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一下明朝的顾宪成,可能说起这个名字大家不太熟悉,如果说明朝的东林党,那大家应该就耳熟能详了。
东林二字正是取自于顾宪成建的东林书院。顾宪成当时人称东林先生,可以说是东林党的创始人之一。
我前面几期明朝人物志,主要说的是武将,这期开始慢慢的做一些文臣的故事。为什么先做顾宪成呢?
第一东林党在当时对明朝的各种政策有很重要的影响,第二东林党在现在非常具有争议,而顾宪成不仅是东林党的创始人,还流传下来大量的他的著作书籍资料,一些他的观点和思想,现在我们来看也是很受用的。
就比如他题的东林书院的对联我们就很熟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其实说他的事迹故事,和武将不同,武将功在战场,文臣主要功在社稷。
而顾宪成不仅仅是文臣,还是明朝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之所以能在当时的明朝有那么大的影响,是在于他的一些思想和见解确实是有很多可取之处。
那究竟是什么因素塑造了顾宪成的人生,并促使他创立了东林党呢?
顾宪成是出生在1550年,也就是嘉靖二十九年,而他出生的时候,后来明朝有名的张居正刚中进士没几年。
在这一年里,明朝被鞑靼军队从大同边塞直接杀到了京城郊外,烧杀抢夺数日后才自行离去,注意鞑靼并不是和后面后金围攻京城那样被明朝打退的,而是抢足物资金钱百姓和提出通商要求被答应后,这样才自行离去的,这就是明朝有名的“庚戌之变”。
那个时候是严嵩执政,朝中还有徐阶,最后徐阶主张用和谈才让蒙古人撤兵,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时明朝军队战斗力极差,不管是京城的军队,还是后来进京勤王的军队和蒙古军队交战基本是一触即溃,其实当时的嘉靖皇帝还是挺想打的,奈何是打不过。
也就是这一战把明朝的遮羞布给撕下来了,从这一战也可以看出明朝就是外强中干,往日掩盖在官场的腐败与将领的无能,开始暴露无遗。
这一战也其实把明朝脊梁骨给打断了,从来不求和的明朝,从嘉靖这里开了一个口,在当时来说绝对是奇耻大辱。
当时虽然和谈同意通商,但是事后又为了面子不同意其中大量的条款,这让之后的20年里,蒙古军队年年南下攻击明朝边关,烧杀抢掠,掠夺大量的人口,明朝一直也没有办法。
从历史记载来看,嘉靖好像是一位不错的皇帝,还有个嘉靖中兴的盛名,但是明朝真正衰败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嘉靖不断加强对宦官和朝臣的打压,鼓励同僚间相互揭发。这就让后来产生了强大的官僚集团和党派团体,他们掌握着朝政大权,并通过官场上的权力斗争来争夺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这里交代完背景,再说回顾宪成,他是出生在现今江苏无锡,有记载他的父亲有当过村长,但是为人慷慨,家财渐渐散尽。
为维持家计,他先后做过酿酒、饴糖、豆腐之类的生意,还经营过染布作坊。在当时商人地位都相对比较低,所以无非是维持生计而已,从这些也可以看出来,他的父亲应该也是个很开明的人。
有这样一个父亲也就让顾宪成在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一些启蒙教育了,刚开始请不起老师,就在邻居家借读,他从小就聪明,在他少年时代就读了大量的儒家书籍,还写下一副对联:“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希望做一个学者思想家。
青年时期的顾宪成就因为文章写的好,远近闻名了,后来还拜在理学名家薛应旂的门下。
那个时候,学术思想界流行的是理学,明朝的这种学术思想风靡一时,有各种的学派,而后闻名于世的就有王阳明,他的学术思想知行合一现在都还受很多人的推崇,甚至流入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顾宪成拜入这样一位当时的理学名家的门下,对他后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有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东林党的雏形提供了一个铺垫。
他的这位老师,不仅仅是理学名家,还有就是家中的藏书非常丰富,这就让顾宪成博览群书,对他知识储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有这样一位有名的老师,顾宪成也结交到同圈子的很多的志同道合之人,这让后来他建立东林书院也积累了不少的人脉关系。
1580年,也就是顾宪成三十岁的时候进京参加会试,中得进士,做了户部主事。这个时候已经是万历八年了,张居正正是此时的内阁首辅,正是实施万历新政改革的最后两年。张居正也是明朝历史上一个很有争议的人,我们这里就先不多谈了。
此时的明朝,经历了隆庆和议、隆庆开关,前面也说了嘉靖和蒙古的和议没有谈成,导致蒙古二十年里一直不断侵犯边关,一直到隆庆和议通商才解决,也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
而隆庆开关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这样使得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对外开放也让明朝虽然官场腐败,但是由于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不至于财政崩溃,还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有了这样的经济基础才能让张居正有后来的万历新政改革。
这时期农业生产有了大的进步,沿海地区商业经济的非常繁荣,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也由于财富大量流入,让明朝政治更加腐败,各种的阶级矛盾更加的大。
顾宪成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他本想着是为国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但是当时社会风气本就不正,官员品德腐败,没有是非观念,注重私利,这样就注定了他的官场生涯不会顺利。
顾宪成常常直言上奏,提倡举用人才,公开评论时政得失,这样也就不免招致排挤。当张居正生病,朝臣群起为他祈祷。顾宪成不参与祈祷,有同僚代他签名,他拿笔去掉。
从这些事也可以看出来他为官以来,最关注并经常思考的是当时社会上道德人品和学术两大问题。
1594年,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
