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镇冰
说起中国近代元老级的海军将领,那就不得不提及萨镇冰。
他的一生历经了晚清的覆灭、北洋军阀的割据、国民党的倒台和新中国成立的四个历史时期。身处不一样的历史时期,却怀着一样的中国心。
萨镇冰的祖上是辅佐元世祖的色目人,后被赐姓为萨,已然显赫。到了元代末期,其先祖更是跻身于福州八大家族之列,整个家族人才辈出。
尽管到了萨镇冰父亲这一代,家境显贫,但其父以塾师为业,书香门第的出身让萨镇冰自小便受尽了诗书礼仪的熏陶。
1869年,年仅十岁的萨镇冰年岁经由父亲推荐,考入了福州船政学堂,三年后更是以第一名的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去往了“扬武”练船实习。
福州船政学堂旧照
而到了光绪二年,萨镇冰与严复、叶祖珪、方伯谦等人一起被清廷派往了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是当时福州船政第一批留学生。
萨镇冰临行前,其父更是题联一对:“家有健儿驰海上;国御顽夷赖栋梁”表达对他的希冀。
萨镇冰学习期满归国后,恰逢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北洋水师,亟需像他这样深谙海上行军知识的人才,于是萨镇冰便被调任到了天津水师学堂教习。
时局动荡之下,做一个安稳的教习官员是许多人渴望之事,但萨镇冰心存报国志,并不甘于此,中法马江海战的惨败更是大大刺激了他,促使着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清廷申请上前线。
北洋水师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两年后,萨镇冰被调到了“威远舰”任管带,而后官及副将。可好景不长,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舰队遭到冲击,战火迅速蔓延开,萨镇冰却未能有机会参加作战,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于是当次年威海卫战役打响之时,萨镇冰便极力请命御敌,主动驻守日岛。
日岛面积不大,几乎只有一个足球场大小,且整个岛的海岸线不足千米。若是人们现在去游览甲午战争的故地刘公岛,侧首南望,那一片土地便是日岛。
以当下的眼光看来,日岛不过弹丸之地。但在当时却因为所处位置关键,有着不容小觑的军事价值。北洋大臣李鸿章也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提议在日岛上修建了炮台。
如今的日岛
可万万没想到,中日双方海军开战之后,日军舰队首先便是抢占了威海卫及海湾南北岸的炮台,致使刘公岛的北洋舰队四面楚歌。英勇顽强的“康济”舰管带萨镇冰却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执着地镇守日岛。
当时正值隆冬,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军中条件十分恶劣。但是萨镇冰与他的部下毫不退让,一直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与敌人拉锯,保护着这片土地。
长期的劳累过度与恶劣环境的摧残让萨镇冰病倒了,其夫人陈氏闻讯从福州赶来探望,萨镇冰却断然不见,还让人撤了登舰扶梯。
清朝舰队
军中将士们不忍,极力劝阻,萨镇冰却回道:“此地非同寻常,此时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其爱妻之心,爱民之心可见一斑。
当年一月底,日岛保卫战彻底爆发,日军驱使着十八艘舰艇分四批轮番进攻,更是配以抢占来的威海卫南北炮台对日岛进行狂轰烂炸。
在海陆两边的夹击之下,尽管萨镇冰手下只有30名水兵,但他依旧沉着冷静,顽强抵抗。
一枚炮弹落在他不远处,飞沙走石划伤了他的脖颈,砸伤了腿,但他只是简单地包一包伤口就又回到了战场上,依托着仅有的八门大炮,指挥将士们与日军血战十日。
清朝船只
此战据日本战史记载道:“此役,敌炮台颇能战。以八门大炮抗击我舰队二十余艘,运转巧妙,猛射我各舰”。
尽管萨镇冰威武不屈,打压了日军舰艇的嚣张气焰,但己方的损失伤亡情况也十分严峻。弹药库被毁,营房被炸,炮台也受损严重,在血战十天后,失去反击能力的萨镇冰不得不听从提督丁汝昌的命令率着伤兵撤回了刘公岛。
甲午中日战争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清军落败,至此,所有的海军都被革职回乡,萨镇冰也因此被迫回了福建。
打了败仗,本就是凄入肝脾,然而此时的萨镇冰不仅要忍受国力衰微,壮志不成的煎熬,更要忍受父母双亡痛楚,其爱妻也于他回乡不久后病逝。此后,萨镇冰思妻念妻,亦是终身没有再娶。
致远舰
妻子走了,一双儿女却正是嗷嗷待哺的年纪。萨镇冰为官向来清廉,尽管做过大官,却没贪污什么银钱,家中一贫如洗。为了抚养儿女,他只能凭着自己的学识,去官绅家做了一个私塾先生。
然十年饮冰,热血难凉,英雄终有英雄志,这样的时光不过半年。
1898年,清政府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决定重建海军,在朝中将领的推荐下,起复了萨镇冰,授予其北京海军水师帮统,同时兼“海圻”号管带。
