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专门找李先念协调一事,见李犹豫,便说:你人才济济,放嘛
1975年的一个初秋午后,北京中南海的一间会客室里,两位老革命正在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专程从武汉赶来拜访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杨得志此行带着一个特殊的请求,可李先念听后却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首长,你看这事儿能成不?"杨得志小心翼翼地问道,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李先念沉吟片刻,缓缓摇了摇头:"这个嘛...恐怕不太好办啊。"
杨得志见状,急忙说道:"首长,让他去干老本行嘛,那更有利于他成长成才啊!你们国务院人才济济,放一个又有何妨?"
李先念听罢,不禁陷入了沉思。他们究竟在讨论什么人?为什么杨得志如此执着地要调走这个人?这个人又是谁呢?
1975年的北京,秋意渐浓。杨得志穿着一身笔挺的军装,站在中南海西花厅的门口,深吸一口气。他此行的目的,可不是来欣赏北京的秋景的。
杨得志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从不做无用功。这次千里迢迢从武汉赶到北京,就为了一件事:说服李先念放人。
"放人?放谁呀?"你可能会问。
这个人可不简单,他就是时任国务院一机部部长的李水清。李水清是个传奇人物,12岁就参加了红军,是名副其实的红小鬼。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杨得志手下当过旅政委,后来更是当上了开国少将。
杨得志和李水清,可以说是亦师亦友。在杨得志看来,李水清是个难得的将才,放在国务院有点儿屈才了。
"首长,我今天来,是为了李水清的事。"杨得志开门见山地对李先念说。
李先念听到这个名字,眉头微微一皱:"李水清?他怎么了?"
"首长,李水清在一机部干得不错,这我知道。但是,他的根还是在部队啊!"杨得志语气诚恳地说,"我觉得,让他回到部队,对他的发展更有利。"
李先念听完,陷入了沉思。李水清确实是个人才,自从到了一机部,可是干得风生水起。要说放人,李先念还真有点舍不得。
"杨得志同志,你说的我明白。但是李水清在一机部干得很好,现在正是关键时候啊。"李先念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难处。
杨得志早有准备,他笑着说:"首长,我知道李水清在一机部干得不错。但是,您想想,他可是从小在部队长大的,对部队的情况最了解。让他回到部队,发挥他的特长,不是更好吗?"
李先念还是有些犹豫。杨得志见状,灵机一动,半开玩笑地说:"首长,你们国务院人才济济,放一个又有何妨?"
这句话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李先念思考的闸门。是啊,国务院确实人才辈出,而部队更需要像李水清这样的将才。
"那好吧,"李先念终于松口了,"但是你还得去军委那边说一声,看看他们那边怎么安排。"
杨得志听到这个回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一半。
其实,杨得志此行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细节。在来北京之前,他和李水清通过电话。李水清在电话里欲言又止,最后才吞吞吐吐地说出了自己想回部队的想法。
"老杨,我在国务院这些年,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我总觉得自己还是更适合在部队。你说,我这想法是不是有点不知足?"李水清在电话里忐忑地问。
杨得志听出了老战友的纠结,他知道李水清是怕辜负了周总理和李先念的期望。于是,他拍板决定:"老李,你别担心。这事儿我去办,保证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
就这样,杨得志踏上了这趟说服之旅。他深知,要说服李先念这样的老革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为了老战友,为了部队的未来,他愿意一试。
说起李水清,那可真是个传奇人物。要是把他的故事写成书,怕是比《红岩》还要精彩呢!
话说1925年,在江西吉安的一个小山村里,李水清呱呱坠地。谁能想到,这个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日后会成为开国少将呢?
李水清12岁那年,也就是1937年,日本鬼子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李水清听说红军正在招收小鬼,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那时候,他个子还没有枪高呢!
有人问他:"小娃娃,你干啥子来了?"
李水清挺起小胸脯,大声回答:"打日本鬼子!"
就这样,李水清成了中央红军中的一名红小鬼。要知道,那时候的红小鬼可不是在后方唱唱歌跳跳舞那么简单。他们要站岗放哨,给伤员送水送药,有时还要给战士们递送弹药。
李水清在部队里很快就崭露头角。他学习刻苦,工作认真,很快就被提拔为班长、排长。1940年,15岁的李水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李水清已经是个能独当一面的指挥员了。那时候,他在华北战场上认识了杨得志。杨得志是纵队司令员,李水清是他手下的一名旅政委。
有一次,李水清带领部队执行一项艰巨的任务。敌人的火力很猛,战士们一时难以前进。李水清二话不说,抄起一挺机枪就冲在了最前面。
"同志们,跟我冲啊!"李水清的声音盖过了枪炮声。
战士们看到政委都冲在前面了,哪还顾得上害怕?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似的,冲破了敌人的封锁线。
这一仗打下来,杨得志对李水清更是刮目相看。他常常说:"老李啊,你小子有前途!"
