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时代的日本,很大程度上就是那种“大国崛起“和”小民尊严”没有任何关系的代表。
早在甲午战争时的日本,就有一首叫做《雪之行军》(雪(ゆき)の進(しん)軍)的军歌,甲午时的日本虽然战胜了大清,赢得了不少赔款并且割了大清的地,然而底层士兵还是有不少厌战的,实际上战后的日本人虽然成为了“列强国民”,工业化着实给当时的日本人带来了很多好处,但该交的税也照样不少,明治时代日本社会的军事化程度也随着“近代化”和“现代化”而越来越高,直至军费比例高到不成样子的昭和时代。
而且,工业化和战争给日本人带来的“福利”,并不是日本帝国各利益相关方(贵族和财阀们)的主观动机,只是一个客观的结果,工业化社会自然要比农业社会的生活质量更好,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而从大正到昭和的风气转变,就足以体现日本的贵族和财阀们其实不想和普通日本国民分享什么“帝国红利”。
且工业化后,“全民皆兵”普通的日本国民还要承受现代化战争的摧残(尽管日本近现代几乎一直是作为侵略方的),去做“一亿玉碎”时那个“不惜一切代价”中的“代价”,这也是日俄战争成为现代日本一个荣耀但痛苦经历的原因,日本虽然因此战坐稳了“列强”的名号,但日俄战争这种近现代化战争带来的破坏力仍然是让日本人记忆犹新的,后来二战的影响当然更深了。
近代日本从“明治维新”和“大正浪漫”演化到“招核”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日本从明治维新时一开始,它选择的就是“军国主义道路”,并且通过“皇国史观”等意识形态上的“教育”,培养普通日本人的“道路自信”,明治时代的那种“欣欣向荣”本身就是片面的,是只属于一部分人的,这点看日本当时的华族构成,基本就能知道“明治时代”日本人所谓的“机会均等”到底是神话还是谎话了。
实际上明治、大正时代的日本,绝大多数“华族”都是由旧公卿大名封建领主、部分明治维新政客和新兴的日本财阀相关人士组成。
明治维新在利益分配的角度,是日本各种旧封建权贵实现现代化转型与整合的一个过程,社会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能在此过程中实现“阶级跃升”的普通日本人数量微乎其微,传统的封建残余和近现代的资本主义更使普通日本人承受的苦难“变本加厉”,即便是在明治时代,像岩崎弥太郎这种“逆袭”也是少之又少的奇迹,且即便是他,也是死后才被正的名,如果生前没被打压,他甚至不见得死得那么早。而像广濑武夫那种“军神”,却已经是普通日本士兵难以企及的“荣耀”了。
明治“欣欣向荣”“光明”,大正“浪漫”,而昭和(前期)“恐怖黑暗”这种观点,恰恰是日本历史教育有意塑造出的一种认知,有这样的看法不奇怪,但相信了这点,肯定就要吃亏上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