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有一块“免死金牌”,是汉高祖刘邦当年为了笼络他而作出的承诺:“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
”。
刘邦遵守了诺言,没有杀韩信,但他的老婆吕后却要了韩信的性命。
公元前196年,吕后、萧何二人假借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归来,用计将淮阴侯韩信诱至未央宫,在未央宫内的钟室内,她命人将韩信吊在一口大笼子中,并让十几个宫女,用削尖的竹竿活生生的将韩信刺死。
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就是为了规避当年汉高祖刘邦许给韩信的承诺,也算是给了刘邦一个面子。
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吕后是没有抗旨的,吕雉不愧是汉高祖刘邦的“贤内助”,把刘邦想干又不能干的事情,近乎完美地解决掉。
其实,当年刘邦给韩信立下的“五不杀”誓言,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形势所迫。
至于吕后为何要杀了韩信,这还得从刘邦与韩信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说起。
韩信的人生起点非常低,他出生于贫穷的百姓之家,穷苦到什么程度呢?他的母亲去世时,他家里甚至连安葬费都拿不出来。
虽年少落魄,但韩信拥有一腔志向,成年后,他仗剑投奔了项梁。只可惜运气不佳,在军中默默无闻地混了几年,毫无建树。
项梁死后,韩信又归属了项羽,但项羽一向自负且傲娇,压根没正眼瞧韩信,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也始终得不到施展拳脚的机会。
屡次碰壁之后,韩信开始改变思路,决定“良禽择木而栖”。
纵观当下时局,敢于同项羽明争暗斗的就是刘邦。于是,当项羽于咸阳分封诸侯东归后,韩信跟着刘邦进入巴蜀之地。
本以为跟了刘邦就能大展拳脚了,可让韩信没想到的是,刘邦只给了他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
虽说韩信干这个活儿有点大材小用了,但他是个踏实人,他高效率地将工作干得井井有条,成功地引起了刘邦大总管萧何的注意。
于是萧何就主动找到韩信,交流之际,萧何发现这个小伙子有主见有思想,是个可造之材。
接触久了,萧何跟韩信就成了知己一般的朋友。萧何明白韩信壮志难酬的苦衷,便承诺要在刘邦面前举荐韩信。
没想到,却闹出了一个乌龙。
自从萧何答应举荐自己后,韩信每日翘首以盼,可是左等右等,依旧没等到升职的消息。韩信十分失望,他以为刘邦不买萧何的账,自己注定是再无出头之日,便决定离开。
而另一边的萧何呢,他还没来得及向刘邦举荐,突然又听闻韩信跑了,他赶紧提缰跨马,一骑绝尘地追韩信去了。
刘邦的大军见此情景,便向刘邦汇报说是萧何逃跑了。本就手下不多的刘邦十分崩溃,这萧何就像他的左膀右臂,如今萧何跑了,刘邦可愁坏了。
过了两天,萧何又回来了,刘邦虽然心里乐开了花生气,但他佯装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
萧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刘邦疑惑问道:“你去追回来的是谁?”
萧何答:“韩信啊。”
此时的刘邦对韩信充满了好奇,能让萧何不顾一切去追赶的人,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在萧何绘声绘色地一顿猛夸之下,刘邦被他成功“洗脑”,他决定给韩信封坛拜将。
成为大将军的韩信,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给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和萧何、张良齐名的汉初三杰。
不过,韩信虽然给汉朝立下功勋,但他也有自己的“脾气”。
一次,刘邦与项羽对战的时候,项羽不敌。韩信一路追赶,可当他追到荥阳时,突然就按兵不动,下令所有部队士兵原地待命。
这可把刘邦急坏了,刘邦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张良和萧何跟刘邦说:“韩信这是故意而为,他是想让主公封赏呢!”