新中国成立后,李水清先是当上了67军军长。这个67军可不简单,是杨得志在华北军区时的老部队,杨得志对这支部队那叫一个器重。
后来,在杨得志的大力推荐下,李水清又当上了济南军区副司令员。要知道,那时候的杨得志可是济南军区的司令员啊!
李水清在部队里干得风生水起,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1969年,周恩来总理看中了李水清的才能,要把他调到国务院去当一机部部长。
李水清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直打鼓。他觉得自己是个大老粗,从小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对地方工作一窍不通,哪里能胜任国务院的工作?
于是,李水清找到了老首长杨得志,说:"老杨,你得帮我个忙。我这个人你知道,就是个大老粗,哪里能去国务院啊?你得去跟周总理说说,我不行啊!"
杨得志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他舍不得这个得力干将,就真的去找周总理说了这事。
可周总理是何许人也?他一听杨得志的话,就笑了:"杨得志同志,你这是小瞧李水清同志了。他在部队里的工作能力我是知道的,去一机部绝对没问题!"
周总理亲自找李水清谈话,李水清这才硬着头皮去了国务院。
谁知道,李水清这个"大老粗"一到了一机部,还真干出了一番事业。他虚心学习,勤奋工作,很快就把一机部的工作理顺了。
在李水清的带领下,一机部的工作蒸蒸日上。可是,李水清心里始终惦记着部队。他觉得,自己还是更适合穿军装、拿枪杆子。
就这样,李水清在国务院干了六年,心里的那个"回部队"的小念头却一天比一天强烈。可是,他又怕辜负了周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的期望,这个想法一直憋在心里,不敢说出口。
直到有一天,他听说老首长杨得志要来北京出差...
1975年的北京,秋风萧瑟,枯叶纷飞。李水清站在一机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外面的景象,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六年前,他还是济南军区的副司令员,穿梭于军营和演习场之间。如今,他已经是国务院一机部的部长,每天与文件、会议打交道。这样的变化,让李水清感到既新鲜又陌生。
李水清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他身着军装,站在一排战士的前面,神采奕奕。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李水清就会想起那些风餐露宿的岁月,那些并肩作战的战友们。
"叮铃铃——"电话铃声打断了李水清的思绪。
"喂,李部长吗?明天上午九点,有个关于新型机械设备研发的会议,请您准时参加。"电话那头传来秘书的声音。
"好的,我知道了。"李水清应答道,挂上电话后,他不禁叹了口气。
新型机械设备研发,这确实是一件大事。可是,李水清却觉得自己像是个外行人。虽然这六年来,他已经逐渐熟悉了一机部的工作,但他总觉得自己不如那些从小就接受专业教育的同志们。
李水清走到办公室的角落,那里挂着一面锦旗。这是去年一机部研发的新设备投产后,某工厂送来的。上面写着"科技创新,造福人民"几个大字。
看着这面锦旗,李水清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这些年来,一机部在他的带领下,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可是,他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在问:这真的是你最擅长的工作吗?
李水清回到座位上,打开抽屉,拿出一本笔记本。这是他这些年来工作的心得体会。翻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机械设备的原理、生产流程、技术参数等等。这些知识,都是他这些年来一点一滴学习积累的。
可是,当他翻到笔记本的最后一页时,却看到了一幅草草画就的军事地图。那是他在一次无聊的会议上随手画的,上面标注着进攻路线、防御阵地等等。这幅地图,仿佛是他军人身份的一个无声的诉说。
李水清合上笔记本,站起身来,走到办公室的另一面墙前。那里挂着一幅中国地图。他的目光在地图上游走,最后停留在了济南的位置上。那里,有他熟悉的军区,有他朝夕相处的战友们。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进来。"李水清说道。
秘书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李部长,这是明天会议的材料,请您过目。"
李水清接过文件,随手翻了翻。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和专业术语,让他一时间有些头晕目眩。他突然意识到,虽然这六年来他已经尽力适应了这个岗位,但他的心却始终没有完全安定下来。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电话又响了起来。
"喂,老李啊,我是杨得志。"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
"老杨?你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李水清惊喜地问道。
"我下周要去北京出差,想着顺道看看你。"杨得志说,"怎么样,这些年在一机部还习惯吗?"
