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曾是一片遗世独立的大陆。冰河时代末期,亚洲的移民们穿越了白令陆桥,进入美洲大陆。从此便与世界的其他部分分离,展开了独具特色的文明旅程。美洲印第安人的体质特征与北亚和东亚人比较接近,如果在亚洲人平均脸里没有找到自己,可以在这里找一下~
中美洲型(Centralid)
广泛分布于美国南部到哥伦比亚的印第安人类型。他们创造了辉煌的玛雅和阿兹特克文化,一度人丁兴旺,但在欧洲人到来后,人口大量减少。尽管如此,中美洲型人群在今天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身材矮小,有棱角分明的脸和狭窄的前额,鼻子和嘴巴较宽,下巴多后缩,拥有黑色的头发和棕色的皮肤。
玛雅型(Mayan)
中美洲型的子类型,介于普埃布洛型和地峡型之间。古代的玛雅文明统治着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马拉等地。如今玛雅型人群依然常见。典型的玛雅型人群主要居住在墨西哥东南部的Mixtec、Zapotec、Chinantec、Huave等地。
地峡型(Isthmid)
中美洲型的子类型,部分适应了巴拿马地峡炎热的热带雨林气候,也是玛雅文明的创造者之一。如今,这种类型多分布于较以往更南方的区域,现在的Mayangna、Pech、Kuna、Naso、Ngäbe、Bokota等族群多属于此类型。地峡型人群的身高非常矮小,通常有轻度卷曲的黑发和棕黄色的皮肤。
普埃布洛型(Pueblid)
得名于美国西南部的普埃布洛人,分布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大部分地区,典型代表是祖尼人、霍比人、纳瓦人、摩哈维人、乔克托人等,在奥杰布瓦人和阿兹特克人中也有少量普埃布洛类型。一般体型中等,拥有直或波浪形的黑发以及浅棕色的皮肤。不同于北美其他印第安人,普埃布洛人主要从事农耕,居住在用泥砖建造的房屋中,是北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印第安人族群。《菊花与刀》的作者露丝本尼迪克特在他的代表作《文化模式》中将普埃布洛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Margid型
居住于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沙漠地区的古老类型。通常有长而较小的头颅,眉弓发达,鼻根较低,皮肤偏红,头发笔直。最为典型的Margid类型人群是墨西哥型,此外还有身材较为高大的索诺拉型和接近消失的加利福尼亚型。
加利福尼亚型(Californid)
非常古老的Margid子类型,可能是最早到达美国的印第安人的后代,多少类似于日本的阿伊努人。随着欧洲人和其他美洲原住民的扩张,加利福尼亚型如今已近消失,仅在Yuki、North Pomo、Wailaki、Kato、Huchnom和Wappo等族群中少量存在。加利福尼亚型的特征是发达的眉弓、深褐色的皮肤,较短的鼻子,光滑的头发以及低到中等的身材。
索诺拉型(Sonorid)
主要分布于美国西南部索诺拉沙漠以及墨西哥西北部,典型代表是Pima和Seri人。和其他Margid类型相比,体型更为细长,身材较高,鼻子较挺,肤色从浅黄到深棕色。
墨西哥型(Mexicid)
在今日墨西哥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典型代表是墨西哥的奥托米人、皮马人、波莫人等,在危地马拉和美国大平原地区也有分布。身材通常较矮,肤色偏红,拥有直的黑发以及略呈鹰钩状的鼻子。
北大西洋型(Silvid)
广泛分布于美国东海岸和加拿大的类型,构成了美国西部片中常见的印第安人形象。在欧洲人到来并引进马匹后,逐步迁徙到美国大平原,以猎捕美洲野牛为生。在此后的战争和疫病中,北大西洋型的数量大为减少,今天,他们的数量大约在几十万人左右。北大西洋型人群身材高大,体格健壮,拥有中等长度的大头,脸部较长且棱角分明,鼻梁高挺,下巴结实。
阿巴拉契亚型(Appalacid)
北大西洋型的子类型,最初分布于五大湖和阿巴拉契亚山脉的森林地区。典型代表是美国和加拿大的易洛魁人、阿尔冈昆人、切诺基人、克里人等。阿巴拉契亚型人群拥有浅棕黄色的皮肤,直或波浪形的黑发以及高大的身材。有一些类似欧洲人的特征,这可能来自于原始印欧人或者早期的欧洲殖民者。
平原型(Planid)
北大西洋型的子类型,得名于美国的大平原。前哥伦布时期,集中分布于加拿大中部到密西西比河的森林中,随着欧洲人到来,学会了骑马的平原印第安人追随着美洲野牛来到大平原。他们有浅黄色或浅棕色的皮肤,身材高大,颧骨突出,下巴和嘴巴宽阔,头颅较大。平原型代表是美国的苏族(包括达科他人、拉科塔人、克罗人等)以及黑脚人、夏安人等,如今人口约在10万人左右。
