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诸葛亮攻南中,使中国受益千年!司马懿伐辽东,却造就了千年祸害
创始人
2025-08-18 07:32:59
0

诸葛亮攻南中,使中国受益千年!司马懿伐辽东,却造就了千年祸害

引言:

世人皆知诸葛亮南征孟获七擒七纵,却不知这场看似寻常的平叛之战,竟然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千年根基。同样是平定边患,司马懿伐辽东时的所作所为,却在华夏东北埋下了祸根。一个以仁义待人,一个以残暴制敌;一个广施教化,一个大肆屠戮;一个让异族心向中华,一个让华夏失去根基。为何两位名将在处理边患时会有如此天壤之别?他们的不同选择,又为何会对中国历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一、两相对比:军事才能与为政之道

建安二十三年冬,曹操病重之时,曾对身边的谋士说:"天下奇才,唯使君与孔明耳。"这"使君"说的正是司马懿。世人皆知诸葛亮善用兵,却不知司马懿年轻时就有"聪睿若神"之称。

话说司马懿年仅十岁,就能读懂《周易》,其父司马防常引以为傲。二十岁那年,曹操闻其贤名,亲自前往征召。不料司马懿佯装有病,称"疾在腹中,痛彻心肺",整日卧床不起。曹操见状叹息离去,谁知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看出端倪,问道:"君侯身体安康,为何要装病?"司马懿这才道出实情:"天下方乱,曹操虽雄才大略,但为人多疑。若入其幕,恐有性命之忧。"

建安十三年,司马懿终于出山,拜太尉府,参军事。这一年,诸葛亮正在隆中耕读。二人的人生轨迹,就此开始了微妙的交错。

后来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司马懿则在曹魏朝中步步高升。二人都以军事谋略著称,但行事风格却大相径庭。诸葛亮出师一次,必定粮草先行,军需完备。正如他在《将苑》中所言:"将有三礼:一曰严令治军,二曰爱士如子,三曰期食必同。"

建兴三年,诸葛亮北伐时,一名士兵染病,他亲自熬药送到军帐。这名士兵感动得热泪盈眶,说道:"丞相待我如子。"诸葛亮笑着回答:"我在军中就是你们的父亲。"

反观司马懿,用兵讲究的是"出其不意"。正始六年,他以八旬高龄诈病,引诱魏国大将军曹爽轻敌冒进。待曹爽离京勤王,司马懿立即起病,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夺取魏国大权。

二人为将之道的不同,在对待边疆民族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诸葛亮南征时,一次发现士兵私自取用当地百姓的粮食,立即下令斩首示众。他对将士们说:"若要百姓归心,军纪必先严明。"而司马懿征讨辽东,则主张以威服人。平定公孙渊叛乱后,他下令将俘虏分批押解,一路上但凡不从者,皆斩首示众。

这种理念的差异,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历史结局。诸葛亮南征虽然只有短短三年,却让南中各族心向中华,延续千年。而司马懿平定辽东之后,当地汉人势力衰落,为后来高句丽坐大埋下祸根。

二、诸葛亮南征:仁者之师显神威

建兴三年春,成都街头传出一则消息:朱褒、高定、孟获等人在南中起事。这场叛乱的导火索,要从东吴说起。

孙权为削弱蜀汉实力,派遣使者暗中联络南中各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高定先后响应,联合彝族首领孟获,纠集数万人马,占据险要关隘。一时间,南中十六郡震动。

消息传到成都,诸葛亮立即召集文武商议对策。有将领建议:"南中地势险要,不如先令各郡囤积粮草,待来年再做打算。"诸葛亮却道:"兵贵神速。若拖延日久,必然夜长梦多。"

三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他将军队分为三路:马谡率左军取道建宁,张嶷统右军经永昌,诸葛亮亲率中军直指牂柯。三路大军各自为战,又相互策应。

首战建宁,马谡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当地山民擅长游击,每每避实就虚,令蜀军疲于奔命。马谡请示诸葛亮,得到回信:"彼避我实,我避彼虚。"马谡依计而行,装作主力撤退,实则留下精锐伏兵。山民果然倾巢而出,正中圈套。

