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有两个女人影响很大,一个是清初的孝庄太后,另一个是晚清的慈禧太后。
和飞扬跋扈、爱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不一样,孝庄太后一辈子都愿意做“绿叶”,她辅佐了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个皇帝。
这期间,孝庄太后也有很多故事,像是主动劝大臣们学汉语;单独会见、劝降洪承畴;拉拢多尔衮;和康熙秘密除掉鳌拜;支持康熙平定三藩等等。
孝庄活了七十五岁,在那个时候算是很长寿的了,而且,她还是清朝政坛的“不倒翁”。
孝庄太后身上发生的事总是被人们谈论,而她一生中最神秘的,就是她去世前留下的遗命。
这遗诏才不到一百字,却让康熙头疼了 37 年,还引得朝臣们多次讨论,最后还是继位的雍正把它给解决了。
这份遗诏到底写了啥?孝庄跟康熙啥关系?孝庄太后又有啥功劳?要搞清楚这些,还得从头说起。
公元 1687 年,孝庄太后病重,康熙皇帝三十五天衣不解带,在她身边侍奉,亲自喂她喝药,非常孝顺。
但是孝庄太后的病一直没好,手没劲拿不住东西,说话也不清楚,还一直流口水。用现在的医学来看,孝庄太后肯定是脑血管出了问题,中风了。
现代医学都很难治好中风,更别说那时候了。看着祖母的病一直不好,康熙特别着急,他去天坛好几次,祈求老天保佑孝庄能渡过难关。
康熙动情地哭着说,三十多年来,太后一直教诲他,他才有今天的成就,太后的恩情,他一辈子都报答不了,他愿意减少自己的寿命,来增加太后几年的寿命。
意思就是,在祖母三十多年的教导下,我现在终于有出息了,可祖母的恩情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现在祖母生病了,我希望老天能让我少活几年,让孝庄太后多活几年。
康熙八岁登基,是个“少年皇帝”。在那风云变幻、危险重重的政坛上,要想坐稳皇位,就得有个好帮手,那就是孝庄太后。
在康熙帝登基之前,孝庄太后就帮了康熙一个大忙。当时顺治帝病重,打算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
可是孝庄皇帝坚决不同意顺治的做法,因为顺治有好几个儿子,如果他把皇位让给兄弟,那他兄弟会把皇位传给谁呢?
是顺治的儿子?还是他自己的儿子?这要是处理不好,到时候肯定得天下大乱。
顺治听了,也尊重了老妈的想法,最后同意从皇子里挑一个当自己的接班人。
顺治犯了难,选谁好呢?他才二十多岁,孩子们都还没长大,有的还是小婴儿,看不出以后的品行和治国能力。
这时候孝庄皇后替顺治拿了主意,让三子玄烨当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康熙。
为啥选玄烨?孝庄的原因是他得过天花,但是最后好了,这说明他身体挺棒的,如果能培养成好皇帝,那对清朝的长期统治很有好处。
所以,康熙帝 8 岁登基,之后在孝庄的教导下学会了帝王心术和治国方法。
顺治死的时候,让四个大臣帮康熙,看康熙小不懂事,鳌拜就想造反,还拉上另外两个大臣,慢慢把清朝的权力都抓在手里了。
康熙虽然年纪小,但也清楚鳌拜的反心。有一天,他悄悄跟孝庄太后讲,鳌拜自恃功高、贪图权力,要是不赶紧收拾,以后肯定会有大麻烦。
但康熙话还没说完就挨了孝庄的训斥,孝庄把旁人打发走后严肃地告诉康熙,现在咱们没本事跟鳌拜对着干,要除掉他还得慢慢计划。
后来,康熙帝变得沉稳多了,但他表面上还是装作喜欢玩乐的样子,找了一群年轻力壮的贵族子弟天天在家里陪着自己玩。鳌拜看了以后心里暗自高兴,觉得小皇帝沉迷于玩乐,这正合他的心意,所以鳌拜就放松了警惕,没有看穿康熙制造的假象。
没多久,孝庄又选了遏必隆的女儿当康熙的皇后,拉拢了元老索尼和他的家族,这才为之后除掉鳌拜打下了基础。
因此那时候康熙还是个激进的“愣头青”,政治能力不行,政治经验丰富的孝庄一点点地教康熙,最后把他培养成了一代明君。
在平定三藩的时候,西北的内蒙古突然造反,清朝两边开打,形势很不好,年轻的康熙帝急得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
这时候孝庄太后站了出来,她极力推荐图海去平定叛乱,还号召后宫的人减少衣服和食物的开支,把省下来的钱都拿去充当军费。最后在孝庄和康熙的共同努力下,清朝才挽回了局面。
看康熙这一生,他做的几个大决定都有孝庄太后在背后支持,但孝庄和慈禧不一样,她从不把事情都揽过来自己做,而是给康熙分析局势,提出建议,让康熙自己做判断、拿主意,这其实是在锻炼康熙。
康熙对孝庄的恩情一直铭记在心,他成年后多次跟皇子们说,我小时候受到祖母的慈训,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要是没有祖母的培养,就没有现在的我,祖母的恩情比天高,我一辈子都报答不完!
