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在中国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战是国军和共军精锐部队的一次较量,我军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不管过去多少年,当地的老百姓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都表现得十分后怕:“战斗发生后,最少三年内,我们都不敢上山,晚上睡觉总觉得能听到山上传来炮火声和痛苦的嘶吼声……”
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蒋介石仗着有美国人撑腰,给自己的嫡系部队都换上了最新的美式装备,还配备了大量的重型武器,机械化程度很高。
尤其是张灵甫领导的整编74师,是国民党嫡系中的嫡系,是蒋介石手底下的“五大主力”之一,实打实的王牌军。
装备好、武器先进还是其次,师长张灵甫也是国军内的一员悍将,对蒋介石很忠心。双方纸面实力差距很大,起初粟裕并无必胜的把握,为了赢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华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当时华野的兵力还不到30万,国民党派遣的大军是华野的整整一倍,而且国民党的主力部队换了全新的美式装备,我军的不少战士还用着抗日战争里缴获的日式武器,重型武器更是严重缺乏,从火力上来看,我们和国民党大军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更别提国民党还有空军支援,从战略立体性上远远领先于我们。
劣势如此明显,当然不能硬碰硬,粟裕一直采用被动迎敌的方式拖着敌人,等待一个一口吞下的机会,从而扭转双方局势。
孟良崮战役前,粟裕一直没有等到机会,最终是蒋介石亲自将一个“大破绽”送到了我们面前。
因为粟裕一直没有主动出击,蒋介石就自信地认为华野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立马下达命令,向忻水方向派出3个兵团。
蒋介石有个特点,那就是喜欢“瞎指挥”,他自己懒得亲临前线了解战况,就在后方胡搞乱搞,不少国军将领都对此感到头疼,大多数情况都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张灵甫不一样,他的一切都是蒋介石给的,就连这条命都是蒋介石救的,不管他多看不惯蒋介石,他对蒋介石都是绝对忠诚的。
所以蒋介石下令朝着蒙阴突进的时候,张灵甫明知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还是执行了蒋介石的命令。
最终导致整编74师被围孟良崮山顶,山下的华野兵团一次又一次地向山顶发起冲击,张灵甫占据地理优势负隅顽抗,最终还是走到了全军覆没的地步。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山头硬是被大炮给削平了,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也被破坏殆尽,漫山遍野都是断肢残腿。
孟良崮战役之惨烈让当地老百姓难以忘却,最少3年时间内不敢上孟良崮,每每回忆起这一战,老百姓总是后怕地说道:“后来我们去了战斗遗址,耳边似乎还能听到士兵的喊杀声,空气里还弥漫着血腥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