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蒋介石如果没有败退台湾,他会去哪里?蒋介石曾爆出3个退路
创始人
2025-08-17 18:33:23
0

1949年12月11日,对于蒋介石而言是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一天,因为自那一天过后,国民党撤退至台湾,正式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舞台。

解放战争的胜利,代表着国民党政权的失败,而这对于蒋介石而言,则算不上什么好消息,因为那时候的他,面对严峻的形势,需要作出一个违背内心和尊严的决定:逃离大陆,另寻生机。

我们都知道,后来蒋介石去了台湾,但实际上,蒋介石当时心中对于逃亡地的选择另有打算,因为蒋介石心中明白,解放军攻势凶猛,按照当时的局势,收复台湾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必须要给自己寻找几条退路。

所以,当时蒋介石曾经考虑了好几个地方作为避难之地,但当时台湾并不在列。

(蒋介石)

那么,蒋介石曾经考虑过哪些地方呢?

如果台湾并不在蒋介石考虑范围内,那么为什么他最终又决定据守台湾呢?

【宋美龄提议瑞士,蒋介石宁去日本】

1949年,蒋介石败退到台湾以后,脑子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什么国民党会在解放战争中失利?”

之所以会如此琢磨,是因为他骨子里的骄傲和斗志,让他不愿意接受这份摆在眼前的失败,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斗志,而是在情势稳定以后,认真考虑后续对策。

其实,在此之前,蒋介石曾经考虑过暂时撤退到海南或者台湾,固守防线休养生息,以便积攒力量再度进行反扑,从他这些想法和举措中可以看出,他是想留在大陆的。

可他并不想认输,因为他觉得自己有一天能够东山再起,但蒋介石的这份执念,却不是宋美龄想要看到的。

(宋美龄)

彼时的宋美龄身处美国,在得知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宋美龄焦急万分,因为她在美国时期和众多政界军界人物有所往来,而这些人对这一时期的蒋介石并不抱什么期望。

深知这一点的宋美龄很清楚,按照如今解放军的攻势,台湾失守是迟早的事,而美国这些人势必不会对已经颓败的国民党伸以援手,早日离开台湾才是上策。

由于此时的宋美龄对国民党的政权并不抱希望,出于对蒋介石人身安全和未来计划的考虑,她打算让蒋介石来美国避难。

但她转念一想,蒋介石未必愿意来美国,面对美国这些人的指点批评,以蒋介石的性子肯定没法容忍,于是,宋美龄便打消了这个想法。

经过一番思索,最终宋美龄给蒋介石发了一封劝说他去瑞士避难的电文:

“瑞士的环境很优美,气候也适合常居,是个很理想的居住地。”

(图为网络素材)

蒋介石在收到这封电报后未置可否,也并未给宋美龄回电,一来是由于当时事务繁忙、无暇脱身,二来是蒋介石对去瑞士的意愿并不高。

虽然对于当时的蒋介石而言,瑞士确实有利于远离纷争,地理环境和气候也很符合蒋、宋二人的条件和标准,只不过蒋介石重返大陆之心始终未曾消退,他始终认为自己现在据守台湾只是暂时的,将来自己还有机会一雪前耻、东山再起。

“如果去了瑞士,相隔万里,那自己回大陆的愿望就势必会落空了。”

所以,对于宋美龄的提议,蒋介石并未给予回应——实际上,后来蒋介石曾表示,自己不会去瑞士,如果真的要找一个避难地,自己宁愿去日本。

日本和中国的那段历史,是所有人记忆里挥之不去的阴霾,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那些记忆与画面,至今历历在目。

按理说,蒋介石应该和日本“势不两立”,为什么蒋介石会说宁愿去日本都不愿意去瑞士呢?

因为自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发自内心地认为,中国和日本本就是相邻国家,如果能借这次机会冰释前嫌,在经济贸易发展、国际局势稳定等方面,对中国都是有好处的。

所以,基于希望中日关系友好发展、为中国带来好处的目的,蒋介石公开表示放弃日本应该赔付的赔款,而这也博得了日本的好感,对于日本人而言,蒋介石在他们心中的分量和威望是很高的。

基于这一点,蒋介石想去日本也是无可厚非,不过转念一想,真要去了日本的话,国民党就会成为流亡政府,就会失去民众认可的合法地位,这也不是蒋介石想要看到的。

(蒋介石)

只不过,当时蒋介石确实为自己找过另外几条“成立流亡政府”的后路,如果不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解放军没有余力去收复台湾,蒋介石就真不得不从这些后路中做出抉择了。

那么,除了瑞士和日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作为蒋介石的“后路”呢?