这之后不久,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不敌开始与其议和。有大臣为向外国人表明中国绝无备战之意,讨好外国人,不惜提出撤销一切海上防务,出售“海天”、“海圻”等五艘大型军舰的建议。
八国联军
此提议一出,就遭到萨镇冰等人的强烈反对,在一众爱国将领的据理力争,苦苦劝谏之下,这个提议才得以废除。
海军虽得以保住,但心知国家正处山雨飘摇中的萨镇冰自此更是严格鞭策自己,不断精进个人能力,短短四年,就晋升为了整个北洋海军的统领、清朝海军的“总司令”。
因天津水师学堂于八国联军之役中被毁,而国家又急需人才。为重整海军,萨镇冰便开始选址建海军学校。
他将校址定于烟台,创办了水师学堂,不尚空谈的他亲自拟定校章,设置课程。学员们也常见他乘坐舰只在海上游弋视察。
重建后的海军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教习学员学习航海驾驶技术以及演放鱼雷、打炮靶等战斗技术。在发现海军人才供不应求后,更是大胆改革,将学制由五年变更为三年,精专驾驶专业,主训军官。
这一大刀阔斧的变革,极大地解决了当时的海军人才缺口,发挥了水师学堂的效用。在这之后不久,萨镇冰便升任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是当之无愧的清廷海军第一人。
位及海军统领,按当时的官场风气,本该是目中无人、金藏满屋的样子。可萨镇冰不一样,即使他做了大官,但仍旧如往常,丝毫没有架子。他也不去官衙里享福,而是常年和士兵一起住在舰上,打成一片。
报刊上的萨镇冰,图左
萨镇冰不仅行为举止平易近人,思想更是智慧开明,从不以出身论人才。他在舰上发现一个当兵的农家子弟陈兆汗,为人实诚心善,经常做好事不留名,功课虽一般但能吃苦好学,一有空余时间便向其他人求教。
萨镇冰见此情景,便出钱让他学文化,后来越发欣赏陈兆汗的品行,更是推脱别的公子王孙,将自己的女儿淑端许配给了这一农家子弟。
与此同时,南北水师在萨镇冰的管理之下,终于不再各自为政,他们有了统一的号令、军旗、服装以及行政管理制度,尤其是统一的指挥系统,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海军整体的凝聚力与作战协调性。
大清海军
然威武的将军,爱国的志士救不了腐朽不化的清政府。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面对晚清与民国初年各方军阀混战的状况,萨镇冰内心不愿“同种相残”。
在清廷急调萨镇冰率海军主力舰西进,配合清军作战反攻时,萨镇冰一反往日骁勇作战的常态,只是在“楚有号”军舰的望台上观望革命军与清军的交战。
英勇顽强、不惧牺牲的革命军前仆后继,附近的工人农民更是冒着枪林弹雨,哪怕只持铁锹锄头,也帮着革命军追杀逃敌。
萨镇冰对此大为震惊,感叹道:“吾辈自服务军界一来,从未见过如此壮烈的场面,足见清廷失去民心久矣。”
停靠在威海的北洋舰船
萨镇冰虽奉命出征,但实在不忍心将枪炮指向民众,于是内战时期,他所有的作战安排,都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双方伤亡,保护民众为原则而制定的。甚至有时消极怠工,故意将枪炮打偏。
当时与萨镇冰对垒的革命军领导者——黎元洪,与萨镇冰有着师生之谊。他心觉萨镇冰曾留洋出海,思想开化,有策反的可能,便修书予他,向其抛出了革命军的橄榄枝。
作为清政府的高级官员,萨镇冰深知清政府内里早已是败絮残垣,失了民心,迟早会被抛弃在历史的洪流中,且当时的海军中也有不少起义之声。
萨镇冰的手书
种种声音都催促着萨镇冰加入革命军,但心慈的萨镇冰为清政府效力多年,更是不忍心对清军开火,便放弃了指挥权,借口有疾需医治而抽身离开。
临走时,他对各舰军官说:“本人侧身海军垂30年,屡历战争,从未一获胜利。现在同室相残,即胜亦不足以为荣,长此迁延,既无以对朝廷,更不便附和民军,今以舰队付君等,愿君等好自为之。”
于是在萨镇冰以离开为意的默许之下,海军们纷纷倒戈,叛出了清政府。尽管萨镇冰有心中立,但当时的民国总统袁世凯也是惜才之人,在黎元洪上书劝谏之后,坚持授予了萨镇冰海军上将的军衔。
黎元洪
此后,时局仍旧不稳,民国总统更是如跑马灯般多变。但无论总统是谁,都十分欣赏萨镇冰的才能,对其委以重任,甚至还请萨镇冰暂代过国务总理一职。
1918年,军阀乱战,孙中山发动了护法运动,护法军与北洋军在福建展开拉锯。战火纷飞中,土匪伺机而动,四处抢夺钱财,欺辱弱小。
当时任福建省清乡提督的萨镇冰目睹了家乡民不聊生、啼饥号寒的惨状后,竭力主张两军停战,并亲自同两军周旋调停,终于在同年11月是让战火得以停歇。
而对于土匪作乱,萨镇冰也没有以暴制暴,一味严政,而是自己多方走访调查匪乱缘由。
萨镇冰手墨
在了解到土匪多是没有出路的难民落草为寇后,他便行招安之策,不顾个人安危,自己深入山林匪窝,与他们沟通,晓以利害,不动刀枪却又在短时间内平了匪患。
萨镇冰在福建任职期间,爱护百姓,政务多有建树。在北洋军兵败,革命军占领福建,乡民因战火水深火热之时,萨镇冰辞去了省长一职,开始一心投身于筹款赈灾事宜。
他住祠堂,睡公厕,为了筹钱救济灾民不舍昼夜的工作,更是将自己的仅有的一件貂皮大衣变卖,换购成了80件棉衣赠给穷人,一度被乡亲们称为“萨菩萨”。
后来大家为感念其恩德,还修筑了“萨公长寿亭”来纪念他。
萨公长寿亭
