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建筑样式,其渊源可远溯至印度。在印度本土的初始模样里,它以倒钵形的墓塔形象示人。此倒钵之形蕴含着极为独特的宗教象征寓意以及功能用途,其主要用途在于纪念与供奉亡者,深刻地承载着印度佛教文化中关乎生死轮回、灵魂超度等深邃的宗教思想与理念。
唐宋时期,赣南地区的佛教发展极为昌盛,佛寺众多,高僧不断涌现。时至今日,仍留存有六座唐宋时期的佛塔。这些佛塔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赣州千年的历史传承。
赣南大宝光塔,又称宝华玉石塔,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田村镇东山村宝华寺内,建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 年),乃我国古代建塔早期实例,亦是江南现存唯一唐代石塔,历史地位颇高。由大理石精雕而成,通高约 5 米,由塔座、塔身、塔顶构成。
塔座为须弥座式,束腰处雕有精美花鸟图案。塔身第一层四方开门,门侧刻四大天王像,其余各层每面设佛龛,内刻佛像,造型古朴。塔顶为葫芦形,由多层相轮和宝珠组成,线条流畅优美。塔身雕刻细致入微,佛像神态各异,四大天王像铠甲、衣袂雕刻逼真。佛龛佛像表情丰富,体现唐代雕刻高超技艺,彰显佛教造像独特魅力。
慈云寺塔是赣南现存五座宋塔中建设时间最早的塔。位于章贡区厚德路。始建于 1023 年,建成于 1097 年,历时七十余载。建于佛教在赣南广泛传播之时,为供奉舍利、弘扬佛法而建,见证当地佛教兴盛。塔身为青砖楼阁式,六边形,九级,高约 49 米,底层直径 12 米,占地广,气势雄伟。每层设平座、腰檐,转角有倚柱,出檐叠涩,塔门错开,增强稳定性与美感。各面壸门内刻佛像等,雕刻精美。塔顶六角攒尖,铁刹高耸。
慈云寺塔内部为穿壁绕平座式结构,塔内设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到达各层。楼梯的设计巧妙,既方便了人们登塔观赏,又不影响塔身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在各层的平座上,人们可以走出塔身,环绕一周,欣赏周围的风景,同时也能近距离观察塔身外部的建筑细节和雕刻艺术。
大圣寺塔位于信丰县嘉定镇水北桥南面,是赣南最高的宋代古塔。其历史悠久,始建于三国赤乌年(238 年),唐贞观年间重修并更名延福寺塔,晚唐被毁后,宋治平元年(公元 1064 年)县民在原址重建宝塔,历经明代更名为祝圣寺塔,到晚清才改名大圣寺塔。
大圣寺塔为六面九级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大檐廊四部分构成,占地面积 90 平方米,塔刹顶高 66.45 米,塔身高 51.78 米。塔身各级用青砖叠涩出檐,檐上设有平座、回廊,且辟有真假壶门,底层边长 5.9 米,壁厚 3.65 米,门按三实三虚、六面相间设置。各层腰檐为砖砌仿木斗拱,覆简瓦,塔顶是双飞檐样式,塔内每级还设有明暗双层塔室,室内有神龛及彩绘藻井。
宝福院塔坐落在石城县琴江河东岸,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 年),属于江南楼阁式佛塔。它有着独特的外观与结构特点,塔高 59.8 米,为七级六面砖木结构,整体呈竹节钢鞭形。其内部每层都铺设了楼板与楼梯,并且每级设有六扇门,其中三扇开着、三扇关闭。
尤为特别的是,宝福院塔塔身微微向北倾斜,与垂直方向形成 15 度夹角,却能斜而不倒。这主要得益于其特殊的构造,塔基采用柔性基础,是由一层黄泥石灰、一层鹅卵石经人工反复夯实而成。同时,塔中所使用的卧木发挥了关键作用,起到固定以及部分支撑的功效,强化了外璧之间以及外璧与塔心柱之间的连接,让整个塔身成为一个稳固的整体,具备良好的加固和防震作用。
无为寺塔坐落于安远县城西北角的无为公园内,其建造历史可追溯到宋绍圣四年(1097 年),由于处在始建于唐长庆四年(后被毁)的 “无为寺” 后面,所以得名无为寺塔。
这座塔属于穿壁绕廊楼阁式砖塔,高度达 61.3 米,平面呈现正六角形,整体塔体呈锥形。从外观来看,它有六面九层,每层都设有飞檐、平座以及栏杆,并且均匀分布着三门三龛,彼此相互间隔,翘角处还吊挂着驱雀铜铃,别具一番韵味。而塔内共有 17 层楼,呈现九明八暗的布局,其中暗层作为通道使用,底层则是大回廊结构。
嘉祐寺塔位于大余县南安镇新民村水口寺路,是一座兼具唐代风格的宋塔。它属于五层六角形楼阁式砖塔,塔身内部中空,既没有回廊,也未设置登顶楼梯,高度为 19 米。
其建筑形态上,为五层六角形楼阁式砖塔,塔身内部中空,没有回廊,也不存在登顶的楼梯,整体高 19 米。塔身各层各面设置了券门、立柱、枋、斗栱(包含一斗三升和转角斗栱)、驼峰、叠檐等,塔刹呈现宝瓶状。塔内同样呈六角形,值得一提的是,该塔的梁枋、斗栱与天籁阁所藏王勃 “滕王阁对客挥毫图” 中所绘的情况相同。
在 2012 年时,嘉祐寺塔的地宫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包含佛像、铜熏炉、铜镜、瓷器等共计 51 件,还有 10 公斤的铜钱,这些出土文物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