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战国以及历朝历代各国均有自己的国号,大小几百多个。但 2000 多年过去了,能让中国人一听就心潮澎湃的也就那么几个,首当其冲的便是秦。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依然振聋发聩。
但喜欢历史的您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秦国建立时为何选择“秦”为国号呢?仅仅是因为下面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吗?
话说西周时期,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又为舜帝驯服鸟兽,被舜帝赐“嬴”姓的伯益,他有一个后代叫作“非子”,非子因为替当时的周孝王姬辟方养马有功,被封到秦邑,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曰号“嬴秦”,秦非子就是秦国的始封君。
这是公元前 9 世纪的故事,虽然大家都说这便是秦国的由来,可仔细一琢磨,似乎并没有讲清楚。比如,秦邑的“秦”又是因何得名呢?
东汉时期有个人叫许慎,他在秦朝灭亡后不久,专门在他编撰的《说文解字•禾部》中解释说:“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意思是秦邑这块地很适合种禾,也就是说秦很可能最初是一种禾苗的名称。
那么许慎说的对不对呢?从东亚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也就是距今 3 000 多年前的甲骨文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点答案。
甲骨文中的“秦”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左右是两只手,中间是一个中午的“午”,而中午的“午”就是“杵”的初文,是一种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来在石臼里捣粮食用的。
而下半部分是重点,两个“禾”字,那两个“禾”合起来,这个字读“秝(lì)”,这里指禾谷,所以甲骨文的“秦”字像双手持木杵舂禾谷之形。
那么作为“秦”字重要组成部分的这个“禾”到底是什么植物呢?
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先秦常种植的植物无外乎粟、黍、稻、麦、菽,禾一般指的就是粟,金黄色的小米。但这个说法史料上找不到证据。
《史记》上只说“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也就是说非子善于养马,主要活动和畜牧有关,这是有记载的,但当时他种的是什么东西没有被详细记录。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禾”是一种植物,不是普通的粟、黍、稻、麦、菽,而是一种很独特的草谷类植物,被称之为“秦谷”。
一般甲骨文里的“禾”只有一个,但是“秦”字的甲骨文里确有两个“禾”,大有玄机。
例如,由“秦”引出的汉字“蓁”,往往指杂乱丛生的草木,如蓁莽荒秽。“榛”常用来形容草木茂密,如草木榛榛等,本意都含有丛生积聚之意。
由此我们可以倒推,最初甲骨文的“秦”字当中的两棵植物,可能意在形容它生长的密植丛生、谷穗朝天,有点像茂密生长的杂草。这和我们已知的粟、黍、稻、麦、菽等农作物耕作时需要错落有致,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隙,骨穗下垂生长的特征是非常不一样的。
所以有没有这种可能?非子当时很善于种植这种唤作“秦谷”的植物,将它引入到了周孝王让他养马的这个地方,因为马匹吃了非子种植的“秦谷”,才能毛色光亮、龙精虎猛、数量暴增,才为周孝王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在战场上如同坦克般碾压对手,为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由此,小小弼马温嬴非子才得到了周王的赏识,获得了封地,成为了附庸。为了纪念这一发家之缘,所封之地才被称作“秦地”。
而“秦地”当时只是巴掌大的附庸,称不上一个国家。大概是 100 多年之后,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所灭。其子,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周孝王次世孙,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阳,当时附庸之地“秦地”的当家人,西垂大夫赢开,押宝成功。别的诸侯对周平王见死不救的时候,他东出千里出兵护送。周平王非常感激,马上颁旨封他为诸侯,嬴开摇身一变成了秦襄公。
从此开始,“秦”才正式升级为国号,成了真正的诸侯,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你还想了解哪个国号或姓氏的来源,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