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的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取得的最大胜利,国军以5万伤亡毙伤日军2万余人。这一大胜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
但是,像这样的战斗,在国民党内却有人反对。
他就是蒋介石大本营第一部第一组上校科长蔡文治。
蔡文治,在国民党军中资历不高,为黄埔军校(实已为中央军校)九期生,后又进陆军大学十三期,因为成绩优等,获得校长蒋介石的青睐。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第一组,参与作战计划的拟定。
他虽然地位不高,但每逢作战却总有独到见解。
1938年,台儿庄会战时,蒋介石亲临徐州,在列车上召集军事会议,决定会战计划。
听取汇报后,蒋介石当场决定以平汉、津浦、陇海三条铁路向台儿庄地区集中兵力。
对此,许多资深战将都没有发表任何的不同意见。
突然,蔡文治站起来了,开始发表反对意见。
蔡文治不过是列席的僚属,无发言资格。但是,他滔滔不绝地说,中国要获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根据国力、战力和日本远离本土作战的特点,战略上应避免日本所求的速决战而采取持久抵抗。为此,他说:“只要我国的抵抗力存在一天,日本就不可能解决战局,最后我国可取得抗战胜利。因此,本人主张不再向台儿庄集中兵力。”
蒋介石听到此处,立即指示铁道运输部门:“停止向陇海东路输运兵力。”
会后,蒋介石就提升蔡文治为军令部第一厅第二处处长,负责计划全国作战事宜。
结果,台儿庄大捷后,李宗仁准备再战,却断了援军,反而差点陷入日本重兵的包围,不得不全军溃退,大捷差点变成大败。
蔡文治为何反而被蒋介石升官了呢?
战后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日,蒋介石在武昌的官邸里开会,突然听到大街上人声鼎沸,还有人放鞭炮,问身边的侍从:“外面发生什么事?”
侍从说:“庆祝台儿庄大捷。”
蒋介石当即面有不悦之色,冷冷地说:“有什么好庆祝的!叫他们走远点,不要胡闹了。”
蒋介石为什么如此不高兴?
因为他指挥的淞沪抗战和南京保卫战都以失败告终,而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却取得如此大胜,功高震主了。蔡文治的反对,其实就是一种聪明,事先想到了这一着,所以他一反对,马上就提醒了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