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当中,监察制度就一直伴随着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汉承秦制,在御史大夫的基础上在地方设置刺史,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此后的王朝中,监察制度在不断调整的同时也更为完善,如唐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台,明朝设置都都察院等等。监察机构虽然在不同朝代权限有所差异,但始终呈现出地位崇高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史为鉴、察往知来”的重要性,历史宛若明镜,让我们看到反腐败之必要,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也让反腐败问题成为一个正在解决并且还应该持续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铲除腐败的土壤,就必须从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建设,倡导廉洁自律的价值观,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腐败的良好氛围。
铲除腐败的土壤和条件,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我们将继续履行教书育人的 神圣职责,将反腐倡廉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可以从以下几点持续发力,多措并举铲除腐败。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反腐败法律体系,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要推动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要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将廉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开设廉洁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廉洁意识和法治观念,也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成为廉洁自律的表率。
最后是要做到弘扬廉洁文化,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文艺作品、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廉洁文化,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风气。同时,要加强对腐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腐败的危害和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