和家族背景获得官职,并不需要通过科举来选拔.
- 官员选拔途径多元:除了功臣世袭和荫庇之外,元朝还有从吏员中选拔官员的途径。许多中下级官员是从长期在官府中担任吏职的人员中晋升而来,他们熟悉政务流程,能够较快地承担起相应的官职职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对科举取士的依赖.
- 统治者对科举的态度:蒙古统治者对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甚至存在疑虑。他们更倾向于以自己熟悉的草原文化和传统方式来治理国家,对汉文化中的科举制度缺乏认同感,认为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文人不一定能很好地适应元朝的政治体制和治理需求.
- 民族政策的影响:元朝实行民族等级制度,将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等不同等级,在官员任用上优待蒙古人和色目人。科举考试的主要参与者是汉人、南人,而元朝统治者担心科举制的推行会使汉人、南人大量涌入官僚体系,从而削弱蒙古人、色目人的政治优势,进而威胁到元朝的统治.
从长远来看,元朝废除科举制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导致汉族知识分子晋升渠道受阻,使他们对元朝政权的认同感降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等 。后来元仁宗时期恢复科举制,反映了元朝统治者在统治过程中对汉文化和科举制度价值的重新认识,以及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扩大统治基础所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