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1日,对于蒋介石而言是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一天,因为自那一天过后,国民党撤退至台湾,正式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舞台。
解放战争的胜利,代表着国民党政权的失败,而这对于蒋介石而言,则算不上什么好消息,因为那时候的他,面对严峻的形势,需要作出一个违背内心和尊严的决定:逃离大陆,另寻生机。
我们都知道,后来蒋介石去了台湾,但实际上,蒋介石当时心中对于逃亡地的选择另有打算,因为蒋介石心中明白,解放军攻势凶猛,按照当时的局势,收复台湾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必须要给自己寻找几条退路。
所以,当时蒋介石曾经考虑了好几个地方作为避难之地,但当时台湾并不在列。
(蒋介石)
那么,蒋介石曾经考虑过哪些地方呢?
如果台湾并不在蒋介石考虑范围内,那么为什么他最终又决定据守台湾呢?
【宋美龄提议瑞士,蒋介石宁去日本】
1949年,蒋介石败退到台湾以后,脑子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什么国民党会在解放战争中失利?”
之所以会如此琢磨,是因为他骨子里的骄傲和斗志,让他不愿意接受这份摆在眼前的失败,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斗志,而是在情势稳定以后,认真考虑后续对策。
其实,在此之前,蒋介石曾经考虑过暂时撤退到海南或者台湾,固守防线休养生息,以便积攒力量再度进行反扑,从他这些想法和举措中可以看出,他是想留在大陆的。
可他并不想认输,因为他觉得自己有一天能够东山再起,但蒋介石的这份执念,却不是宋美龄想要看到的。
(宋美龄)
彼时的宋美龄身处美国,在得知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宋美龄焦急万分,因为她在美国时期和众多政界军界人物有所往来,而这些人对这一时期的蒋介石并不抱什么期望。
深知这一点的宋美龄很清楚,按照如今解放军的攻势,台湾失守是迟早的事,而美国这些人势必不会对已经颓败的国民党伸以援手,早日离开台湾才是上策。
由于此时的宋美龄对国民党的政权并不抱希望,出于对蒋介石人身安全和未来计划的考虑,她打算让蒋介石来美国避难。
但她转念一想,蒋介石未必愿意来美国,面对美国这些人的指点批评,以蒋介石的性子肯定没法容忍,于是,宋美龄便打消了这个想法。
经过一番思索,最终宋美龄给蒋介石发了一封劝说他去瑞士避难的电文:
“瑞士的环境很优美,气候也适合常居,是个很理想的居住地。”
(图为网络素材)
蒋介石在收到这封电报后未置可否,也并未给宋美龄回电,一来是由于当时事务繁忙、无暇脱身,二来是蒋介石对去瑞士的意愿并不高。
虽然对于当时的蒋介石而言,瑞士确实有利于远离纷争,地理环境和气候也很符合蒋、宋二人的条件和标准,只不过蒋介石重返大陆之心始终未曾消退,他始终认为自己现在据守台湾只是暂时的,将来自己还有机会一雪前耻、东山再起。
“如果去了瑞士,相隔万里,那自己回大陆的愿望就势必会落空了。”
所以,对于宋美龄的提议,蒋介石并未给予回应——实际上,后来蒋介石曾表示,自己不会去瑞士,如果真的要找一个避难地,自己宁愿去日本。
日本和中国的那段历史,是所有人记忆里挥之不去的阴霾,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那些记忆与画面,至今历历在目。
按理说,蒋介石应该和日本“势不两立”,为什么蒋介石会说宁愿去日本都不愿意去瑞士呢?
因为自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发自内心地认为,中国和日本本就是相邻国家,如果能借这次机会冰释前嫌,在经济贸易发展、国际局势稳定等方面,对中国都是有好处的。
所以,基于希望中日关系友好发展、为中国带来好处的目的,蒋介石公开表示放弃日本应该赔付的赔款,而这也博得了日本的好感,对于日本人而言,蒋介石在他们心中的分量和威望是很高的。
基于这一点,蒋介石想去日本也是无可厚非,不过转念一想,真要去了日本的话,国民党就会成为流亡政府,就会失去民众认可的合法地位,这也不是蒋介石想要看到的。
(蒋介石)
只不过,当时蒋介石确实为自己找过另外几条“成立流亡政府”的后路,如果不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解放军没有余力去收复台湾,蒋介石就真不得不从这些后路中做出抉择了。
那么,除了瑞士和日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作为蒋介石的“后路”呢?
