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历史上,有三位世所公认的伟人,就是毛主席、周总理和朱老总。
在这三人中,毛主席与朱老总并称“朱毛”,跟周总理也并称“毛周”,而周总理与朱老总的交集好像并不多。
其实,这是长期以来两人分工不同所造成的误解,实际上,两人的关系非常密切,相识的时间也比毛主席更早。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与朱老总是在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开始认识的,而早在1922年,朱老总就和周恩来认识了,地点是在德国柏林。
朱德是云南讲武堂的高材生,参加过同盟会、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到1921年,朱德已经担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在那个年代,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但是,朱德志不在此,他目睹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非常痛苦,在偶然的机会接触了共产主义后,认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于是就去找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请求加入共产党。
但是,陈独秀认为他是个旧军阀,身份很复杂,不适合入党,就拒绝了。
朱德没有放弃,就跟好友孙炳文一起去了共产主义的发源地欧洲,继续寻找革命真理。
朱德与孙炳文先到的法国,听说法国有一个中国少年共产党,负责人名叫周恩来,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年轻人,就决定去找周恩来。可是,周恩来当时已经去了德国,朱德又跟孙炳文一起去了德国柏林,终于找到了周恩来。
见面后,朱德自报家门:“我叫朱德,四川仪陇人,我们这次是来找共产党的。”
周恩来虽然比朱德小了整整12岁,但周恩来的知识、志向、谈吐,都让朱德非常敬佩,而周恩来也对朱德放弃国内的荣华富贵,出国寻求革命真理的志向所打动,就欣然同意了他入党。
不过,因为当时形势特殊,周恩来虽然同意了朱德入党,但还是劝他暂时不要公开,以原来的身份可以更方便为党做事。朱德也欣然答应,说只要能为党做事,什么身份都无所谓!
后来,两人相继回国,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北伐,朱德也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职,同样参加过北伐。
两人第一次正式合作,就是著名的南昌起义,周恩来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则是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都为南昌起义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6年12月,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周恩来奉命去西安谈判,出发前,朱老总去看望他,说:“西北冬天太冷,你带着我这条毛毯,能挡挡风。”
这条毛毯是当年董振堂送给朱老总的,也是朱老总唯一一条毛毯,周恩来起初不肯要,但架不住朱老总太热情,就只好收下了。
那段时间,周恩来经常需要往返延安和西安,在路上就靠着这条毛毯,才没有被冻坏。
到了抗战时期,朱老总去太行山抗日,周恩来又把这条毛毯还给了他,说:“太行山里风大,晚上很冷,你比我更需要这条毛毯。”
后来,这条毛毯被收藏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见证了朱老总与周总理的革命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每天要处理非常繁重的工作,但即便是这样,他仍然会经常抽空来看望朱老总,因为朱老总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周总理每次来都要嘱咐他多休息,不要太劳累。
朱老总的女儿朱敏感慨地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没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他们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爱。”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病逝,享年78岁。
当时,朱老总已经90岁高龄了,正卧病在床,家里人就没有告诉他这个消息。但是,朱老总还是知道了,就在1月11日挣扎着爬起来,在家人的搀扶下,去见周总理的最后一面。
在医院的病房里,朱老总看着消瘦的周总理的遗体,热泪盈眶,缓缓地举起了右手,向周总理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1月15日,周总理的追悼会正式举行,因朱老总的身体太差,家里人不准备让他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但是,当朱老总听说这个消息后,艰难地从床上爬起来,坚持要去参加。
上车的时候,朱老总的双腿不停地发抖,根本上不去车,只好叹道:“唉,去不成了,我对不起恩来啊!”
回家后,朱老总让人打开电视,自己坐在沙发上,全程看完了周总理的追悼会,眼泪一直没有断过。
后来,朱老总对家人说:“总理为党、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个真正的彻底的革命家。”
(参考资料:《周恩来真情实录》《朱德的非常之路》《我的父亲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