【蒋介石还可以去哪些地方避难?】

实际上,韩国也可以作为蒋介石的避难所之一。

以前的朝鲜曾受到日本的殖民统治,而且年代久远,殖民思想在朝鲜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而二战以后,多个国家纷纷独立,其中也包括韩国。

蒋介石曾经公开反驳过“二战后韩国应该由多个国家接手共同管理”的言论,并且表示应该解放亚洲那些被压迫的民族。

虽然过程十分艰难曲折,但由于蒋介石后来十分坚持,最终取得了“韩国获得了独立”的结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韩国欠了蒋介石一份人情。

后来,抗战时期,国民党对流亡在中国的朝鲜人也颇为照顾,加之当时局势和综合因素的影响,蒋介石和当时韩国的高层政治家有了交情,算是给不确定的未来铺了一条路。

不仅如此,后来韩国还邀请蒋介石访华,足以可见蒋介石和韩国的关系。

不得不承认,蒋介石和当时的韩国的关系确实亲厚,如果说蒋介石萌生了想去韩国避难的想法,想必韩国也不会拒绝。

只不过,去韩国的想法从客观角度来说,并不是一个最佳选择:碍于当时蒋介石和美国的关系、美韩国际关系情势等种种因素,蒋介石并未将韩国视作“最后的退路”。

所以,与其沾染不必要的烦琐和麻烦,倒不如选择更加平坦的“退路”,这一条后路也仅仅是一个备选方案。

除此之外,蒋介石还曾动过去菲律宾避难的念头。

1949年7月10日,蒋介石乘上了前往菲律宾的飞机,并跟当时的菲律宾总统季里诺顺利会面,此后蒋介石便开始和菲律宾总统“培养感情”。

关于“如果蒋介石在菲律宾建立流亡政府,菲律宾会秉持何种态度”这个问题上,菲律宾总统公开表示:

“如果蒋介石有这方面的打算,我们不会拒绝。”

由此可见,菲律宾也不失为蒋介石的一条平坦顺畅的退路。

实际上,对于蒋介石而言,奔赴菲律宾是蒋介石盘算的“最后的出路”,这个问题可以从后来外交官陈质平和孙立人的一段对话中得到验证:

陈质平曾经奉命找到孙立人谈话,他告诉孙立人,如果大陆不可待的话,蒋介石希望暂居台湾,如果孙将军不同意,那蒋介石就只能流亡海外,赶赴菲律宾了。

(孙立人将军)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蒋介石的态度,不过,哪怕蒋介石做了万般准备,最终他还是在台湾度过了余生,甚至到死都在台湾。

原本只是将台湾当作暂居之地,甚至想过要流亡海外的蒋介石,为何最终会将台湾当作安身立命之地呢?

【蒋介石为何最终决定盘踞台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蒋介石最终只能选择台湾作为人生最终的驻留地,而台湾也是最适合的地方,而决定蒋介石稳居台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台湾的客观环境

台湾的客观环境,很适合蒋介石作为据点。

对外,台湾和大陆相隔千里,有一道天然的海峡屏障作为庇护,彼时远在大陆的解放军想要登陆台湾,速度方面肯定不如陆战那样迅捷。

如果发现解放军登陆了,蒋介石完全有时间收拾行装撤退。

对内,台湾的物产十分丰富,在农业、林业等方面都是佼佼者,蒋介石如果想将台湾作为“最终的退路”,资源方面不会受到太大限制。

除此之外,在台湾总要好过在国外成立流亡政府,蒋介石向来重视颜面,如此一来也不用卑躬屈膝、寄人篱下。

所以,台湾对内对外的客观条件都十分有利,即便蒋介石心有不甘,但不得不承认这里是最适合“盘踞”的地方。

二、张其昀的劝说

张其昀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与蒋介石关系十分熟络,后来蒋介石邀请张其昀担任自己的顾问,对于自己遭遇到的各种问题,蒋介石都乐意请教张其昀的意见。

在蒋介石退守台湾后,面对“退守何处”的问题,张其昀提出了自己“留在台湾”的意见,对蒋介石的劝说可谓苦口婆心。

(张其昀)

张其昀表示,台湾有它独特的优势:可以阻击解放军的天然海峡、丰富的农产品和物资、日本残留的军事基地等要素,每一条都戳中了蒋介石的心窝子。

最终,在张其昀的劝说下,蒋介石决定驻留台湾的决心也更深了一层。

三、蒋经国的一封家书

1948年6月26日,蒋经国给自己的父亲写了一封家书,这封家书表达的内容,在后来成为了让蒋介石触动,并且最终决定留在台湾的一个契机。

信中提到了国民党如今的情势:

