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非洲黑人女孩,扬言自己是郑和的后裔。
2004年,我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收到了一封神秘信件,信件内容全是由汉字组成,但奇怪的是,写信人竟然是一位非洲女孩。
信中说道她是我国名人郑和的后代。
到了2005年,小女孩还来到中国北京,这一年刚好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来到中国沙里夫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不仅我是中国人,我周围的邻居也是中国人的后代。
为何千里之外的非洲会有中国人的后裔?郑和与女孩所在的肯尼亚又有着怎么样的故事?
点赞加关注,一起来看非洲女孩的认亲之路。
肯尼亚的中国女孩
沙里夫出生在肯尼亚蒙巴萨市帕泰岛上的西尤村,家里面条件比较贫困,家中还有另外四个兄弟姐妹。
在沙里夫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经常告诉她,他们的家族是中国人的后裔。这让沙里夫十分好奇,她开始尝试了解自己家族的身世。
后来沙里夫得知,原来当地一直都流传着一个关于郑和的传说。早在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郑和的船队中有一部分在帕泰岛附近触礁沉没了,船上的水手在船只沉没之后就来到了帕泰岛。
最开始的时候岛上的原住民没见过外来人,以为水手们是来入侵这个地方的,于是就对他们抱有很大的敌意。
众人还聚集了起来对水手们发起了进攻,水手们拥有更为先进的武器,很快就击退了原住民,随后又对众人给予恩惠,让大家知道他们是带着善意的。
虽说双方在交涉的过程中互有死伤,但最终水手们还是顺利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且开始繁衍生息。
水手们的后裔一直在当地生活直到现在,到了沙里夫这一代的时候,岛上也仅剩下四户人是当年水手的后裔了,而且基本上都还延续着传统的中国习俗。
这些水手们一直以来都教育他们的后代要与人为善,因此他们世代都会和当地人友好相处,并且帮助当地人发展。
于是岛上的原住民也开始认可了他们,并一直延续至今。当地人为了区分,将带有中国血统的人称为“瓦法茂”,沙里夫就属于这个群体。
沙里夫从小就听着母亲的故事长大,再加上村子里一直以来都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因此在沙里夫的脑海中一直都认为自己有中国人的血统,是当年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她十分向往中国,经常渴望有机会能够去中国一趟。
但是由于沙里夫家里面的条件十分贫穷,因此沙里夫刚读完初中就被迫终止学业,面对这一的现实情况沙里夫十分沮丧。因为对于她来说,只有多读书以后才有机会可以去中国看看,如今这个梦想即将要破灭了。
所幸沙里夫的身份在不久之后被当地的媒体报道了出来,在当地生活的华人得知沙里夫的中国血统之后,身处异国他乡的他就像见到了自己的同胞一样。决定资助她继续完成学业,沙里夫感激之余还在高中时期学会了汉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沙里夫更加热爱中国文化,她很希望能够前往中国寻找自己的根源。2004年9月,她专门写了一封信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大使郭崇立,沙里夫在信中说明了自己祖上的身世,同时表示自己想前往中国看一看。
沙里夫来中国
郭崇立接到信的时候,发现沙里夫全部都是用汉字书写的,虽然沙里夫的字看上去并不是很标准,但是也能够看出沙里夫是下足功夫的。当郭崇立看到郑和水手的后裔时,整个人都楞住了,虽然第一时间感到十分激动,但是他并不是特别相信女孩的真实身份。
为此郭崇立专门来到当地考察,经过一番了解之后郭崇立确定了沙里夫的身份,为此激动万分。他没想到肯尼亚竟然会有中国人的后裔,这一重要发现必然能够促进中国和肯尼亚的文化交流,随后郭崇立就将这个消息发送到了国内。
国内的网友瞬间炸开了锅,大家都不敢相信千里之外的肯尼亚竟然会有我们同胞的后裔,大家都表示欢迎沙里夫回到祖国看一看。面对沙里夫的请求,郭崇立自然很乐意接受,,沙里夫知道之后也十分激动,她的母亲更是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沙里夫的母亲身上带有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年纪大了之后思乡之情十分浓厚,得知有祖国的同胞来探望自己,内心的激动不言而喻。沙里夫的母亲在外貌上更像一个中国人,她感慨道几百年了终于有同胞记得他们,看到郭崇立的到来之后兴奋不已。
在等待前往中国的期间,沙里夫每天都开心的睡不着觉,无时无刻都希望能够快点前往中国。虽然自己经常关注和中国有关的各种信息,但是真要说到中国的生活,沙里夫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想。
沙里夫在中国
一年之后的2005年,刚好是郑和下西洋的600周年,我国为了纪念郑和当年的功绩,专门在7月11日设立了中国航海日。正是这一天,沙里夫希望到访中国的愿望成真了,她还受邀前往航海日参加活动。
寻根之旅
黑人女孩自称是郑和的后代,她能在中国成功印证自己的身世吗?
