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托孤白帝城的时候,是诸葛亮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
这个时候的蜀汉既有内忧也有外患。
内忧主要是南中地区(今云贵一带)的孟获造反,外患则是与东吴和曹魏同时为敌!
让我们捋捋“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后,都发生了哪些改变了历史走向的事儿?
公元220年,孙权袭取荆州,并杀害了荆州守将关羽。
同年,曹操病逝,曹丕篡位。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重新建立了“汉”政权。随即,刘备亲自率领约四万多军队伐吴。
公元222年,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利用制造混乱打败了蜀军。
公元222年,因为和曹丕的矛盾激化,孙权派郑泉拜访刘备,刘备派宗玮回访,但双方的友好关系并没有因此恢复。
公元223年,刘备托孤白帝城。诸葛亮派邓芝访问东吴,双方恢复了“联合抗曹”的同盟关系。
公元225年,诸葛亮“七擒七纵″,感化了孟获,平定了南中。
公元227年,诸葛亮首次出兵北伐。
公元234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在北伐前线。
仔细一看,刘备托孤白帝城的时候,也正是蜀汉政权最最脆弱的时候!同时,也是诸葛亮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
为什么?
因为同时和曹魏和东吴为敌,很容易把蜀国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刘备在"夷陵之战″全军覆没,蜀汉元气大伤。要不是孙权目光短浅,拒绝把儿子孙登送到魏国做人质,惹恼了曹丕,导致魏国和吴国反目成仇,没准儿它俩早就联合起来把蜀国灭掉了。
虽然不知道这是不是汉室气数未尽?但却可说是蜀汉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只要孙权和曹丕反目成仇,蜀汉就迎来了翻身的机会。
这是因为,虽然三国鼎立,但毕竟还是北方强南方弱,单凭孙权的实力还不足以抗衡曹魏!所以,孙权才迫切需要和蜀汉重新“联合抗曹″。
不过,孙权心里还是有底气的——蜀汉和曹魏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它们不可能联合起来对付东吴的!而实力弱小的蜀汉呢?它要想生存下去,也必须和东吴搞好关系,不能四面树敌!
面对强敌的威胁,弱国只有合作才能生存下去!
这个道理孙权明白,诸葛亮也清楚。
而相对于东吴,这个时候的蜀汉同时和吴魏两国为敌,南中地区又发生了叛乱,所以更是迫切需要改变被动处境!
在共同利益大于彼此矛盾的前提下,诸葛亮又派邓芝出访东吴,孙权也乐得借此机会和蜀汉言归于好。
随着蜀吴两国恢复友好合作,蜀汉政权又平定了内部叛乱。危机逐一得到化解,诸葛亮终于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
上一篇:太原新发现北魏时期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