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孝陵,是明朝的一颗皇家明珠,陪伴着历代皇帝的沉浸与离去。然而,尽管如此庄严的陵墓,却真正迈入其殿堂的皇帝寥寥无几。在所有明朝皇帝中,严格符合标准的只有两位,这是怎样的一个神秘现象?
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车轮,踏入明孝陵的神秘殿堂。在这片寂静的陵园中,究竟有多少位皇帝驻足过?仅有两位皇帝为何能够入选?是因为他们的卓越统治,还是这座陵墓背后隐藏着更多的秘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将揭示明孝陵的皇帝足迹,探寻王朝陵墓中所隐藏的宏伟历史,感受皇权沉浸其中的独特氛围。
奉旨修建太祖陵寝,马皇后得以重赴故里
公元1381年秋季,明廷发布诏书,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监督修建太祖陵寝工程。时年已六旬的李新欣然领命,他作为大明开国元勋,受此重任倍感荣幸。太祖陵寝选址南京城郊钟山之阳,地理位置难得,风水极佳,李新经过精心挑选,最终定址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的玩珠峰下。
这段日子里,他忘我工作,每天巡视工地,查阅设计图纸,寸步不离。终于在七年之后,太祖的龙床告成,李新也因此工作获得皇帝的嘉奖,得到实至名归的荣誉,藉此也获得进入东宫加官晋升的机会。
不过年近古稀的他早已身心疲惫,一心想退居幕后以老太监的身份侍奉新主。谁知他的愿望还未实现,便被突如其来的噩耗击垮——马皇后去世的消息传来,在位22年的马皇后结束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
临终前她疲惫的脸上仍挂着和煦的笑意,即便是面对死亡这种生离死别,她还是不失端庄大方。太祖闻讯登时悲痛欲绝,日夜伤心,他失去了这位共同度过艰辛岁月的红颜知己。朱元璋默默地在太祖陵寝旁选址,为马皇后修建陵寝,取名孝陵。在移灵大典上,朱元璋泪如雨下,看着马皇后灵柩被安葬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他的内心却远未宁静。
建文时承继烈训燕王南渡断章
自懿文太子朱标归天后,朱允炆便被确立为皇位继承人。1398年夏,天寒地冻之日,明太祖仙逝塞北。这位开国皇帝以百年难得的雄才大略,开天辟地,建立明朝统治。身为孙子的朱允炆却对自己的祖父并不敬重,他在治丧仪式上反复违背朝廷礼仪,三推三让后终于草草殡葬。
一番匆忙之举引发燕王朱棣强烈不满,朱棣上书质问新君轻视父辈之举是否合乎礼数。而这封怒气冲天的质问信也成为日后朱棣起兵造反的导火索之一。经过三年的战争滥杀,燕军终于杀到南京城下,仅14岁的皇帝朱允炆在走投无路之际自焚身亡。
朱棣统领大军进入南京城,功高震主,按捺不住心头之喜。都知总角此次南征志在必得,夺回皇位乃是其中最高目标。此时,杨荣挺身而出拦住了朱棣欲前往皇宫的去路。
他提醒朱棣,按照礼数未经拜谒太祖陵寝不得登基为帝,此举冒犯了太祖的神灵。朱棣这才意识到自己冲动之举,违反了礼仪,有失体统。为显示自己崇敬太祖之心,树立正统形象,他暂时按下了夺权心思,折返前去孝陵拜谒。
永乐时巡游问安太祖在望
1403年5月10日,正值太祖忌辰,新登基的成祖朱棣亲率文武百官前来孝陵致敬,以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源自太祖。次年同日,朱棣携手皇太子朱高炽再次来到孝陵,祭祀敬思之情溢于言表。
1404年春,朱棣册立年仅9岁的朱瞻基为皇太孙,加强储君地位。数年后,太子朱高炽率领众多宗室亲王前往孝陵拜谒,朱瞻基也在列。一行人行至中段时,身体臃肿的太子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朱瞻基紧随其后,他微微一笑,悄声对侍从说“前人蹉跌,后人可知警”。太子的侍从朱高煦立刻向成祖告状。成祖心中了然,他知道,朱瞻基是在暗示自己有资格继承大统,朱高煦则是在讨好父亲,想尽快登上皇位。走访孝陵这件本属正常的活动,也反映了朝中复杂的派系矛盾。
武宗南巡访民情揭示权臣真实面目
正德十五年六月,宁王之乱爆发,武宗趁机组织南巡。这成为百年来首位南下巡视的皇帝。他性格强硬,行事果断,一心想收回文官手中的朝政大权。八月,武宗亲率大军南下平叛。此举尽管名正言顺,却遭致朝中的文官极力反对。
他们散布谣言,批评此举是皇帝藉故揽权。殊不知,武宗此行目的正在于重新检阅南京的实际民情,视察权贵们的盘剥情况,以及孝陵等皇家陵寝是否受到妥善照料。文官之所以大惊失色,正是担心武宗发现自己多年来的种种恶行。
12月25日,武宗如愿以偿抵达南京,第一站便是拜谒孝陵。次年新年,他再次凭吊,以此正式宣告自己要恢复中央集权、匡复社稷的决心。然而,这份澎湃的政治抱负终究难以实现。
八月,武宗在江边遇溺,自此身染疾病。权力旁落的文官们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们再不用面对皇帝的严厉检查。又过了几个月,武宗在京城驾崩,南京之行成为他短暂一生的最后绝响。
结语
太祖陵寝孤立南京城郊,它见证了明初数代帝王的兴衰荣辱。来访拜谒成为部分皇帝表达敬意、确立正统地位的政治手段。但真正匡扶社稷,恢复祖宗作为的人,毕竟凤毛麟角。这座萧条的陵园,如同明朝逐渐衰落的帝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