亚利桑那型(Arizonid)
中美洲型、北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的混合型。形成于北美不同区域印第安人的混合过程中。人口相对较多,常见于阿帕奇人、纳瓦霍人、科曼奇人及他们的邻近族群。有浅黄色或红棕色的皮肤,深棕色或黑色的直发或波浪状发,身材较高,体格非常健壮,鼻子略凸,面部较宽。
太平洋型(Pacifid)
加拿大和美国太平洋沿岸的原住类型。太平洋型人群有相对高的身材和强壮的身体,较短的腿和较长的手臂,脸部棱角分明,鼻子突出,下巴宽阔。
典型太平洋型(Pacifid proper)
主要分布于北美太平洋沿岸潮湿森林地带。典型类型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瓦卡希语和部分萨利希语使用者,尤其是Kwakiutl和Nez Perce人中,在海达人、特林吉特人等族群中也有分布,他们以雕刻精美的图腾柱闻名。
阿塔帕斯卡型(Athabaskid)
深受西伯利亚和爱斯基摩型影响的太平洋类型。可能来自于数千年前较晚到达美洲的移民。分布于阿拉斯加到加拿大育空地区、西北地区、不列颠哥伦比亚等地。常见于阿塔帕斯卡语族群,例如Ahtna、Carrier Chilcotin、Dogrib、Sacree、Tanana、Telah、Tutchone人中。(在俄国语言学家斯塔罗斯金提出的德内-叶尼塞语系的假设中,阿塔帕斯卡人被认为是叶尼塞河流域土著的近亲,一些理论认为古代匈奴人就属于叶尼塞族群)
加利福尼亚太平洋型(California Pacifid)
分布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州和华盛顿州南部,典型类型是加州北部的奇努克人和Yurok人,在Hupa、Modoc、Klamath等族群中也有存在。近几十年来,随着不同族群的通婚,这一类型可能将很快消失。
安第斯型(Andid)
是如今人数最多的印第安人类型(主要来自秘鲁和玻利维亚),主要分布于南美安第斯山脉。和其他印第安人一样,也是新石器时代从白令海峡迁徙到美洲的先民们的后裔。他们身体矮壮,大多为高颅型,脸部宽度适中或较宽,颧骨突出,额头倾斜,鼻梁高挺(鹰钩鼻常见),下颌强健,嘴巴较宽,有较直的黑发和橄榄色的皮肤。北安第斯型是最典型的安第斯类型,中安第斯型最强壮,肤色较浅,脸部较平,智利类型较为特殊,可能受到了巴塔哥尼亚型人群的影响。
北安第斯型(North Andid)
安第斯型中人口最多,最重要的子类型。适应了秘鲁和厄瓜多尔安第斯山区的高海拔气候。身材中等,拥有宽阔的胸脯和高挺的鼻梁以适应高海拔环境。典型的北安第斯人群是克丘亚人,他们创造了前哥伦布时期美洲最强大的国家—印加帝国。如今,北安第斯型依然是美洲人数最多的类型,人口超过1000万。
中安第斯型(Central Andid)
分布秘鲁南部到智利北部的安第斯山脉中段。同样有宽阔的胸脯,橄榄色皮肤和鹰钩状鼻子,身材健壮,颧骨突出,脸部较平。典型的中安第斯人群是玻利维亚的艾马拉人(可能是蒂华纳科文明的创造者),在南部克丘亚人和Diaguita人中也比较常见,在Uros、玻利维亚人和马普切人中也时有出现。尽管在欧洲人到来后消失甚多,如今依然是玻利维亚占主导的类型。
南安第斯型(South Andid)
分布于最南方的安第斯类型,受到了一些巴塔哥尼亚型人群的影响。是智利马普切人中的主要类型,多少混合了智利南部已经灭绝的Chonos人的成分。尽管欧洲人到来后人数急剧减少,但随着18世纪的阿劳坎化(意为马普切人的扩张运动,马普切人是抵抗欧洲人最久的印第安人之一),分布范围有了一定的扩张。与其他安第斯类型人群相比,他们皮肤更白,鼻子更窄。
巴塔哥尼亚型(Patagonid)
南美洲的原住民类型,主要分布于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草原。巴塔哥尼亚型中的某些已灭绝族群可能是世界上身材最为高大的人。巴塔哥尼亚型人群通常身材高大健硕,头颅偏大,眉弓发达,鼻子挺直,嘴巴宽阔。
典型巴塔哥尼亚型(Patagonid proper)
最为典型的巴塔哥尼亚类型,曾是巴塔哥尼亚高原的主要类型。最后一个未被混血的巴塔哥尼亚人已经去世,如今的典型巴塔哥尼亚型主要存在于Tehuelche人中,已经灭绝的Tiremenen人身材相当高大,也许就是麦哲伦航行中见到的巨人族。随着欧洲人的到来和马普切人扩张,如今巴塔哥尼亚型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
潘帕斯型(Pampid)
身材较为纤细的巴塔哥尼亚类型,主要分布于阿根廷和巴拉圭的查科和潘帕斯草原,混合了一些亚马逊类型的成分。典型代表是Chorote、Chané、Mataco、Kadiweu、Pilagá、Toba、Wichí、Mocoví、Abipón和已经灭绝的乌拉圭Charrúa人,如今在巴拉圭的混血人群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博洛洛型(Bororo)