右路军张嶷则遭遇了另一个难题。永昌多瘴气,将士们饮水即病。张嶷向当地人打听,得知一种名为"青蒿"的草药可以预防瘴疠。于是令军士采集煎服,果然大有效果。这个办法很快在三路军中推广开来。

至于诸葛亮率领的中军,则遭遇了最强硬的抵抗。朱褒、高定合军与孟获在同一天向中军发起进攻。孟获的人马虽然装备简陋,但悍不畏死。朱褒、高定的部队则较为精锐,曾是蜀汉的边军。

战况最为激烈时,诸葛亮下令鸣金收兵。将士们不解,只见诸葛亮命令:"挖掘战壕,摆开阵势,但不许还击。"连续三天,蜀军按兵不动。叛军见状,逐渐松懈。第四天拂晓,诸葛亮突然下令全军出击,一举击溃联军。

朱褒、高定被俘后,诸葛亮命令将二人斩首示众。这两人本是蜀汉命官,背叛朝廷,罪不容赦。但对孟获,诸葛亮却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传说中的"七擒七纵"虽有夸大,但史书中确有记载:诸葛亮多次释放孟获。每次被俘,孟获都以为必死无疑,但诸葛亮都会设宴款待,详细询问南中风土人情。

最后一次释放孟获时,诸葛亮对他说:"汝既服矣,南人不复反乎?"孟获拜倒在地:"丞相天威,南人不敢复反。"从此,南中归心。这一役后,诸葛亮立即下令撤军,并颁布新政:"不运粮,不留兵。"意在显示朝廷对南中各族的信任。

三、司马懿伐辽:残暴铁蹄踏东北

正始六年春,辽东传来急报:公孙渊自立为燕王,与高句丽结盟。这一消息让洛阳朝野震惊。辽东,这片汉朝以来的重要屏障,竟要脱离中原而去。

当时的魏国大将军曹爽主张立即出兵,但遭到群臣反对。反对的理由有三:其一,辽东千里之远,运粮不易;其二,正值春耕,调兵伤农;其三,公孙渊在东北根基深厚,强攻难下。

司马懿出班进言:"渊若称帝,则高句丽、扶余诸部必然响应。到那时,燕国坐大,我们再想收复就难了。"这番话打动了魏帝曹叡,立即下诏让司马懿统帅大军征讨辽东。

司马懿治军极严。出征前,他下令:"但有私掠者,立斩不赦。"这道命令看似与诸葛亮南征时如出一辙,实则大不相同。诸葛亮禁止劫掠是为了收拢民心,而司马懿则是要确保军纪,为大开杀戒做准备。

军队开赴辽东的路上,司马懿命令先锋部队昼伏夜行。当地百姓看不到魏军行踪,以为司马懿还在数百里之外。公孙渊的斥候也上当了,报告说魏军行军缓慢,至少还要半月才能抵达。

不料三日后的清晨,魏军突然兵临城下。公孙渊猝不及防,仓促应战。司马懿没有急于强攻,而是分兵围困襄平城,同时派出精骑切断辽东与高句丽的联系。

被困月余,公孙渊派出使者请和,表示愿意称臣纳贡。司马懿佯装答应,让使者回城传话。使者刚走,他立即下令:"趁其军心动摇,即刻强攻!"

襄平城很快被攻破。公孙渊在混乱中想要逃往高句丽,但被乱军斩杀。司马懿下令将其头颅悬于城门示众。但这还不是最残酷的。

按照司马懿的命令,魏军将城中两万余人分为三等:公孙氏宗族及其亲信,尽数处死;与高句丽有来往者,流放陇西;普通百姓,强制迁往中原。

更为严厉的是,司马懿下令:"凡辽东士人,必迁居内地。"这道命令,让辽东失去了最重要的中坚力量。当地汉人精英阶层被连根拔起,迁往中原。

司马懿班师回朝时,俘虏们排成长队,绵延数里。一路上但凡有反抗或逃跑者,立即处死。等到抵达洛阳时,这支队伍已经死伤大半。

魏帝曹叡大喜,封司马懿为宗正,加散骑常侍。朝中大臣也纷纷称赞司马懿"威震四海"。然而没有人注意到,就在魏军撤离后不久,高句丽就开始蚕食辽东故地。失去了汉人精英阶层的辽东,再也无力抵抗高句丽的进攻。

