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西方,对于东方中国一直都是神秘渴望探索的世界。
东西两极有记载的遣使接触始于公元96年,东汉西域都护班超遣甘英西出寻找大秦国,即罗马帝国(有争议,一说是红海滨
阿克苏姆帝国
)。甘英到了今天叙利亚一带因海域广大,航路艰险,短时难达,遂弃而未至。
70年后,大秦国使者于公元166年成功抵达汉都洛阳。代表罗马帝国安顿王向汉桓帝进献礼物:犀牛角、象牙、玳瑁。很明显这些礼物非罗马土特产,应为在印度或南亚临时采买,虽诚意不佳,但却是东西两个帝国第一次通使交往。
先说西方。
罗马帝国与安息帝国(今叙利亚)在161年爆发了罗马-安息战争。163年和164年,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略·安东尼在两次遣罗马大军进攻安息,而此时一场严重瘟疫已经在安息帝国的境内逐渐蔓延。当罗马将军发现许多士兵都被感染上了瘟疫,
剧烈腹痛、呕吐、喉咙肿痛、溃烂、高烧
。再三权衡之下,罗马人选择放弃进攻
,班师回朝。
随着罗马将士一起带回来的,还有一场在罗马全境持续了15年的瘟疫。在罗马,一天就能有2000人染病而死,感染的人数达到了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约有500万人丧生。这场瘟疫史称安东尼大瘟疫。
除了数以万计平民,当时最为尊贵的国王也未能幸免于难,维鲁斯大帝和安东尼大帝都先后在这场瘟疫中丧生。
再看东方。
《后汉书孝灵帝纪》中记载:“(建宁四年三月)大疫,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这便是始于公元117年,东汉灵帝时期的东汉大瘟疫,这是这场大瘟疫的首次史书记载。
东汉大瘟疫汉灵帝时期,发生了5次大瘟疫,之后一直延续到汉献帝时期的整个建安年间。从公元171年到公元220年将近50年的时间里,有学者做过统计,人口减少了4800万人,其中瘟疫至少死亡了七分之五的人口,也就是3400万人左右。
建安七子。
王粲
(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
微山县
两城)人。
徐干
(171年-217年),字伟长,
北海
(今山东
潍坊市
)人。
阮瑀
(约165-212年),字元瑜,陈留
尉氏
(今河南开封)人。
应瑒(177-217年),字德琏,汉
汝南
南顿县(今
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
)人,
孔融
(153-208年),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
陈琳
(?-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人。
刘桢
(?-217年),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
作为东汉名士大家的建安七子在公元217年的大瘟疫中惨遭团灭,另外两个要不是提前离世,估计也抗不过217年。
曹丕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难掩悲恸,“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枪炮、病菌与钢铁
“过去战争中的胜利者,并不总是那些拥有最优秀的将军和最精良武器的军队,而常常不过是那些携带着可以传染给敌人最肮脏的病菌的一方。”
这是一本试图解释人类社会差异的一本著名的畅销书,今年3月作者戴蒙德接受哈佛商业评论(HBRC)专访时针对社会发展谈到了两个趋势以及新冠疫情的另外一个角度。
贾雷德·戴蒙德:
新冠危机是一场灾难,但也提供了有益的可能性。
这是全世界的人第一次意识到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来应对新冠这个全球问题。
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解决新冠危机:某个国家暂时消除了病毒,然后一定会再度出现传染。
如果全世界都认识到这样的现实,各国联合起来设法战胜新冠或与之和平共存,或许世界各地的人就能联合起来,设法应对前面说的几个问题:气候变化、资源耗竭和不平等。
罗马与大汉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写道:“1世纪末出现的大疫,死人无数,其来源可能是西边丝绸之路上的军队将疾病带入中国。同一时期,罗马也有安东尼大疫,也是由在东边与安息作战后回去的军队将疾病带入环地中海地区。一东一西,两大疾疫,是否为同一病症,难以考证。”
但无论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遭受到威胁也是全球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