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晏子春秋》
在历史战争中,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最高境界,不仅避免了双方士兵的伤亡,更是令老百姓的安危得到保障。在解放战争末期,我军解放河南新乡时,也采取了劝降的策略,并完美取得了胜利,成为当时经典的案例。主导这场解放新乡战役的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将梁兴初。
当时,梁兴初还是47军军长,全面负责解放新乡。虽然我军总兵力比对方高出三倍多,但为了避免误伤城内的百姓,梁兴初正在犹豫是否强攻。这时,47军炮团副团长冉影毛遂自荐,称自己是对方守军军长李辰熙的表弟。于是梁兴初大手一挥,派他去劝降。虽然其中也历尽波折,但最终李辰熙率军投诚,新乡也由此和平解放。那么这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波折呢?
孤城新乡
1949年4月,河南全境已基本解放,仅剩新乡和安阳两个孤城。安阳的守军是当时的土匪,根本不给我军合谈的机会,所以和平解放的几率不大。而新乡就不一样了,当时的守军是国民党第40军。这支部队由于长期受到中央军排挤,所以士气低落,军长李振清更是在战前逃跑,使得40军士兵人心惶惶。
无奈之下,副军长李辰熙只能临时上阵代为指挥。当时,梁兴初率47军南下,直逼新乡。面对来势汹汹的解放军,李辰熙心里清楚,新乡很难守住。为什么呢?47军共有4个师6万多人,而新乡守军仅有1万多人,并且士气也受到沉重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实力悬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新乡肯定难守。
虽然新乡难守,但并不代表李辰熙想要放弃。因为当时国民党高层下达了死守的命令,并且派遣军统特务在一些战略据点安放了大量炸药,就是为了防止守城不利时,来个玉石俱焚,这样就会对当地老百姓带来重大伤亡。梁兴初率军将新乡围城时,也是考虑到这点,所以围而不攻,考虑劝降的办法。这时,47军炮团副团长冉影前来汇报。他说,自己表兄叫李辰熙,曾在国民党做军官,与新乡守军指挥同名,但很久不联系了,并不确定两者是否是一个人,如果是的话,他就可以前去劝降。梁兴初听后大喜,于是赶紧派人去确认李辰熙的身份。
李辰熙投诚
经过暗中调查,梁兴初确定李辰熙就是冉影的表兄。于是冉影给李辰熙送去了一封亲笔信,希望李辰熙能够派人接应,将他接进城里。李辰熙收到信后,自然明白表弟的意思,就派了亲信将冉影接进城内。两人见面后,简单叙了旧,冉影就开始给李辰熙分析当前形势,希望表哥能够弃暗投明,和平解放新乡,对国对民都有好处。
没想到,李辰熙却当场拒绝了,因为投诚的话,就相当于和平改编。李辰熙想要获得更多的好处,于是要求以起义的待遇进行投诚。对此,冉影马上向梁兴初反馈,梁兴初又向四野首长请示。结果得到的命令是,新乡敌军不能享受起义待遇,如果不投诚就武力攻城。
梁兴初也不再跟李辰熙废话,直接推出大炮,进行攻城的准备。在这样双管齐下的战略下,李辰熙见事不可为,收起了自己的小心思,只好接受了和平改编,新乡也因此得到解放。而梁兴初也得以率领47军继续南下,最后建功立业,最终被授予中将军衔。
梁兴初其人
梁兴初1912年出生于江西吉安,从小子承父业,以打铁为生,因此练就了一身强壮的体魄。他18岁时参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作战英勇,头脑灵活,身先士卒,迅速从一名士兵升迁至连长。在长征中,他负责侦察任务,成为首位骑兵侦察连连长。因任务完成出色,晋升至团长。后在攻占天险腊子口的战斗中突破敌人封锁线,立下奇功,一战成名。
抗日战争时期,梁兴初历任旅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多起著名战役,为抗日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又率军征战东北,打了许多硬仗,多次受到嘉奖。在黑山阻击战中更是发挥出色,为全歼廖耀湘兵团立下了首功,被部队高层誉为“虎将”。
随后梁兴初挥军南下新乡劝降李辰熙,就是其革命生涯中又一次经典案例。1950年,梁兴初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军长,打得美军闻风丧胆。1955年,梁兴初被授予中将军衔。1985年10月5日,梁兴初在北京病逝。
结语
纵观梁兴初这一生戎马生涯,可谓丰富多彩,屡建奇功。从这个角度来看,解放新乡可能只是他众多战役中,一场较为顺利的战斗。但对于新乡老百姓而言,却是莫大的恩情。劝降这种案例虽然很多,但解放新乡也体现了梁兴初用兵的睿智。就算当时没有副团长冉影的亲戚关系,拿下新乡对于梁兴初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不过他考虑更多的是老百姓的安危。
得民心者得天下。解放军之所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就是因为他们时刻将老百姓放在心中,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人心都是肉长的,正是解放军的纪律严格谨慎,才与群众的关系亲密无间。事实证明,只有在人民群众鼎力支持下,我军才能全力以赴,无往不胜,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