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知道中国古代有多少皇帝,但你身边肯定有姓张的朋友。但是奇怪的是,作为大姓的张姓中,却极少出现皇帝。
这是为什么呢?这到底是偶然现象还是某种历史巧合?
1670年前确实有个张姓皇帝
根据曾经人口普查的结果,张姓人口有9575.08万,仅次于王姓和李姓。
但是,令人纳闷的是,张姓在我国历史上存在感非常强,但却极少见张姓的皇帝。
我们一说起封建王朝的皇帝,首先想到的都是嬴政、刘邦、朱元璋、赵匡胤、李渊、杨坚等。
要说起一个张姓皇帝,很多人会一头雾水。
那么真的没有这个姓的皇帝吗?这说法也不完全对。
毕竟明末著名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曾经在四川建立过一个大西国,他自称为皇帝。
但是这毕竟算不上正儿八经的政权,历代史学家也不把他列入皇帝世系表中。
明末枭雄张士诚曾建立大周政权,还定了一个天佑的年号,铸造了自己的货币。
但他最后的结果是“身死国灭”。
北宋末年,还有一个河北人曾经登基称帝,他就是伪楚皇帝张邦昌。
但他是在金朝的扶持下称帝,而且称帝时还要向北磕头。
这说明楚国只是依附于金朝的傀儡政权,并不具备独立性。
1215年时,还有一个东北人张致。他拥兵自立,自称汉兴皇帝,建年号兴隆(兴龙)。但第二年,他就被蒙古军队打败。
噢,对了,还有一个民间百姓推崇的“皇帝”姓张。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玉皇大帝张百忍。
但是,他只是传说中的人物。在民间故事中口口相传,没人真见过他长啥样。
历史上曾经正式建国而且皇帝姓张的政权,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十六国时代的前凉。
前凉基业的开创者叫张轨,是西晋时的凉州刺史。
西北的张家是世家大族。在内外纷乱、西晋政权分崩离析时,张家人割据西北,保境安民,保住了一方太平。
张轨广纳人才,大建姑蔑城(今甘肃省武威市),作为自己的统治中心。
不过,早期的前凉臣服于西晋,用的还是西晋皇帝年号。
所以,这最多算割据政权,不是独立王国。
一直到第七代的张祚上位后,他自称为凉公(后又改凉王),在公元354年称帝并改年号为和平。
但是,张祚正式称帝并用自己的年号,只有1年时间。
所以,这个皇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且,前凉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强,所以这个张姓皇帝就像一个“小透明”。
那么,人口众多的张姓人,为什么在中国的皇帝群体中存在感这么低呢?
历经三次人口大迁移
我们先来看张姓的源流。
现在一般认为,张姓的主要源流有两个。
一个是黄帝有个孙子叫张挥(传说中的弓箭的发明人),他是张氏先祖之一。一个来自东周时期的晋国大夫解张,此人字张侯。后代以字为姓,所以有了张姓。
另外,还有一部分张姓是少数民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
比如说曹魏名将张辽(山西朔州人)的祖先本姓聂,是西汉的山西名人聂壹的后代,为了躲避仇敌才改姓。
总之,张姓最早的定居地是河北和山西,后来散居各地,成为大姓。
秦汉之际人口大迁移,张姓随着政权流动,开始向南北方四散定居。
一部分人进入四川,一部分人在西北定居,还有的渡过了长江,来到了江南。
在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乱等因素影响,张姓开始向西北和东南迁徙。
唐宋时期,张姓向西南偏远地区发展。
我们从古代张姓名人的籍贯中就能看到这种变化。
比如西汉早期的张良、张耳、张苍和东汉的张仲景都是河南人,而汉武帝时的张骞、张汤和稍晚的张安世则都是陕西人。盛唐时代的名相张九龄则是广东人,恰好说明了唐宋时期的人口迁徙。
大家注意这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正是天下大乱、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这时,真正称王称帝的人,大都是积蓄了大批力量的世家大族或者在地方很有根基的集团(比如沛县的刘邦集团)。
换言之,外来的力量很难再撼动本地势力,是非常难成为皇帝的。
举例来说,决定了隋朝(杨氏)和唐朝(李氏)基础盘的力量都是关陇集团的成员。关陇集团的大姓中,恰好没有张氏。
唐宋时期(包括五代十国)的主要政权皇帝大都来自北方,政权争夺的焦点,围绕的是河北、山西和山东等地。而此时的张姓在向南迁移。
所以,张氏外迁的几个时间点,恰好错过了称王称帝的机会。
张氏人口多,分布范围广,但是在迁移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个新问题。
那就是因为人口流动性太大,缺乏了在一个地区深耕发展的累积。
反观后来建立隋朝的杨氏和建立唐朝的李氏,靠的都是几代人在一个地区的长期经营。张姓恰恰缺乏这一点。
不断向外迁移过程中,张家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新鲜的知识。他们像种子一样播撒到各地,为很多地方的经济文化开发做出了贡献。
所以,不难理解,后世的很多文学家、医学家和美术家都姓张,这现象并不令人意外。
“百忍传家”的家风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张氏最早的名人,比如张仪、张耳、张良都是综合素质很强的谋臣,并没有称霸、自立一方的野心。
纵横家张仪靠舌头吃饭,混迹山东六国。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关键时刻功成身退,避免被杀危机。张耳早逝,他儿子张敖对刘邦忠心耿耿,毫无二心。
这样的文化风格,对后世的张家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在后世我们总能看到,辅佐皇帝成大事的名臣中,总能看到张家人。有的人甚至是一个朝代最优秀的政治家。
比如说西晋名臣张华、辅佐石勒建立后赵功业的张宾、岭南著名政治家张九龄。
还有唐朝的“大手笔”张说、明朝最优秀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清朝三朝元老张廷玉、晚清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等。
而且,在张家家风中,讲求的是“百忍传家”,具体来说就是忍耐和宽容。这就造就了很多地方的张氏大家族温厚、宽和的特点。
我们不妨想想,张仪早年“出道”时因为被冤枉偷窃挨打,后来经过磨炼、隐忍成就了大事。
张耳的儿子张敖在刘邦行为无礼,连门客都看不下去时,依然秉持礼节招待,靠的也是忍耐。
张良能在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这背后还是一个“忍”字。
“忍”字背后的精神含义是懂退让、知礼节、坚韧不拔。
另外,从概率和数据的角度来说,张姓皇帝在我国历史上极少的事情,其实一点不奇怪。
不信你琢磨琢磨,历史上的王姓皇帝也没几个。大家能想到的就是篡汉建立新朝的王莽。
剩下的前蜀王建、闽国王审知不过是小王国的皇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根本不强。
而同为前十位大姓的黄、周、胡也不见有什么著名皇帝。
而现在人数才不到20万的元姓,却诞生了不少皇帝,西魏、东魏和北魏的不少皇帝都姓元。
现在人口才300多万的孟姓,人数还不到张姓的一个零头,但是依然出现了两位皇帝孟知祥和孟昶(后蜀皇帝)。
所以,自皇帝概念诞生的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期间也不过2100多年时间,期间真正称帝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这种小概率事件未必就会出现在某大姓身上。
从这个角度理解,是不是极少见张姓皇帝这件事,就不那么令人意外了?
后记
任何一个姓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经过了杂糅、演变。张姓诞生至今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现在的张姓遍布全国各地,成了举足轻重的大姓。
了解姓氏背后的源流和迁徙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追溯家族历史甚至是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过程。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