刘邦心里虽不爽,但想到战事关键,再加上韩信确实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于是就封韩信为“三齐王”。
所谓“三齐王”,就是指“与地王齐,与天王齐,与君王齐”。
这封赏够大了吧,可韩信的脸上并没有太大的惊喜,似乎还是不太满意。
于是,刘邦又一口气赐了韩信五块免死金牌。也就是“五不杀”: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见光不杀,见铁不杀。
如此一来,韩信就有劲儿了。他迅速下令追击项羽,后刘邦灭掉项羽,结束了楚汉之争,一统天下。
平定了天下后,刘邦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韩信的势力过大,刘邦担心养虎为患。再加上他之前给韩信承诺的“五不杀”,现在想来后悔不已。
但君无戏言,刘邦整日忧心忡忡,却又无可奈何。他只能不断削弱韩信,韩信从齐王变楚王,后来又从楚王变淮阴侯,最终成为了侯爷。
韩信一路被贬,对刘邦产生了抵触情绪,也不怎么愿意搭理刘邦,反而跟陈豨联系日益密切。
公元前197年,西汉开国功臣陈豨反叛,刘邦为了早日解除逆贼的威胁,故御驾亲征平叛
刘邦亲自率兵出击,韩信一边装病不去,另一边私下派人密报陈豨:“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
按照韩信的计划,只要等到陈豨的消息,他便让家臣在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没想到韩信的家臣中有一位得罪了韩信,被韩信囚禁起来了。这位家臣的弟弟怀恨在心,便跑到刘邦的老婆吕后面前告密,揭发了韩信谋反的内幕。
吕雉是个聪明又狠辣的女人,她早就看穿了刘邦的心思,如今抓到了韩信的把柄,她自然是要替自家男人来解决这道难题了。
于是,吕雉决定先发制人,力求铲除韩信。她看似是在为自己解围,实际上是在为刘邦解围!
吕后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她没有直接去找韩信,而是绕了一个圈子,她和萧何约定好了计划,让萧何出面去请韩信。
萧何见到韩信,对他说刘邦打败陈豨回来,请韩信去庆功。
韩信听萧何这么一说,内心已经绝望,出于对萧何的信任,他对萧何所说的话没有半点怀疑,便直接去了。
结果这一去,无异于“请君入瓮”。
韩信进宫后,他没有见到凯旋而归的刘邦,而是看到笑得很得意的吕后。
吕后早已等候韩信多时,见他踏进宫门后,吕后开口便说:“韩信,你可知罪,你忤逆犯上,犯下谋反罪,陛下念与你有恩,特让我来杀你。”
韩信丝毫不怵:“当年陛下允诺我五不死,你怎么杀我?”
吕雉自信地说道:“陛下没有办法,本宫可有,你且看看你在什么地方!”
韩信环顾四周,发现宫门已全部关闭,窗户也被黑布覆盖,黑漆漆的一片。抬头往上看也是不见天日(见天不死),往下看并没有踩在地上而是厚厚的地毯(见地不死),此时刘邦也不在场(见君不死)。
韩信厉声道:“那又如何,天下没有杀我韩信的刀!”
吕后:“杀你自然是用不上这些,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又怎么会召你进来。”
说罢,宫内人启动机关,用早已埋好的陷阱将韩信吊起,韩信被吊在长乐宫的大钟内,不见天日,脚离地面。
吕后又让宫女拿着早已准备好削尖的竹子,对着韩信一顿击杀,最后韩信被竹子刺死。
韩信临死前说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这句话不说啥事没有,一说反而给蒯通招来了杀身之祸。
刘邦知晓后,把蒯通给抓捕了,甚至扬言要要煮了他。幸好蒯通是个奇人,口才特别好。一番辩护之下,刘邦居然还真的把他给放了。
韩信死后,吕后又诛杀了韩信三族。
在韩信墓前的祠堂中,有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寥寥十字,却高度概括了韩信的一生。
“生死一知己”指的是萧何。韩信曾说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因为有萧何的鼎力相助,韩信才得以施展抱负才华。
“存亡两妇人”,指的则是“漂母”和吕后。“漂母”在他年幼饥寒的时候恩赐饭食得以活命,吕雉则巧设陷阱夺他性命。
吕后避开了刘邦的“五不杀”承诺,“完美”地解决了处置韩信的难题。
“五不杀”不见于正史,只见于传说和戏剧。从“五不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后人怜惜韩信之死,感韩信功高震主,终为帝王所不容。
韩信虽是军事骄子,却是政治盲人。他功高震主,却不知收藏锋芒。选择了忠心事主,就应该坚定不移。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在这一点上,与韩信同为三杰的张良、萧何就深谙这个道理。他们二人虽然只封了侯,却知足常乐、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