这场战役,司马懿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却输掉了民心。他用屠刀换来的短暂安宁,最终成为华夏东北门户失守的开端。当地百姓编了一首歌谣:"辽水浑,燕山白,汉家男儿尽西去。"

四、南北之别:一兴一衰的历史轨迹

诸葛亮南征和司马懿伐辽,虽然都取得了军事胜利,但两地此后的发展轨迹却截然不同。南中地区逐渐融入中原文化,而辽东则日渐式微,最终沦为异族据点。

以南中为例,建兴七年,也就是诸葛亮平定叛乱后第四年,当地就出现了第一所官办学校。这所学校由原来跟随诸葛亮南征的参军马良主持,专门教授南中各族子弟《诗》《书》等经典。据《华阳国志》记载,开学第一天就有三百余人前来求学。

同时期,诸葛亮还在南中推行"屯田养士"政策。他命令军中善于耕作的将士留下,教导当地人改进耕作技术。这些留下的军士与当地人通婚,逐渐形成了一支新的移民群体。据统计,仅永昌一郡,就有近万户这样的"耕读家庭"。

建兴九年,南中各族首领联名上书,请求设立专门的学官。诸葛亮批准后,派出十二名儒生分赴各地。这些儒生不仅教授经典,还要学习当地语言。有意思的是,他们编写了一本《南中土语》,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著作之一。

反观辽东,司马懿撤军后,当地迅速陷入混乱。正始八年的一份奏折显示,原本繁华的襄平城已经"十室九空"。大量人口被迁徙后,留下的多是老弱妇孺,无力维持生产和防务。

更严重的是,司马懿强制迁徙士人的政策,切断了辽东与中原的文化联系。原本在当地开设的学校被关闭,典籍散失,文化教育陷入停滞。据记载,整个辽东地区,能够读写的人不足百分之一。

正始十年,高句丽开始频繁骚扰边境。由于缺乏有组织的抵抗力量,当地居民只能临时召集民兵应对。一份边防奏折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贼来则聚,贼去则散,难以持久。"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晋朝初年。太康二年,高句丽趁晋朝内乱,大举入侵辽东。当时的晋朝政府,正忙于处理八王之乱,无暇顾及边疆。辽东就这样逐渐落入高句丽之手。

反观南中,却在这一时期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晋朝建立后,南中各族自发派出使者入朝朝贡。太康年间的户籍记载显示,南中地区的人口较蜀汉时期增长了近一倍。更重要的是,当地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汉族移民与当地各族通婚,创造出新的风俗习惯。

到了东晋南朝时期,南中已经成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而此时的辽东,已经成为高句丽进攻中原的桥头堡。两地的命运,就此背道而驰。后来的历史证明,诸葛亮在南中的教化政策,为中国西南开发奠定了基础;而司马懿在辽东的铁血政策,则让中国东北门户失守千年。

五、政治手段:仁与暴的历史启示

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征伐手段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军事行动上,更反映在政治策略和治理方式上。

以军粮供给为例,诸葛亮南征时在各地设立"义农"制度。"义农"由当地富户自愿组成,负责为军队提供粮食。为了鼓励participation,诸葛亮规定:"凡充义农者,免三年赋税。"这一政策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又调动了百姓积极性。

相比之下,司马懿采取的是强制征粮。他在进军辽东前,就下令沿途州县:"凡有粮食者,必须悉数上缴。"一份文献记载,仅平原一郡,就有三十余户因不愿交粮而被处死。这种高压政策虽然保证了军需,却激起了民怨。

在对待降人方面,两人的做法也大相径庭。诸葛亮对南中降人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他允许各族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只要不违背朝廷大法。史书记载,某次一个彝族首领献上当地特产野山参,诸葛亮不但收下,还询问其生长环境,并建议organized种植。