最北端的巴塔哥尼亚类型,常混有本地Lagid人群的成分。他们是玻利维亚西部森林、稀树草原和巴西马托格罗索州的原住民。典型的Bororo人群包括Umutina人等。更多则和Bakairi、Nahukuá以及大查科原住民混合。人数在欧洲人到来后急剧减少,如今仅余数千。
亚马逊型(Amazonid)
南美热带森林和圭亚那高原上的原住类型。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是南美雨林地区占据主导的人群,此后人数大量减少。亚马逊型人群通常身材矮壮,颧骨不太突出,鼻子相对较高,女性肚皮较为突出,臀部较小。北亚马逊型是最为典型的亚马逊类型。
北亚马逊类型(North Amazonid)
亚马逊河流域北部和加勒比占主导的类型。在加勒比语族群如Caribs、Makushi、Pemón、Taurepang、Wayana、Yabarana人中常见。“可怕的”加勒比人令西班牙人创造出了“Cannibal”(食人者)一词。北亚马逊类型起源于圭亚那的稀树草原,随后逼退了西亚马逊类型人群,欧洲人带来的疾病戏剧性地终结了他们的扩张。
南亚马逊型(South Amazonid)
是最有扩张性的亚马逊人群。移居至巴西北部稀树草原之后便开始向南扩张,穿越巴西,直抵阿根廷和巴拉圭,将原有的Lagids人群驱逐殆尽。这种类型常见于图皮语族群,例如瓜拉尼人(巴拉圭官方语言的使用者),Apika、Awá-Guajá、Kawahib、Chiriguano、Piripkura人等,已经灭绝的其他图皮部落以及Querandí人也属于这种类型。尽管原住民人数随着欧洲人的到来而急剧减少,但在巴西和巴拉圭的混血儿中(Mestizos),他们仍有着重要的影响。
西亚马逊类型(West Amazonid)
亚马逊雨林西部最为常见的类型,在阿拉瓦语(Arawakan)使用者,例如Yawalapiti、Asháninka、Mashco-Piro、Piapoco、Wayuu人中比较普遍。可能起源于哥伦比亚的稀树草原,随后扩张至加勒比和亚马逊地区,同化了更早到来的Lagid人群。在欧洲人到来前的几个世纪,生存空间受到北亚马逊人的挤压。
Lagid型
非常古老的南美原住类型,也许是最为古老的美洲原住民的后代。广泛分布于巴西高原和巴塔哥尼亚海岸等地。通常拥有宽阔的颧弓,凹陷的鼻根,较宽的鼻翼以及黄色或棕色的皮肤,身材中等。在欧洲人到来之后,数量大幅下降。
圣湖型(Lagoa Santa)
典型的Lagid类型,得名于巴西的古人类化石,与第一批来到南美的人群有关。分布范围曾经相当广泛,如今主要见于Xavante、Xerente、Krahô、Kayapo、Apinajé、U'wa等使用Jê语的族群中。其他亚马逊族群,例如博洛洛人、亚诺玛米人也带有一些圣湖型的成分。他们身材偏矮,眼窝深陷,鼻根较低,颧弓宽阔。
博托库多型(Botocudo)
分布于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地区的lagid子类型,可能混合了一些火地岛类型的成分。在欧洲人到来之后,博托库多人的数量急剧下降,如今仅余数百。
乔科-莫蒂隆型(Chocó-Motilon)
分布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巴拿马的特殊类型。属于lagid型和亚马逊型的混合类型,作为一种比较古老的类型,也呈现出了一些火地岛类型的特征。典型的乔科-莫蒂隆人群包括Embera、Wounaan和Barí、Yukpa人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族群,如今大多已经灭亡。他们是前哥伦布时期厄瓜多尔文化的创造者。
北火地岛型(Huarpid)
北火地岛型常被归于Lagid型中。这一类型有一些美拉尼西亚类型特征,可能来自于最早期的美洲移民。北火地岛人群是阿根廷库约地区和玻利维亚稀树草原的原住民。典型的北火地岛人群包括Huarpe人,在Sirionó和接近灭绝的Comechingónes人中也比较常见。在前哥伦布时期,北火地岛人群较为常见,如今人数仅余数百。
南火地岛类型(South Fuegid)
地球最南端的原住民,是火地岛最典型的类型。火地岛原住民适应了当地的寒冷气候,通常被归类于Lagid类型之中。整个20世纪,火地岛的Yaghan和Kawésqar人数量急剧减少,如今未(受新移民)混血的火地岛土著只有不足20人,已经灭绝的Chonos、Changos人也属于南火地岛类型。
西北印第安人;平原印第安人;东部森林印第安人;加州印第安人;盆地印第安人;东南印第安人;纳瓦霍人;普埃布罗人;阿帕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