抗战爆发后,曾在上海参与抗日的十九路军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遂揭竿而起,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这一义举与萨镇冰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毅然转身,投身于反蒋抗日的事业中。
在新政府各长官就职典礼上,他说:“现在我国在国际上是什么地位,是被人看不起不以平等相待的下等国,此因历来执政当局惟知结党营私,为个人谋利益,对于人民权利国家事业,尽置脑后,所以弄得国本大伤……”。
他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应当“全力替全国同胞谋福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而不是大家内斗夺权的地方。
福建事变
十九路军的起义虽因势单力薄,无法匹敌国民政府当时的嫡系军队而以失败告终,但萨镇冰为人民谋福祉的信念依旧坚定。
乱世之中,他位高权重,手握重兵,可却不站队于任一方阵营,他心里只有一个声音:人民需要什么力量,他便是什么力量。
所以“福建事变”的失败并没有打击到萨镇冰抗日的决心,他游走于南洋、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孜孜不倦地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意图唤醒各地军民联合抗日的意识。
此时的他已年近七十,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因为一腔热血与爱国心切,仍凭着一己之力为筹集抗日军饷而奔波。
萨镇冰
幸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无数爱国志士的努力下,日军终于被迫撤出,停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也于此时壮大兴盛,走出了解放人民的道路。
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之时,曾邀萨镇冰一起赴台,但萨老称病拒绝摆脱了他们的纠缠,还趁机留下了不少海军人才。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萨镇冰见各地百姓生活逐渐平顺,深受感触,在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州解放之时,他主动联合当地几位有名望的人士,共同发文拥护中国共产党解放福州,并与党组织合作,共同维护国民党军撤出福建时的社会秩序,极大程度地维护了福州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利益。
晚年时期的萨镇冰(中)
萨老一生英勇,爱国爱民,不仅深受百姓的尊敬爱戴,更是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肯定。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受聘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等职,继续为民奉献,发挥余热。
1951年,抗美援朝战役打响,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次打进汉城,取得阶段性胜利后,萨镇冰念及五十七年前甲午战争的悲歌,不禁老泪纵横,挥诗一首:
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
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跨过鸭绿江
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萨老见到中国社会的空前稳定与发展,更是忍不住泼墨挥毫,歌颂新中国:
《步继周即事原韵》:
师入三韩大有声,海东形势一番更;
美军屡败终难振,华裔方兴孰敢轻。
《一九五一年国庆颂诗》:
中华解放两周年,耕者而今各有田;
治匪法严无报警,救邻师壮尽称贤。
1952年4月,已94岁高龄的萨老不幸病重,可临终前五日,他仍在坚持学习马列主义著作,来探望的亲友劝他多加休息,他却一笑置之,直言:“朝闻道,夕可死矣。”如此乐观通达的态度,着实令人敬佩。
萨镇冰墓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尽管人们对这样一位爱民将才爱戴有加,但萨镇冰还是在1952年4月10日病逝于福州,享年94岁。
临终前,萨老仍挂念着海峡对岸的袍泽,渴望祖国统一,以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美好祝愿:“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
萨老逝世后,毛主席与周总理等纷纷发来吊唁,福建人民政府也为萨镇冰举行了公祭。祭文中写道:“你是我国海军的前辈,一生廉朴,礼贤下士……我们敬佩先生爱好和平、拥护民主的精神和廉朴的生活作风。”
一生清正廉洁,一生克己奉公,一生爱民如子,国有将如此,实为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