【蒋介石还可以去哪些地方避难?】
实际上,韩国也可以作为蒋介石的避难所之一。
以前的朝鲜曾受到日本的殖民统治,而且年代久远,殖民思想在朝鲜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而二战以后,多个国家纷纷独立,其中也包括韩国。
蒋介石曾经公开反驳过“二战后韩国应该由多个国家接手共同管理”的言论,并且表示应该解放亚洲那些被压迫的民族。
虽然过程十分艰难曲折,但由于蒋介石后来十分坚持,最终取得了“韩国获得了独立”的结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韩国欠了蒋介石一份人情。
后来,抗战时期,国民党对流亡在中国的朝鲜人也颇为照顾,加之当时局势和综合因素的影响,蒋介石和当时韩国的高层政治家有了交情,算是给不确定的未来铺了一条路。
不仅如此,后来韩国还邀请蒋介石访华,足以可见蒋介石和韩国的关系。
不得不承认,蒋介石和当时的韩国的关系确实亲厚,如果说蒋介石萌生了想去韩国避难的想法,想必韩国也不会拒绝。
只不过,去韩国的想法从客观角度来说,并不是一个最佳选择:碍于当时蒋介石和美国的关系、美韩国际关系情势等种种因素,蒋介石并未将韩国视作“最后的退路”。
所以,与其沾染不必要的烦琐和麻烦,倒不如选择更加平坦的“退路”,这一条后路也仅仅是一个备选方案。
除此之外,蒋介石还曾动过去菲律宾避难的念头。
1949年7月10日,蒋介石乘上了前往菲律宾的飞机,并跟当时的菲律宾总统季里诺顺利会面,此后蒋介石便开始和菲律宾总统“培养感情”。
关于“如果蒋介石在菲律宾建立流亡政府,菲律宾会秉持何种态度”这个问题上,菲律宾总统公开表示:
“如果蒋介石有这方面的打算,我们不会拒绝。”
由此可见,菲律宾也不失为蒋介石的一条平坦顺畅的退路。
实际上,对于蒋介石而言,奔赴菲律宾是蒋介石盘算的“最后的出路”,这个问题可以从后来外交官陈质平和孙立人的一段对话中得到验证:
陈质平曾经奉命找到孙立人谈话,他告诉孙立人,如果大陆不可待的话,蒋介石希望暂居台湾,如果孙将军不同意,那蒋介石就只能流亡海外,赶赴菲律宾了。
(孙立人将军)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蒋介石的态度,不过,哪怕蒋介石做了万般准备,最终他还是在台湾度过了余生,甚至到死都在台湾。
原本只是将台湾当作暂居之地,甚至想过要流亡海外的蒋介石,为何最终会将台湾当作安身立命之地呢?
【蒋介石为何最终决定盘踞台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蒋介石最终只能选择台湾作为人生最终的驻留地,而台湾也是最适合的地方,而决定蒋介石稳居台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台湾的客观环境
台湾的客观环境,很适合蒋介石作为据点。
对外,台湾和大陆相隔千里,有一道天然的海峡屏障作为庇护,彼时远在大陆的解放军想要登陆台湾,速度方面肯定不如陆战那样迅捷。
如果发现解放军登陆了,蒋介石完全有时间收拾行装撤退。
对内,台湾的物产十分丰富,在农业、林业等方面都是佼佼者,蒋介石如果想将台湾作为“最终的退路”,资源方面不会受到太大限制。
除此之外,在台湾总要好过在国外成立流亡政府,蒋介石向来重视颜面,如此一来也不用卑躬屈膝、寄人篱下。
所以,台湾对内对外的客观条件都十分有利,即便蒋介石心有不甘,但不得不承认这里是最适合“盘踞”的地方。
二、张其昀的劝说
张其昀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与蒋介石关系十分熟络,后来蒋介石邀请张其昀担任自己的顾问,对于自己遭遇到的各种问题,蒋介石都乐意请教张其昀的意见。
在蒋介石退守台湾后,面对“退守何处”的问题,张其昀提出了自己“留在台湾”的意见,对蒋介石的劝说可谓苦口婆心。
(张其昀)
张其昀表示,台湾有它独特的优势:可以阻击解放军的天然海峡、丰富的农产品和物资、日本残留的军事基地等要素,每一条都戳中了蒋介石的心窝子。
最终,在张其昀的劝说下,蒋介石决定驻留台湾的决心也更深了一层。
三、蒋经国的一封家书
1948年6月26日,蒋经国给自己的父亲写了一封家书,这封家书表达的内容,在后来成为了让蒋介石触动,并且最终决定留在台湾的一个契机。
信中提到了国民党如今的情势:
经济上,通货膨胀等因素如荆棘扎根,况且国民党的经济状况一直是蒋介石心中的一块弊病,经济上的负面影响深远持久、难以摆脱;
军事上,蒋介石军队在此前的多场战斗中接连失利,颓势尽显,即便再度反扑,也无非是做困兽之斗。
面对军事和经济的全面崩盘,蒋经国告诉父亲大势已去,按照现在的情况不得不接受事实。
蒋介石看完书信后颇为触动,他也明白,“国民政府”大势已去,而且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蒋介石根本毫无反击之力。
所以,这些综合因素加持在一起,最终造就了“蒋介石留在台湾”这样一个结局。
结语:
蒋介石在败守台湾后,一心想要重振旗鼓,东山再起,而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他确实有不少“后路”可供其选择。
不论是宋美龄心心念念的瑞士,还是蒋介石看好的日本,亦或是会促使国民党建立流亡政府的韩国、菲律宾,乃至是老蒋最不看好的美国,在必要情况下,都可以作为其选择。
(蒋介石)
不过,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蒋介石最终还是留在了台湾,也正是当年解放军碍于抗美援朝战争,调不出余力等原因,没有早日收复台湾,导致现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从某种角度来说,蒋介石算是给如今的中国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不过有一点可以坚信,两岸统一才是归途,历史遗留问题迟早会得以解决,而台湾也只有一个归宿,那便是回到祖国的怀抱。
参考资料:
期刊《共产党员》:宋美龄曾力劝蒋介石避难瑞士
期刊《晚晴》:台湾万一守不住时蒋介石准备逃往哪里?
期刊《乡村科技》:蒋介石为何选择台湾为最后的生存之地?
期刊《文史博览》:一封家书让蒋介石下定决心到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