当时张居正已经去世了,那会首辅王锡爵年老也要退休,这个时候万历帝就要求推荐几个能做首辅的人选,当时这个就是吏部主管的事情,也就由顾宪成和当时的吏部尚书负责,结果提名交上去的那几个人,都是万历不喜的人。
万历认为吏部有徇私枉法,这也导致顾宪成被革职了。
顾宪成为官的生涯,直言敢谏,经常对朝廷的错误决策有所非议,在士大夫中声望很高。被革职后,朝廷内外推荐他的上书超过上百份,可以说顾宪成虽然为官之路不顺利,但是名望却越来越大,他最大的成就也是在被革职后回家乡,重建东林书院开始。
在顾宪成回到无锡之后,在无锡有一所宋朝学者杨时曾经讲过学的东林书院,他就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
维修书院的事,得到许多地方人士以至常州知府、无锡知县的资助和支持,在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修复了这所书院。
后来发起了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并且规定每年举行大会一、二次,每月小会一次。通过东林书院宣扬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这样就形成东林学派也就是后来的东林党,从事讲学著述,倡导集会结社、议论国政,各行业人士争相参与。
在这段时间里,
顾宪成以东林书院为阵地,讲学、论辩、研讨、撰文,以至于现今有大量其所著的书籍流传于世。
顾宪成思想中心意思就是
重视社会政治,关心民生百姓事,这本是最先儒学祖师孔子、孟子的传统,但是在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士为了政治目的进行了大量的篡改,多数只是把儒家学识当成了工具,把它当作升官发财、收获名利的手段,即使自我标榜研究理学的儒生,也多半只是脱离社会实际去空谈概念。
顾宪成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各家的学术观点,从现实情况出发,认为沉溺功名或空谈心性都是有害的,不管是沉溺于功名还是空谈概念都是误国。
做人不能大谈空论,要有自身想法和实际行动。
顾宪成认为
不管研究哪种学问或者制度都必须是要为了社会国家民生所用,提倡求真务实、实学实用。
也正因为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因言行举止,竭诚坦荡,赢得了朝中一些正直官员的钦佩,而顾宪成的许多学生也已走入官场,这样就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政治势力。
许多东林官员纷纷上疏推荐重新起用顾宪成。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顾宪成被正式任命为南京光禄寺少卿,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复出,继续在东林书院讲学。
有时候名声就是这样,当声望越来越大的时候,同样的质疑也越来越多,就算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且没有基础的准入制度审核难免进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而本身又是涉及到政治议题,就很容易有很多的冲突。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因东林官员李三才能否入阁朝廷内发生了激烈的党争,有官员提出朝廷内有许多官员与削职为民的顾宪成勾结一起,结成“东林党”玩弄朝政。
这样就让东林书院和顾宪成公开卷入政治漩涡,因为这个事也让很多人和东林划清界线。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之后出现的明朝党争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与东林党同时,另一批官吏士绅又组成浙、齐、楚、宣、昆各党派,朝政更加腐败,党派林立。
1612年,一生忧国忧民的顾宪成走完了他62岁的人生历程。
留下的著作有《小心斋札记》、《还经录》、《证性篇》、《东林会约》、《东林商语》、《南岳商语》、《仁文商语》、《虞山商语》、《经正堂商语》、《明道商语》、《质疑篇》、《桑梓录》、《朱子二大辨序》等等。
如果仅仅从他的学术和品德方面来说,顾宪成的可以说是接近于完美的,他可以称的上当时圣人。
但是他所创立的东林学派,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纯学术学派,他所提出的这些思想论点很多都需要从政才能实施,而这个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时代,根本无法实施。
封建社会的皇权政治制度虽然会随着皇位的更换导致皇权的行使力和执政空间会受到一些约束,在王朝后期会受到大臣乃至于社会舆论的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过仅仅是皇权政治制度随着自身发展规律而出现的细微变化而已,最终还是皇权至上,皇帝个人素质还是决定了整个社会的走向,这和后面西方的资本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明朝作为中央集权制的专制主义封建王朝,在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之后,就形成了分权于六部的政治格局,对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体制最具发言权的乃是皇帝、内阁领袖和户部尚书等极少数官员。
而顾宪成的这些思想政治主张要实施,那是需要明朝内部强有力支持,而这个对于封建统治阶层来说,为了统治的利益完全不可能去支持,所支持的东林大员很多坐上高位也只是满足各自的需求,就比如东林内部很核心的人高攀龙、李三才等人反对矿监税,是这一部分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
因为当时由于隆庆开关后开启外贸导致商业盛行,顾宪成所处的江南地区出现了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士绅商人,明朝官商本就一体,于是才有去提议降低商税甚至取消商税。
甚至于这样的人都只是在东林党内部占有少数人,因为
在当时的封建体制下明朝统治者掌握着政治经济军事律法的各个方面,顾宪成提出的很多思想,其实就是阶级和阶级的对立,这些在封建制度下根本无法解决,所以这个时代再好的思想学术最终也都是镜花水月,这也是封建社会的弊端,后续的清朝也不过是重走了一遍明朝的老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