司马懿则对辽东降人实行"迁徙政策"。他将降人分为三等:高级官员及其家属被解送洛阳,充任人质;中等人家被迁往关中,从事农耕;普通百姓则被编入军队,充当辅兵。这种强制迁徙政策,导致辽东人口锐减。

在文教政策上,诸葛亮在南中推行"教化为先"的方针。他在各地设立学堂,但不强求各族子弟必须入学。对于愿意学习的人,朝廷提供免费的书籍和食宿。据记载,到建兴十年,南中地区已有二十余所这样的学堂。

而司马懿在辽东采取的是"断绝文教"的策略。他不仅强制迁移当地士人,还下令销毁典籍。一份档案显示,襄平城图书馆藏书万余卷,大部分在战后被付之一炬。司马懿认为,这样可以切断辽东与中原的文化联系。

在经济政策方面,诸葛亮实行"互市"制度,允许南中各族与内地商人自由贸易。他规定:"除违禁物品外,商旅往来不设关卡。"这一政策促进了南中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各族间的联系。

司马懿则在辽东实行"管制经济"。他规定当地居民只能与官方指定的商人进行交易,私下买卖将被严惩。这种政策虽然便于朝廷控制,但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在行政体制上,诸葛亮保留了南中原有的部分管理制度,只是在上层加派汉族官员进行监督。这种"双轨制"既维护了朝廷权威,又照顾到地方特色。而司马懿则完全推翻了辽东原有的行政系统,代之以严格的军事管制,这直接导致地方治理混乱。

上述种种政策的实施,最终导致南中与辽东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南中地区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圈,而辽东则成为后来高句丽扩张的突破口。这两种不同的政治手段,在历史的天平上得到了最终的检验。

相关内容

原创 ...
一.忠以为国,复兴越国 春秋末年,范蠡任越国宰相,与越王勾践二十年...
2025-08-18 04:33:38
原创 ...
世人皆知谋士诸葛亮有言:“志存当高远。”在动乱的年代里,不少热血男...
2025-08-18 04:33:23
原创 ...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它彻底改变了日本的命运,将这...
2025-08-18 04:33:14
原创 ...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格局与人物命运,而清朝雍...
2025-08-18 04:32:59
原创 ...
它是 整个秦始皇兵马俑中等级最高的一位高级军吏俑, 又被称为将军俑...
2025-08-18 04:32:39
原创 ...
【历史刘老师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讲述...
2025-08-18 04:32:38
原创 ...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战役和故事,而其中的一段经典战例就是...
2025-08-18 04:32:37
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
2025-08-18 04:32:37
原创 ...
元朝末年,天怒人怨,元朝贵胄只知道享乐,底层官吏不遗余力地搜刮民脂...
2025-08-18 04:32:31

热门资讯

原创 这... 你可以不知道中国古代有多少皇帝,但你身边肯定有姓张的朋友。但是奇怪的是,作为大姓的张姓中,却极少出现...
原创 特... 巴拿马运河的修建始于1904年,当时美国由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执政。修建这条水道,是为了在大西洋和太平...
原创 因... 1978年,一个名叫德克·卜德的美国教授在参观完西安碑林博物馆后,向中方提出严重抗议:你们的“昭陵二...
原创 如... 黄永胜晚年时,有人问他:“你和周总理共事那么多年,你如何评价他?” 黄永胜略一思索,回答道:“周总理...
原创 湖... 2002年6月,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古的一口古井成为考古学家们的宝库,因为在这里发现了一批珍贵的秦朝竹...
原创 同...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唐太宗和汉高祖刘邦都被誉为杰出的皇帝,堪称千古一帝。然而,他们对待功臣的方式却...
原创 吕... 刘邦去世以后,吕后掌握了大汉的天下。而吕后掌控朝堂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诛杀刘邦宠妃戚夫人。不过令人...
原创 西...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 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
历史是一面镜子:揭开“飞天”与... 揭示“飞天”和“葵花”茅台酒商标之谜, 既是一场文化的寻根之旅, 也是茅台文化的哲学秘密。 文丨赵敏...
马克思致信恩格斯:圣诞到了,给... 马克思致信恩格斯 来源 | 社会学理论大缸 书信原文 1853年:马克思致恩格斯—— 你愿不愿意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