2005年7月,沙里夫通过程序审批之后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很快就来到了北京。沙里夫来到中国之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大家都很高兴能够看到国外的同胞认祖归宗,沙里夫本人看到那么多人迎接自己,内心十分感动。
其实沙里夫一开始很担心自己黑色的皮肤会让众人感到奇异,事实证明她多虑了,因为在沙里夫的五官中能够明显看出中国人的特征。这也让沙里夫感到十分亲切,就像是回到家一样的感觉。
沙里夫在参加中国航海日的时候,面对记者的采访直接表达了内心的想法,她说家里从小就告诉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所以自己十分热爱中国。大家对这个肯尼亚中国女孩的好感也增加了不少,参加完活动之后沙里夫就离开北京前往南京参观。
虽然沙里夫的家庭条件不好,但是这一次的旅途沙里夫没有问家里人要钱,也没有接受大使馆的帮助。当初沙里夫在接到了肯尼亚华人的资助之后,开始十分认真的学习,考上了不错的学校。在校期间沙里夫勤工俭学,在课余时间出外打散工,自己也攒了不少钱。
逗留在北京的时间并不是很久,沙里夫对中国的感觉更多是在南京,她在这里看到了许多此前在农村从来没有见过的事务。走在街道上高楼林立,到处都是现代化的设施,这些都让沙里夫感慨中国的发展迅速,同时也为中国的强大感到自豪。
由于没有试过在城市生活,沙里夫在南京一时间不太适应,为了照顾她的情况,南京市政府还专门为其做了安排。当时南京的副市长亲自接见了她,并且亲切的关心沙里夫来到中国之后的情况,在日常的生活中尽可能为其提供便利。
沙里夫对于我国政府的关心感到十分幸福,对于她来说这一次的旅途不仅仅感受到了浓厚的中国文化,还体会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之后沙里夫被邀请前往当地电视台参加一档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纪录片,因为她的到来让这部纪录片更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沙里夫内心十分激动,在节目上她表示自己十分荣幸能够拜访中国,在这几天的旅途中她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她表示自己一定会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学成之后为中肯两国之间的交流发展多做贡献。
早在前往中国游览之前,沙里夫向郭崇立表达了自己希望在中国留学的想法,郭崇立得知后立刻就向教育部反映了沙里夫的请求。本着中肯友好交流以及对沙里夫身份的照顾,教育部很快就同意了这一请求。
另一边的肯尼亚政府也希望促进与中国的友好交流,并且为沙里夫提供了一笔赞助金,支持沙里夫在中国的生活。沙里夫的游览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她之所以会选择南京,是因为她理想的大学就是南京中医药大学。
两个月之后,沙里夫就顺利进入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读书,进入大学之后沙里夫很快就成为了学校里关注的焦点。郑和水手后裔的身份让沙里夫获得了许多的目光,经常都会有记者前往采访沙里夫,大家都很关心她在中国的生活。
刚刚来到中国生活的沙里夫会显得有一些格格不入,因为在她身上还有着很浓厚的肯尼亚风俗,平时都只会穿黑色的衣服,将自己全身都包得严严实实。大家都告诉沙里夫这里是中国,穿衣打扮都可以放开一些,不用再那么拘谨。
之后沙里夫也开始渐渐改变自己的穿衣风格,并且尝试一些女性化的服饰,慢慢的她也开始融入到中国这个大家庭里面了。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沙里夫开始变得热情大方,在性格上也开始逐渐放开了。
沙里夫在学校
和大家逐渐熟络了起来之后,一些同学就开始打趣沙里夫的感情生活,虽然沙里夫会有些害羞,不过她也表示自己目前要以学业为主。确实,沙里夫是一个有理想的孩子,她来到中国留学不是为了玩乐的,更多是希望学到先进的医学技术,回到家乡帮助当地的人。
因此大家基本上只能够再图书馆和实验室看到沙里夫,很少看到她在外面游玩,沙里夫本人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上天会眷恋努力的人,沙里夫在校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本硕连读,还顺利考上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医疗技术。
在沙里夫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人刻苦耐劳的优良品德,虽然她在肯尼亚长大,但是身上流着的是我们的血液,其实肯尼亚当地也有着许多中国的印记。