所以,孝庄太后病重后,康熙特别着急,甚至祈求上天把自己的寿命给祖母。
不过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就算是皇帝也没办法改变,第二年孝庄太后就去世了,活了 75 岁。
孝庄太后临终前留下遗命:皇太极已经入土为安很久了,地位卑微的人不能打扰地位尊贵的人,现在不方便合葬。如果另外修建陵墓,又会劳民伤财,也不符合合葬的意义。我眷恋你们父子,不忍心远离,一定要在遵化安葬,这样我就没有遗憾了。
孝庄太后的意思是,我老公皇太极都死了几十年了,他的陵墓也安稳存放了很久,我身份低微,现在去打扰他不太好,也不方便和他合葬。但我心里还是很挂念他们父子的,所以把我的遗体保存到遵化就可以了,这样我死也瞑目了。
孝庄太后的话没毛病,但却给康熙出了个大难题,因为中国古人一直都信奉“生同寝,死同穴”的婚姻观念,作为老大,康熙得带好这个头。
但现在孝庄太后却不想和皇太极葬在一起,一边是规矩,一边是孝庄的遗言,康熙只能找个折中的办法,把孝庄的棺材先放在遵化,不埋,这样两边都不得罪。
为了让孝庄在遵化“住得”舒服,康熙把孝庄生前住的屋子全拆了,然后把建筑材料都运到遵化,原样重建。由此可见,他对孝庄的感激和怀念之情难以言表。
就这么着,孝庄太后的棺材一直放在遵化,到了雍正那会才给解决了。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那孝庄为啥拒绝和皇太极合葬呢?历史学家说,有三个原因。
一是夫妻关系不好。孝庄虽然是皇后,但在皇太极当皇帝的时候,她过得很“憋屈”。
13 岁的孝庄,被迫嫁给了 34 岁的皇太极,只因为孝庄的亲姑姑是皇太极的正室,却七八年都没怀孕,为了让皇室有后,孝庄就被推上了历史舞台。
孝庄小时候,家里人给她一个像是开玩笑的任务,就是要怀上皇太极的孩子。
所以孝庄当然不被皇太极重视,清朝建立后,孝庄虽然生了顺治,可她只被封为“五妃”里的最后一个,这说明她不受皇太极宠幸,两人关系也不好。
二是她和多尔衮之间暧昧不明的关系。顺治即位时才 6 岁,尽管顺治是皇帝,但国家的权力掌握在多尔衮手中,此时孝庄和顺治这对母子势单力薄。
为了保住顺治的皇位,孝庄只能放低姿态,和多尔衮结盟,据历史学家分析,孝庄可能是嫁给了多尔衮。
这种风俗在当时的游牧民族中挺普遍的,这叫“收继婚”,就是为了防止人口流到别的部族去。
顺治五年前,顺治一直叫多尔衮“摄政王皇叔父”,五年后,直接改称“皇父摄政王”了。从“皇叔父”变成“皇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多尔衮成了顺治的继父。
能看出来,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女的为了活命,只能拿自己的自由、婚姻和家庭去换。
所以孝庄才不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因为她不知道咋“面对”皇太极。
最后一个原因是风俗。在清朝入关前,满族的丧葬是火葬,入关后,为了和汉族一样,满族也都改成了土葬。
皇太极在入关前去世,所以用了火化的方式,而孝庄在入关后去世,火化已经过时了。
但要是不火化,皇太极的墓里就会同时有棺椁和骨灰盒,这咋想都不合适,所以不能把他俩放一块儿。
孝庄的棺材就这么在遵化放了 30 多年,这个难题就丢给了雍正。
不过雍正挺有办法的,他看了不少文章,还引用了很多典故,跟大臣们说,历史上没有明确规定“夫妻必须合葬”,这只是民间的风俗,不能太当回事,也不能上升到国家大事的层面,所以应该尊重曾祖母孝庄不想和曾祖父合葬的想法。
不过遗体总这么放着也不是个事儿,虽说当时父亲的选择是对的,但为了能让曾祖母早点儿入土,雍正便下令就地建陵,好赶紧把曾祖母给埋了。
孝庄终于能安息了,她这一辈子真不容易。康熙一辈子都没解决的问题,雍正给解决好了。
孝庄的葬礼反映出不少问题,一是不同文化会不断碰撞、交融,二是皇帝跟普通人没啥两样,他们也有最平常的感情,也会永远怀念逝去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