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月中旬,为了抗击入侵绥远五原的日寇,抗日名将傅作义决定趁黄河解冻的机会,大举反攻五原之敌。
担负这次主攻任务的部队是第35军,其中101师作为总预备队,负责在乌加河桥附近断敌退路、阻敌增援。
乌加河桥是由日军修建的一座木质结构桥梁,汽车、坦克都可以在上面通行。更重要的是,这座桥处在由包头通往五原的必经之路上,因此破坏这座桥、阻止日军向五原增援,对反攻五原具有重要意义。
101师302团团长郭景云受领任务后,立即从全团抽调最精干的力量,组成了炸桥队和突击队,担负最艰巨的攻坚任务。
3月19日深夜,全团将士经过数小时的急行军,于次日凌晨2点悄然来至乌加河桥附近。
除炸桥队和突击队迅速就位之外,全团其他人员都编为火力支援队,由郭景云亲自指挥,在桥南设置了一个口袋形阵地,随时阻击桥北之敌。
此时,桥头仅有2名哨兵在游弋,绝大部分敌人都在碉堡中酣睡。
随着郭景云一声令下,突击队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悄悄接近了敌人,突然发起了猛攻。
从睡梦中惊醒的敌人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再纷纷拿起枪仓促应战。
然而为时已晚,302团爆破组已经将敌碉堡炸毁,而由2营营长段锦堂指挥的突击队则以极其凌厉的攻势打得敌人抱头鼠窜。
当敌人冲上大桥准备往五原方向溃逃时,郭景云亲自指挥的火力支援队用轻重机枪进行猛烈扫射,当场击毙60多名日军。
这时,由4连连长胡祥云带领的炸桥队,下到冰冷刺骨的河中,用大量炸药将乌加河桥成功炸毁。
302团顺利完成歼敌、炸桥两大任务之后,并未急于庆功,而是马上占领了乌加河以南的阵地,加紧修筑工事,准备阻击增援的日军。
21日下午,日军果然向五原大举增兵,他们共出动了数百辆汽车运兵,还配备了大批大炮、坦克,来势汹汹。
当这支日军大部队来到桥北岸时,才发现桥梁已被炸毁,根本不通过。
日军指挥官气得暴跳如雷,当即命令飞机、大炮对桥南进行狂轰滥炸,妄想用强大火力压制住302团,再修好大桥继续向五原增兵。
然而他们根本想不到302团将士有多么英勇顽强,不管飞机、大炮的火力有多么猛,但全团官兵毫无惧色,打得从容不迫。
经过整整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始终没办法完成对乌加河大桥的修复。
后来他们又试图在炮火的掩护下,驾着橡皮船强行渡过乌加河,也被302团将士把橡皮船击沉了。
总之,日军使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却始终无法越过乌加河,达到增援五原的目的。
当然,302团也遭受到不小的损失,共有100多名将士伤亡。团长郭景云身上多处负伤流血,仍凭借过人的意志力坚持指挥作战。
傅作义将军得知302团打得很艰难,当即指示101师师长董其武(1955年成为开国上将)加派兵力。
董其武接受这一指示后,当即带着301团、303团赶到乌加河一带,并命令这两个团都在乌加河南岸阻击敌人。
在修桥和强渡两招均告破产之后,日军又调整策略,出动飞机到河的下游用炸弹炸开冰面,这才用剩下的橡皮船渡过了乌加河。
傅作义将军得知这个消息时,意识到日军大举增援五原,将使我军形势极为大利。可是他远离战场,一时之间又找不到可行的退敌之计,急得在指挥所内不停地踱步。
说来也巧,傅作义踱步时,无意中把桌边的一本书蹭落到地上。他的思绪被打断了,弯下腰准备把书捡起来,却看到散开的书页上有“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这样一行字。
傅作义虽然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平时经常钻研《孙子兵法》、《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兵书战册,但也喜欢读读《三国演义》这样的通俗文学作品。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关云长放水淹七军……有办法了!”傅作义盯着这八个字,反复念叨了几遍,忽然眼前一亮——他从《三国演义》这个精彩章节中受到启发,想出了一个击退日军增援部队的妙计。
他思虑片刻,马上让副官下达两个作战命令:一是让101师后撤20里,前往梅令庙附近待命;二是让手下的新编第6旅炸毁乌加河的河堤,放水淹没乌加河下游的农田。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从小说中受到启发来对付敌人,这种做法看起来无疑有些荒诞不经。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傅作义从《三国演义》中悟出的水淹敌军这一招,竟然真的奏效了。
要知道,当时正是阳春三月,虽然北方的春天来得比较晚,但当时也是气候渐暖、大地冰消的时节,大量的冰雪融水使得乌加河流量丰沛,也给水淹日军这种战法提供了最不可或缺的条件。
新编第6旅决堤放水后,五原以北地区很快成了一片浩浩淼淼、一眼望不到头的汪洋泽国。
日军增援部队进入五原后,发现已经根本找不到一个活着的日军官兵了,而且到处是水,无法再继续作战,只得仓皇后撤。
这股日军在撤退中遭到35军各部队的阻击,又被歼灭了一部分。
这样一来,35军得以顺利收复五原,迫使日军撤回包头。至此,持续了100多个昼夜的包(头)、绥(西)、五(原)三大战役,以抗日名将傅作义指挥的五原大捷而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