李水清沉默了一下,然后说:"还行吧,就是有时候觉得自己不太适应。"
"哦?怎么回事?"杨得志追问道。
李水清犹豫了一下,终于说出了藏在心底已久的话:"老杨,说实话,我还是觉得自己更适合在部队。你说,我这想法是不是有点不知足?"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传来杨得志的声音:"老李,你别担心。这事儿我来想办法,保证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
挂上电话,李水清长出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这个想法终于说出来了。可是,他又想起了周总理和李先念对他的期望,心里不免又有些忐忑。
就在这时,秘书又敲门进来:"李部长,明天下午还有一个关于提高生产效率的座谈会,您要不要参加?"
李水清看了看桌上的日程表,又看了看墙上的那幅军事地图,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好的,我参加。"
杨得志坐在武汉军区司令员办公室里,手里拿着一份李水清的履历表,眉头紧锁。自从接到李水清的那通电话,他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这位老战友重回军旅。
"老李啊老李,你可真是给我出了个难题。"杨得志自言自语道。
就在这时,他的秘书敲门进来:"司令员,北京来电话,是李先念副总理的办公室。"
杨得志一听,立马来了精神:"快,接进来!"
电话里,李先念的秘书通知杨得志,李副总理下周要来武汉视察,希望杨得志能够安排接待工作。
挂上电话,杨得志突然灵光一闪:"这不正是个好机会吗?"
于是,杨得志立即召集参谋长和政治委员,开始筹划李先念的接待工作。在会议上,杨得志特意强调:"这次接待工作一定要做到位,我们要让李副总理看到我们武汉军区的精气神!"
参谋长听后,不禁问道:"司令员,您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想法?"
杨得志笑而不答,只是说:"你们按计划准备就是,我自有安排。"
接下来的几天里,杨得志马不停蹄地视察了武汉军区的几个重要部队。每到一处,他都仔细询问部队建设情况,特别关注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问题。
在一次团级干部座谈会上,杨得志语重心长地说:"我们部队最宝贵的是什么?是人才啊!没有优秀的指挥员,再好的武器装备也发挥不出威力来。"
这番话引起了在场干部的热烈讨论。一位年轻的团长站起来说:"司令员,我们确实感到优秀指挥员不够用。特别是那些既懂军事,又懂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型人才,更是稀缺。"
杨得志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李先念来武汉视察的那天,杨得志亲自到机场迎接。在汇报工作时,杨得志特意提到了人才问题:"李副总理,我们武汉军区虽然装备在不断更新,但是高级指挥员还是非常紧缺。特别是那些既懂军事,又有丰富政治经验的干部,更是凤毛麟角。"
李先念听后,认真地问:"那你有什么想法吗?"
杨得志看准时机,说道:"我倒是有个人选,就是现在在您手下工作的李水清同志。他在部队时就表现出色,这些年在一机部的工作,想必也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经济经验。如果能让他回到部队,对我们军区的建设肯定大有帮助。"
李先念听后,露出了思考的表情。
杨得志见状,继续说道:"李副总理,您也知道,李水清同志从小在部队长大,对军队有深厚的感情。虽然这些年在一机部工作出色,但我听说他一直念念不忘军营生活。让他回到熟悉的环境,或许能发挥出更大的才能。"
李先念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杨得志同志,你说的这些我都明白。但是李水清在一机部的工作也很重要,不是说换就能换的。"
杨得志早有准备,立即说道:"李副总理,我理解您的难处。但是您想想,李水清同志在一机部工作这么多年,肯定培养了不少得力干将。相信就算他离开,一机部的工作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反而是我们部队,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啊!"
李先念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在视察即将结束时,杨得志又找到机会和李先念单独交谈。他真诚地说:"李副总理,我知道您对人才的使用有自己的考虑。但是我真心觉得,李水清同志回到部队,对国家的贡献会更大。您就成全他这个心愿吧!"
李先念看着杨得志诚恳的表情,轻轻叹了口气:"杨得志同志,我知道你的用意。这样吧,等我回北京后,再仔细考虑考虑。"
送走李先念后,杨得志立即给李水清打了个电话:"老李啊,你的事我已经和李副总理提了。虽然他还没有立即答应,但我觉得希望很大。你就安心等消息吧!"