经济上,通货膨胀等因素如荆棘扎根,况且国民党的经济状况一直是蒋介石心中的一块弊病,经济上的负面影响深远持久、难以摆脱;

军事上,蒋介石军队在此前的多场战斗中接连失利,颓势尽显,即便再度反扑,也无非是做困兽之斗。

面对军事和经济的全面崩盘,蒋经国告诉父亲大势已去,按照现在的情况不得不接受事实。

蒋介石看完书信后颇为触动,他也明白,“国民政府”大势已去,而且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蒋介石根本毫无反击之力。

所以,这些综合因素加持在一起,最终造就了“蒋介石留在台湾”这样一个结局。

结语:

蒋介石在败守台湾后,一心想要重振旗鼓,东山再起,而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他确实有不少“后路”可供其选择。

不论是宋美龄心心念念的瑞士,还是蒋介石看好的日本,亦或是会促使国民党建立流亡政府的韩国、菲律宾,乃至是老蒋最不看好的美国,在必要情况下,都可以作为其选择。

(蒋介石)

不过,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蒋介石最终还是留在了台湾,也正是当年解放军碍于抗美援朝战争,调不出余力等原因,没有早日收复台湾,导致现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从某种角度来说,蒋介石算是给如今的中国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不过有一点可以坚信,两岸统一才是归途,历史遗留问题迟早会得以解决,而台湾也只有一个归宿,那便是回到祖国的怀抱。

参考资料:

期刊《共产党员》:宋美龄曾力劝蒋介石避难瑞士

期刊《晚晴》:台湾万一守不住时蒋介石准备逃往哪里?

期刊《乡村科技》:蒋介石为何选择台湾为最后的生存之地?

期刊《文史博览》:一封家书让蒋介石下定决心到台湾

相关内容

原创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李广,大概是中国古代令人...
2025-08-17 08:33:55
马来西亚青少年“邂逅”兵马...
作者 杨英琦 党田野 揉搓陶泥、挑选模具、按压模具、脱模修整……经...
2025-08-17 08:33:52
原创 ...
这位开国少将,唯一特批享受中将待遇,周总理亲自安排给他手术 55年...
2025-08-17 08:33:37
原创 ...
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经历过三个社会时期的演进,分别是原始社会的开...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日本人的名字多以四字者为多,三字者或五字者也为数不少,但以两个字为...
2025-08-17 08:33:30
原创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统治了整个东三省,100万关东军在这里,建立起...
2025-08-17 08:33:26
原创 ...
吴吉清是毛主席的警卫员,他非常尽职尽责地保卫毛泽东的安全,可惜在长...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开国上将洪学智一生都在和贪腐作斗争,晚年担任过军委副秘书长,他这辈...
2025-08-17 08:33:22
原创 ...
1934年5月,因在长城抗战中目睹了中日两国在机械化方面的巨大差距...
2025-08-17 08:33:16

热门资讯

原创 曹... 《曹操与诸葛亮:错失的相遇》 “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这是对诸葛亮的赞誉,他是三国时期的...
原创 毛... 毛主席提名李济深当副主席,有人不服气,周总理:听他的不用长征 1949年的北京,秋意渐浓。人民政协会...
原创 毛... 一张老照片,首次相见。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唯一一张毛主席和锦旗合影的珍贵镜头和罕见画面。温馨的一幕,永...
原创 吐... 《——【·前言·】——》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吐蕃王活捉了一名唐朝的大将,眼看就要将其斩首。 而就在...
原创 揭... 在古代最强大的特务机构是出现在明朝,我们都知道锦衣卫东厂西厂,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原创 唐... 唐朝的开放政策在诸多方面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化方面 文化繁荣与多元融合 唐...
原创 苏... 1991年12月25日,发生了一件震惊全世界的大事,那就是苏联解体。 没办法,苏联解体的隐患,早在斯...
原创 晚... 骆秉章出生于广东花县,虽家道中落但志向高远,历经多次科举失利后终在不惑之年考中进士,开启仕途生涯。 ...
原创 这... 标题:长平之战:赵国的哀歌与战神白起的陨落 战国烽烟,天下大争。其中,长平之战作为历史上规模宏大、...
农界第一人 国家士无双——纪念... 编者按:12月12日至14日,“千年古县瑞安行——高校文史专家走进农学家许璇故里”活动在瑞安举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