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后主刘禅,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昏君,没有治国的才能也就算了,甚至还在灭国之际,做出了举国投降的行为,在司马昭的宴席上还恬不知耻地说出“乐不思蜀”这样的话来。
可是实际上来看,刘禅的聪明才智却并不输于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上的刘禅当真如此昏庸吗?
官二代刘禅
刘禅出生于建安十二年,是刘备的妾室甘夫人所生,当刘备在长坂坡之战被曹操击败时,刘禅还尚在襁褓之中。
刘备抛妻弃子仓皇而逃,而年幼的儿子在赵云两次的保护下才得以活命,在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之后,就立了刘禅为太子。
蜀汉章武三年,刘备伐吴失败,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禅谨遵父命,在二十多岁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依旧很尊重诸葛亮。
虽然诸葛亮主张北伐,刘禅虽然一再规劝,但是只要决议达成,还是会全力支持。
后来诸葛亮北伐失利,病死战场。董允,蒋琬、费祎先后接管蜀中大权,不过他们的命都不长。
特别是在董允去世之后,早期一直深受诸葛亮压迫之下的刘禅,便开始宠信宦官黄皓,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就连此时的大将军姜维也早就看破了黄皓会误国,进言除掉他。
对于姜维的上书,刘禅只说了一句:“他只不过是一个阉人”。意思就是他就是一个太监而已,不用太在乎他,他也根本翻不起什么浪。
乐不思蜀
景耀六年,姜维听闻钟会在关中操练兵马,于是上书刘禅以作准备,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刘禅也就没当回事。
同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等人大举伐蜀,刘禅派廖化等前去拒敌。姜维率众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声东击西。
被围困的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决定向邓艾投降,投降后的刘禅也敕令姜维也投降曹魏。
姜维这个忠臣表面上假意应允,暗中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但也因为事情败露,姜维等人也被杀害了,蜀汉就此彻底灭亡了。
投降曹魏之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移居魏国都城洛阳。亡国之后,才是最考验生存本事的,因为稍有不慎可能就被杀头。
事实上被灭国的君王的下场都不怎么样,有些人会被杀死,侥幸活下来的不是苟且偷生就是抑郁而亡,但刘禅的聪明才智在这个时候才得以显现。
当时,司马昭虽然没有立马要了刘禅的命,但是他一直怀疑他有复国的念头,于是就设立一个“鸿门宴”来试探刘禅。
在宴会上,司马昭故意以蜀汉的歌舞为主题,在座的蜀汉大臣无一不触景伤情,但刘禅却不。这边的老臣子很是伤心,只有刘禅一个人该吃吃,该喝喝,看起来没有一点思念故国的意思。
当司马昭向刘禅提及到蜀汉之时,刘禅却回答到:乐不思蜀。意思就是现有的愉悦已经使他忘记了在蜀汉称帝的时候。
或许这种回答对他来说是最为安全的,但同时也会让人觉得他心思缜密,故意掩盖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对此,司马昭表面上笑呵呵地表示对刘禅的回答很满意,但始终对他心存芥蒂。
而刘禅的旧臣郤正趁着上厕所的空档,善意提醒刘禅:“下回司马昭要是再问同一件事,您就注视着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的回答:
“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您回蜀了。”
刘禅其实人也不傻,他心如明镜,知道司马昭是不可能放他走得,说不定郤正说的话,早已入了司马昭的耳朵。
此次宴会中,酒过三巡后,司马昭再次问起同样的问题,刘禅还是用郤正教他的话回答了。
听到这番话后,司马昭便哈哈大笑,说这听着像是郤正说的话。刘禅一听大惊说:“你怎么知道的!”司马昭见他这么老实也就放心了。
中山寨得以善终
经过了此次试探之后,司马昭对他的疑心似乎少了不少,但是刘禅依旧明白,要想真正消除司马昭的顾虑,这样远远是不够的。
于是刘禅赶紧在府邸上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中山寨”,司马昭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哈哈大笑,直言到免死。
当时,司马昭手下人都非常疑惑,为什么呢?他指出如果倒过来念,就是“寨(在)山中”,意思就是刘禅要归隐山林。
而在魏国以后日子当中,哪怕司马昭对其仍有戒心,仍然被其巧妙“掩饰”过去了,可见其不是一个笨人。
西晋泰始七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这样的年龄在三国时期也算得上是高寿了。
大家可能想不通,刘禅有诸葛亮这样的贤臣辅佐竟然也会灭国。其实,在诸侯割据、动荡不安的年代,刘禅整整当了40年的蜀汉皇帝,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帝王的心思,哪里会猜测得清楚,恐怕心中另有一番盘算。像刘禅的想法不见的是坏事,最起码保住了性命。
在诸葛亮眼中,对于刘禅也是抱有希望,否则不会在《出师表》中淳淳诱导。若是他是一个庸碌之才,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蜀国的灭亡,固然有刘禅责任,但是不能把错,全部归结于到他一个人身上。虽说刘禅一辈子碌碌无为,但也在这个乱世纷争的年代安安稳稳地活了64年。
可能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认为刘禅就是一个彻头彻尾不理朝政、宠幸奸臣的昏君。
如果看过了诸葛亮曾经在《与杜微书》中提到过的“朝政年方十八,天资人敏,爱德下士”这一句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
刘禅在三国皇帝里面在位时间是最长的,诸葛亮去世之后,他还整整当了二十九年的皇帝,这绝对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能够做到的。
在向司马昭投降之后,全家还能得以幸免,平平安安地活着,所以说刘禅的昏庸是表面,昏庸的背后是有异于常人的隐忍和委曲求全。
具体来说,在三国的君主中,刘禅的能力虽然没办法和曹操、孙权这些人相提并论,但他绝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在他在位期间,刘禅也没有什么过激的行为,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刘备与诸葛亮这些大臣的关系一直是非常和睦。
即使诸葛亮一直掌管着蜀汉大权,使得自己的皇帝权利受到了削弱,但是刘禅并没有记恨在心里,对诸葛亮更没有猜忌之心,更没有加害之举。
在古代历史上,皇帝和权臣之间的关系很少能有这样和睦的,可以做到刘禅这样的更是少之又少。
君臣之间的关系看似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没有什么影响,其实不然。正是因为刘禅和诸葛亮之间的和睦相处,才使得后来的蜀汉拥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内部环境,这也是其可以和曹魏、东吴抗衡的重要原因。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谨遵《出师表》的教导,没有滥用他为人君主的权力,而是保持足够的克制。
对诸葛亮留下来的蒋琬、费祎、姜维等贤才均给予重用,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三十年之余,蜀汉的长存,无疑是刘禅的历史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