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喜欢疑神疑鬼,即使是那些豁出性命为他打下天下的人,都不会完全受到信任,而刘备和诸葛亮似乎是历史上的特例。想当初,刘备三顾茅庐才请来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是不遗余力地为刘备效力,最终开创了蜀国。就在刘备临死之前,还特意托孤诸葛亮,甚至说出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从中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有多么的信任,几乎是把江山拱手送到了诸葛亮的手里,那为什么刘备会在死前这么说呢?
刘备的托孤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是对诸葛亮的最大信任,两人堪称模范君臣,受到了后世的连连称赞,认为刘备果然是值得效忠的明主。但也有人说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考验,之所以让他自取,就是为了看他会不会自取,实则是在试探人心。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扑朔迷离,归根结底还是两人之间的信任与否,而答案早已在历史中有迹可循。
刘备死前确实留下遗言说可以让诸葛亮自取,但前提是要先辅佐刘禅上位,如果刘禅真的不能做一个好皇帝,不能让蜀国走上稳定的发展之路,那么诸葛亮才可以废掉皇帝,自己掌握实权。而且刘备也并没有说是让诸葛亮自己当皇帝,而是让他夺取大权,处理任何国家大事。所以刘备的这句遗言,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只是世人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才会开始怀疑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度。
如果刘备真的不信任诸葛亮,那应该会在他死之前将其废掉,彻底铲除这个隐患,而不是让他辅佐幼帝,毕竟这么做很容易就会大权旁落,以至于蜀国毁于一旦。而刘备非但没有削弱诸葛亮的权力,还赋予了他更大的权限,如此看来,刘备对诸葛亮应该是深信不疑,否则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国家和孩子都交给他。
有些人认为,刘备这样的行为并不周全,但其实刘备早就有了自己的考量。如今的蜀国刚刚在东吴打了败仗,损失了几员大将还丢了荆州,最终只能被迫在益州称帝。而称帝还没多久,刘备就不行了,他知道一个尚且不稳定的国家,想要维持发展有多难。
前期他就是靠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才能抵抗住曹魏和东吴,后期更是需要诸葛亮为蜀国添砖加瓦。一旦失去了这么大的助力,蜀国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很可能就会毁于一旦。而且刘备知道自己的儿子并非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蜀国如果靠阿斗,根本不可能变得越来越强大,更别提实现统一大业。所以刘备此时唯一的选择,就是求助诸葛亮,这几乎是蜀国最后的救命稻草。
也许连刘备都对蜀国失去了希望,认为这个国家并不会长久地维持下去,所以他对诸葛亮是否会篡位这样的说法也并不介意。毕竟蜀国现在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弄不好就会被魏国和吴国消灭,与其如此,还不如送给诸葛亮。假如他并没有称帝之心,对自己也足够忠诚,这样的话蜀国尚有一线生机。
其实刘备对诸葛亮的期望也并不高,他只希望诸葛亮可以辅佐他的儿子做好皇帝,保证朝堂稳定,保障百姓安居乐业,让蜀国得以延续下去。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完成统一大业,让蜀国名留青史。如果诸葛亮无法带领蜀国实现伟大的目标,或者诸葛亮篡夺了皇位,那么最坏的结果无非是蜀国灭亡。
由此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并不假,而他也早已深思熟虑过,才留下了这样的临终之言,将国家和儿子交给诸葛亮也是当时最好的选择。虽然蜀国最后还是灭亡了,但不得不说,诸葛亮确实是值得托付之人。他在世期间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尽心竭力辅佐幼帝,更一心想着帮蜀国完成统一,丝毫没有篡位夺权的行径,这也是后人敬佩诸葛亮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