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驾崩成谜,传位之事也扑朔迷离。宋太宗赵光义登基上位,究竟是顺天应人还是篡逆夺位?背后究竟暗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隐情?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其弟赵光义匆忙登位。并且不按翌年改元的惯例,直接宣布开宝九年(976年)十二月为太平兴国元年。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不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太祖赵匡胤长子赵德昭继位,而是“兄终弟及”其弟赵光义继位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历史上有名的“金匮之盟”和“烛影斧声”,让我们来一举揭开传位之谜的神秘暗纱。
金匮之盟
据《宋史》―《杜太后传》记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意思即传位于弟赵光义。另一方面,北宋时期的私史稗乘对金匮之盟多有“三传约”的记录,即“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烛影斧声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招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看见宫内烛影摇动,仿佛赵光义离座退避,又过片刻,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当夜,太祖驾崩,宋皇后让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但在这时,王继恩忽然叫道“晋王来了!”宋皇后见赵光义,大吃一惊。对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官家是宋朝对皇帝的尊称)。”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温馨提示:上面一会建隆,一会开宝,大家是不是觉得我写错了,其实不然,大部分朝代都是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可宋朝是出了奇的多。
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所用年号:建隆(公元960年~963年)乾德(公元963年~968年)开宝(公元968年~976年)
那么关于继位真相是什么呢?我个人觉得“金匮之盟”更有说服力些。为什么呢?
1.亲王+京尹一直是五代以来皇储的标配。宋朝开国后,赵光义拜殿前都虞候。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以后长期出任开封尹。开宝六年(973年),受封晋王,位居宰相之上。也就是说早在开宝六年,赵光义就已经是“开封尹+晋王”了,完全符合当时的皇储身份,并且大权在握,参与各种朝中事务。
2.“金匮之盟”中提到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当时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不过才十岁而已。皇太后怕年幼继位,重蹈周恭帝的覆辙,这说法比较贴近现实。
3.当时虽然宋朝已经建立,但并未一统天下,周边依旧强国林立。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国家依旧伺机而动。所以,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兄终弟及”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所以,综上所述,我个人觉得“金匮之盟”更有说服力些,即宋太宗赵光义正常继位,无任何篡逆夺位之事。你们觉得呢?
大家好,我是榣哥说历史,本期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你有什么好的看法或意见,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再见。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