电话那头,李水清激动地说:"老杨,真是太感谢你了!"
杨得志笑着说:"咱们这么多年的交情,不用说这些。对了,你要是真能回来,我给你准备了个好位置,保证你大显身手!"
挂上电话,杨得志望着窗外的江城夜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为了老战友,为了部队的未来,他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李先念坐在国务院办公室里,桌上摆着两份文件。一份是李水清在一机部的工作报告,另一份是杨得志刚刚送来的武汉军区人才需求报告。他的目光在两份文件之间来回扫视,眉头紧锁。
"老李啊老李,你这是要让我如何抉择呢?"李先念轻声自语。
就在这时,秘书敲门进来:"李副总理,周总理让您过去一趟。"
李先念立刻起身前往周恩来的办公室。一进门,就看到周总理正在与几位部长讨论问题。
"啊,先念同志来了。"周恩来笑着招呼道,"我们正在讨论如何进一步推动国家工业化建设,你来得正好。"
李先念在一旁坐下,认真听着大家的发言。讨论中,一机部的工作多次被提及,李水清的名字也被频繁提到。
一位部长说道:"一机部这些年在李水清同志的领导下,真是有声有色啊!特别是在新型机械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性进展。"
另一位部长附和道:"是啊,李水清同志虽然是从部队过来的,但这几年在工业战线上干得可真不赖。"
听到这些评价,李先念若有所思。会议结束后,他主动留下来,想和周总理单独谈谈。
"恩来同志,我有个事想跟你商量。"李先念开门见山地说。
周恩来放下手中的文件,微笑着说:"先念同志请说。"
李先念把杨得志的请求和自己的考虑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周恩来。说完后,他问道:"您看这事该怎么办?"
周恩来沉思片刻,说道:"李水清同志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工业战线,他都表现出色。但是,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意愿,更要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
李先念点点头:"是啊,我也是这么想的。一方面,一机部的工作不能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部队的人才需求也不容忽视。"
周恩来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天安门广场说:"先念同志,你还记得我们当年为什么把李水清调到一机部吗?"
李先念回答:"是为了加强工业部门的领导力量,推动国防工业的发展。"
周恩来转过身,微笑着说:"没错。当时我们就是希望能有一位既懂军事又懂政治的同志来领导一机部。现在看来,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
李先念若有所悟:"您的意思是......"
周恩来接着说:"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李水清同志在一机部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他为一机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现在,也许是时候让他回到部队,发挥他的军事才能了。"
李先念听完,恍然大悟:"我明白了。让李水清回到部队,不仅能满足部队的人才需求,也能让他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挥作用。"
周恩来点点头:"没错。而且,李水清同志这些年在一机部积累的经验,对部队的现代化建设也会有很大帮助。"
李先念站起身,郑重地说:"恩来同志,我知道该怎么做了。非常感谢您的指点。"
周恩来拍了拍李先念的肩膀:"先念同志,我相信你会做出正确的决定。记住,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离开周总理办公室后,李先念立即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与会的同志们,并征求他们的意见。
会上,一位同志提出:"李副总理,如果李水清同志离开一机部,是否会影响到一机部的工作?"
李先念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考虑过了。李水清同志在一机部工作多年,培养了一批得力干将。相信就算他离开,一机部的工作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另一位同志又问:"那么,李水清同志回到部队后,具体会安排到什么岗位呢?"
李先念说:"这个问题我已经和杨得志同志沟通过了。他们武汉军区正好有合适的位置。李水清同志回去后,肯定能够大显身手。"
讨论结束后,李先念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他拿起电话,先是打给了杨得志:"老杨啊,李水清的事情我考虑好了。你准备一下,随时欢迎他回来。"
然后,他又给李水清打了个电话:"老李啊,你的请求我已经批准了。你先把一机部的工作交接一下,然后就可以回部队报到了。"
电话那头,李水清激动地说:"谢谢李副总理!我一定不负重托,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李先念笑着说:"我相信你一定能胜任新的工作。不过话说回来,你小子可不要辜负了我和周总理的期望啊!"
挂上电话,李先念长舒一口气。他知道,这个决定不仅关乎李水清个人,更关乎国家的未来。他相信,无论是在工业战线还是在部队,像李水清这样的人才,都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