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但成器的却很少。晚年,他越来越担心,到底该由谁来继承皇位?
马皇后的儿子,长子朱标是最合适的人选。朱元璋一登基,就将13岁的朱标封为太子。经过25年的精心培养,38岁的朱彪已经有能力继承皇位,但他却英年早逝。
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接班人,他曾就立太子的问题悄悄地征求大臣的意见。而大臣们都表示有皇长孙朱允炆继承最为合适。
大臣们之所以支持朱允炆,是因为朱允炆,性格柔和,登基后,可以实行“仁政”,而朱元璋统治过于激烈,官员们暗地里抱怨。
在朱元璋心里,很欣赏燕王朱棣。他认为朱棣与自己很像,他身上有朱允炆没有的那种“武”魂。朱棣是闻着硝烟长大的,他才华不逊于朱元璋。他擅长作战,且足智多谋,知道如何获胜,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勇士和智者。
在才智和心智上,朱棣都要比朱允炆强,更适合做皇帝。但是最后朱元璋还是没有选择朱棣。在明朝初期非常注重血脉的纯正。嫡长子的继承观念备受推崇。
当然,江山只能交给自己的骨肉。他一定是一条纯正的龙,也就是说,它是马皇后所生。长子继承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
朱棣可能不是马帝的后代,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择朱棣接班。而史料记载,朱棣并非马皇后所生,他的生母有可能是少数民族。
只有嫡长子继承了王位,大家才会拥护和支持他。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若是推即位,势必群臣会反对。
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做出了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让16岁的朱允炆做皇太孙,将来继承大统。这让朱棣很生气,也很不服气。
后来,朱棣回到了顺天府,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实行了削藩政策。让远在顺天的朱棣有了机会,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杀回了南京,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从历史的角度看,朱元璋的选择是错误的。如果朱棣被选为皇帝,就不会发生之后的四年内战。
但历史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力量。成王败寇,胜者为王。靖难之役发生之后,朱棣开启了他繁荣的永乐时代,而朱允炆却在一场大火中下落不明,成为千古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