肯尼亚的中国印记
千里之外的非洲肯尼亚,竟然生存着郑和的后代。
其实沙里夫的出现并不意外,早在郭崇立前往肯尼亚上任之前,他就在档案馆做了大量的资料研究,几乎可以确定帕泰岛上是有郑和船队来过的痕迹的。来到当地之后,郭崇立发现自己的前几任外交官也有研究当年郑和船队的痕迹,和自己的发现如出一辙。
不仅有很多相似的线索,而且还有很多新的发现,比如当年郑和的船队曾经多次来到肯尼亚的马林迪和蒙巴萨,这几个地方是当年郑和在印度洋上航行的最西南端。这就可以肯定当年郑和是来过肯尼亚的,即便有中国人的后裔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下西洋
在沙里夫写信给郭崇立的两年前,曾经有一位来自中国的记者到访过肯尼亚,当时他在蒙巴萨采访的时候发现了一些看上去像是产自中国的瓷器碎片。这个发现极大的刺激了记者,他立刻带着碎片找到了当时的大使杜起文,杜起文见到之后也是十分激动。
杜起文和郭崇立一样曾经也研究过肯尼亚的中国痕迹,不过一直都只停留在文字记载,还没有真正找到实物佐证。因而很多的研究成果仅仅只停留在理论上,杜起文一度也曾经怀疑郑和有没有到过肯尼亚,但是碎片的发现则说明了很多的史实。
杜起文拿到瓷器的碎片之后就立刻来到当地的博物馆进行检验,检验结果确定这些碎片就是来自当年的明朝,当地博物馆的馆长也提到当年郑和来过的历史传说。对方表示几百年前当地曾经送过一些奇珍异兽给郑和,就是现在的长颈鹿和斑马,郑和将这两种动物带回去送给了皇帝。
据说当时明朝的皇帝还十分喜欢这两种没见过的动物,分别为他们起了个名字叫麒麟和福鹿,之后还让宫廷画师专门画下了画像。说着说着馆长还拿出来《瑞应麒麟图》的复刻版,馆长称这是当年在瑞典留学的时候看到的,当时就觉得和当年的传说十分贴合。
在馆长看来,他认为郑和当年肯定来过肯尼亚,馆长的观点和杜起文不谋而合,之后两人更是一同前往蒙巴萨寻找郑和的痕迹。最终他们真的在当地找到了许多类似的明朝瓷器碎片,不仅仅是实物,当地的民风民俗也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相似。这些都不是巧合,可以说当年郑和确实是来过肯尼亚。
正因如此,继任者郭崇立收到了沙里夫的信之后,内心十分激动。因为此前的所有线索只是物品上的证据,如今这个是活生生的例子,中国人的后裔都出现了,自然能够说明当年郑和的船队来过肯尼亚了。
经过郭崇立的调研,最终也确定了沙里夫的身份,郑和的船队曾经来过肯尼亚这一事实也得到了证实。这个发现对于历史的研究和促进中肯两国友谊有着重大的意义,沙里夫也因为自己的这个身份改变了人生的命运。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沙里夫会一直逗留在中国的时候,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所有中国国内知名企业的邀请,毅然决然回到肯尼亚发展。其实一直以来沙里夫就没打算一直在中国发展,她的最终目标还是学成之后回到肯尼亚造福当地的百姓。
沙里夫
沙里夫回国之后沙里夫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此刻她的肩上多了一份担当,毕竟肯尼亚是她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另一份特别的感情。郭崇立得知沙里夫的决定,内心感到十分欣慰,他觉得自己当初没有看错人,沙里夫身上带有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
在回到肯尼亚之后,当地的政府为沙里夫开通了许多“绿灯”,在各方面为她提供便利。只要沙里夫愿意,她完全可以在当地一家大医院里面当一个小领导,但是沙里夫的选择是来到医疗的前线,和病人面对面的接触。
除此之外,沙里夫还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面,她只要有时间就会带着工具,然后去到当地的农村以及贫困落后的地区,为当地的人民群众无偿提供治疗。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沙里夫的名字在当地流传开来,纷纷称她是当代悬壶济世的神医。
沙里夫不仅不忘初心,她对于培养自己的祖国中国也没有放下,除了在肯尼亚完成医生的本职工作以外,沙里夫还经常参加各种与中国交流的相关活动。为两国之间的合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还多次向大使馆建议为肯尼亚当地提供发展的机会。
沙里夫
正因如此,现在我国加大了对肯尼亚的援助力度,许多来自中国的施工团队开始在肯尼亚开工,一些华人也逐渐前往肯尼亚发展,两国之间的友谊得到了良好的促进。当然,我们也很欢迎沙里夫能够多多回到中国看看,大家都十分欢迎海外的同胞能够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