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兵由南郑杀入关中,先打败雍正章邯,后降服塞王司马欣及翟王董翳。到此,项羽为封堵刘邦而设的三座壁垒被铲平。
之后,刘邦到原司马欣的都城栎阳修整,以待时机。刘邦此举是在观察项羽的反映。如果项羽率兵来攻,那么他便据守关中。反之,他便率兵东进。
起初项羽打算阻击刘邦,可是齐国出现了动乱。原来项羽所立的齐王田都被田荣杀掉,随后田荣又堂而皇之地自立为齐王。这明显不是在打楚霸王的脸吗?项羽怒不可遏,便想发兵齐国。可是正在此时,项羽却收到了张良的一封书信。
张良在信中说:“汉王只是想夺回关中之地罢了,因为按怀王之约,他本就应该在关中为王,如今他已取得关中之地,定然心满意足,不敢再惹事生非激怒霸王了!而霸王此刻真正的威胁是赵国和齐国,因为赵王歇没经您的允许别授意陈馀打跑了常山王张耳,然后封了陈馀为代王。至于陈馀为人打算,想必霸王自己很清楚,他一直因当年您只封他三县之地耿耿于怀呢!而田荣和陈馀情况差不多,所以才气味相投,准备联手攻打楚国。”
项羽看完张良信,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于是决定发兵齐国。军师范增等人则反对放刘邦而攻齐,因为范增素认为刘邦为人诡谲,怀有取天下之志,要趁早除掉才是。可是项羽认为刘邦不足为患,等平定齐、赵两国再灭他也是如探囊取物。所以项羽心意已决,范增无力阻拦,大军开赴齐国。
刘邦听说项羽去了齐国,马上带领兵马杀入关东。而当他快走洛阳新城(雒阳)时,一老者忽然拦住去路。刘邦寻问何人拦路?回复为三老董公。何为“三老”?其实并不是指三个白发苍苍的老头,而是专门负责乡里教化的一个官名。刘邦感觉非同小可,于是叫三老董公上前问话。
董公对刘邦说:“汉王欲讨伐谁,须名正言顺才对,如今您师出无名如何取胜?”
刘邦一拱手,一脸谦卑地问:“老先生所言何意?还望不吝赐教!”
董公呵呵一笑:“赐教亏不敢当,只是老朽认为汉王有必要让天下都知道您要讨伐的人是个乱臣贼子,之后振臂一呼,必应者云集,如此征服敌人易如反掌。我听说项羽诛杀义帝,引得人人愤懑,汉王何不发一道檄文召集天下诸侯共讨项羽那个不仁不义的家伙呢?这便是‘顺德者昌,逆德者亡’的道理呀!”
刘邦听董公一席话如醍醐灌顶,马上下令将士就地披丧衣,为义帝举哀三天,其本人更是涕泗横流,如丧考妣。三天之后,刘邦向天下诸侯发通报说:“义帝为天下共主,面南背北,号令天下,我等皆应俯首跪拜,唯命是从。可是项羽却将义帝放逐江南,而后又命九王英布、临江王共敖、衡山王吴芮等人将其劫杀。如此大逆不道之人,我等岂能容他招摇于世!所以我倡议:天下各诸侯应当随我一起讨伐项羽这个逆贼!”
刘邦一番慷慨陈词过后,赵国陈馀、齐国田横、梁地彭越等等众人发兵助阵。很快,刘邦便集结56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楚都彭城,大有一举击灭项羽之势。由于彭城兵少将寡,范增无力回天,刘邦很快破城而入。然而,没过几天,项羽便率3万人马杀彭城,刘邦56万大军四散溃逃。项羽穷追猛打,分别于榖水、泗水、灵壁睢水斩杀联军数十万。刘邦拼命突围,最终率十余骑惶惶而去。
到此,必然有人疑惑,为何刘邦56万大军竟然不抵项羽3万人马?项羽有何神奇之处?其实原因并不神秘,我认为:
首先,项羽率领的是精锐骑兵,而刘邦多以步兵为主。这就是项羽的优势,因为骑兵冲锋可形成排山倒海之势,敌方一旦在气势上被压倒,势必上演“兵败如山倒”的惨剧。
其次,刘邦将防御重点放在了彭城北门,但项羽偏不攻城,而是从鲁地到胡陵绕了一大圈儿,然后到达彭城之西的萧地才发起攻击。所以,刘邦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再则,刘邦的56万大军没有凝聚力,如一盘散沙,表面上一起攻击项羽,实则暗藏私心,各取所需。好比当年六国合纵攻秦,几乎很少能取胜是一个道理。事实证明,待彭城大败后,很多诸侯又倒向了项羽。
显然,彭城之战的失败,与刘邦的冒失行动有很大关系。他本认为一战可定天下,结果是离梦想相差甚远,无情的现实将他打的鼻青脸肿。因此,接下来刘邦要规划,需要制定打败项羽的详细步骤。最终,刘邦的计划实施的比较顺利,不到四年时间便逼项羽自刎于乌江。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