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寒冷2月,毛泽东和基辛格在北京再一次碰面。这是基辛格第五次的访问,延续着之前与周恩来总理的谈判。他们之间的会谈涉及多个议题,但是,有一段对话特别令人印象深刻。
在毛主席的书房中,基辛格不经意间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苏联进攻中国,你们会怎么应对?”
对于基辛格的提问,毛主席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地说道:“我们将采用游击战和持久战。他们想到哪里,我们就会让他们到任何他们想到的地方。黄河、长江都可以。”
而后,基辛格再次提问:“若他们选择空袭而不派遣陆军呢?”毛主席幽默地回应:“那或许你可以建议他们组成一个委员会研究这个问题,但让他们知道,他们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段简短的对话为我们展示了两位伟大政治家对战争的完全不同的看法。基辛格作为现实主义者,依赖于现实的权力平衡和物质实力的比较。在他看来,苏联的先进武器和强大的军队无疑比中国更为强大,尤其是核武器,这是当时的中国几乎无法对抗的。
然而,毛泽东的观点却完全不同。他坚信,战争的胜负不是由物质实力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精神、决心和团结决定的。他认为,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任何外敌,无论多么强大,都无法征服他们。他甚至用自己的方式鼓励敌人进一步进攻,这样敌人就会陷入一个无尽的战争旋涡中,被消耗殆尽。
这样的战略观点其实并不新鲜。自从毛泽东领导中国进行反抗日军和国民党的斗争以来,他就已经展现了这种策略。他认为,正面战场上的冲突不如游击战中的人民战争更为有效。相比之下,解放军并不拥有最好的武器,但他们拥有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人民的支持。
至于核武器,毛泽东始终采取了既重视又不太担心的态度。他认为,尽管原子弹的破坏力巨大,但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人民,而不是几颗所谓的大炸弹。主席坚持认为,拥有原子弹确实会增强中国的地位,打破苏美的核垄断,但他同时也强调,中国不会轻易使用它。
基辛格在与毛的会谈后,对毛的意志和决断力表示了深深的敬佩。他写道:“毛泽东的存在,本身就是意志的巨大作用的见证。”
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两位政治家之间的交流,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两种战略思维的交锋。不论在那个时代,或是在今天,毛泽东对待战争的态度和理念,对我们都有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