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移世易,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诸多英雄豪杰和谋臣猛将,他们用智谋征战沙场,在乱世中彪炳史册。然而,往往只有那些功高震主、威风赫赫的人物被世人所铭记,而一些旷世才能实则被错过或埋没其中。譬如三国时期,曾经也存在一些机智过人、谋略非凡的谋士,只可惜他们缺少一个恰当的施展舞台,未能展现全部的光芒。他们若能遇上一位识人的明主,必定还可以成就大器。那么,究竟有哪些三国时期被低估的谋臣呢?又是受何人主使、遭何劫难?让我们展开追寻。
那一年,东吴孙权正准备征讨曹魏,意欲在夺取江东之地稳固政权。他召集著名文人佞臣徐幹、庾攻等对决战之策做最后评定。佞臣们纷纷奉承,争相让孙权亲征,称赞大军无坚不摧、捷报可期。只有温侍儒目光如炬、不卑不亢,他谏言"曹魏雄兵遍野、岁月渐长,此时进攻必陷艰难。且我东吴地缘有限,粮草无法渡江运输,恐力有未逮。"听了温侍儒的谏言,孙权对佞臣们大怒,斥责他们蛊惑人心、误国误民。遂取消了出征的决定,温侍儒亦避过了一劫。
温侍儒生于东吴大家,自小熟读典籍,尤精通阴阳术数之学。他操纵阵法阴阳,善于观风识势、分析形势。曾在吴中见识过他的孙权赏识有加,不仅将他召入卷帘,还视为知己。每逢军事将佐人事之争,温侍儒必为孙权分晓利弊,助孙权拿捏人心。
建安十六年,魏延在夷陵纵兵犯吴,遭到东吴重兵拦阻。温侍儒建议孙权择日发兵,并让他出马在前,助孙权施阵布阵。孙权纳谏,温侍儒亲自出征,以阵法摆开阴阳,迷惑敌军。果然大获全胜,魏延损兵折将,被迫撤军。孙权大喜,加封温侍儒为正阳太守。
晚年时,孙权任用了他人说项,听不进温侍儒的进谏了。温侍儒离开东吴军中,隐居家乡。因为年富力高,仍然被孙权礼遇优渥,膳食应有尽有。直到临终前,温侍儒仍在追忆年轻时陪伴孙权征战的岁月。那一段旷日持久的峥嵘岁月,也让他唏嘘不已。
时征霸是三国时期公孙瓒麾下的谋士,他的智谋非凡,堪称当世罕见。早在东汉末年,他就已被公孙瓒委以重任,时常与诸葛亮等人切磋谋略,颇有建树。
建安七年,曹操亲征荆州,力图一举夺取此重镇,遂让人四处散布谣言,扰乱敌军阵脚。时征霸洞见曹操用意,便对诸葛亮说:"此次曹操必取江陵,务必严阵以待。"诸葛亮从他的判断,加强了江陵的防御。果不其然,曹操果然来犯,但终被顽强的守军阻击,未能渡江而退。
后来诸葛亮接手遗业,主政蜀汉朝政,时征霸亦受其委以重任。在位理蜀汉朝政的艰难时期,诸葛亮多有纰漏,时征霸屡次指出,使得蜀汉立足有据。尤其在谋划北伐一事上,诸葛亮曾露过马脚,时征霸及时出谋制胜,令大局终于趋于有利。
诸葛亮遗策南征曹魏,时征霸也建言应先稳扎马邸,以摧枯拉朽之势逐鹿中原。因此诸葛亮病重时,将军机委托于他。可惜诸葛亮过世后,蜀汉朝政日渐混乱,诸葛亮嫡系无人接班,时征霸的谋略也无法尽兴施展。
退居田园后,时征霸仍时刻关注大局。曹魏文帝曹丕继位后,亲尊儒雅,时征霸便写了上谏书,劝其戒骄戒躁,务期中兴汉室。可惜曹丕自视甚高,未虚心纳谏。时征霸年老多病,蜀汉已成覆灭,曹魏强盛,他只能长吁短叹,寄望后代有人能重新扶植汉室。
李佗是曹魏末期的著名谋臣,他心思缜密、阴谋诡诈,在军事上颇有建树。尤其是在抗击东吴方面,他更是出谋划策,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
建安二十四年,诸葛亮病重,魏延等人纷纷逼宫,意欲废黜后主,实行军阀专政。这时李佗建议曹魏派遣大军前去救援,并亲自前去牵制魏延等人。果然,曹魏的援军到来,使得魏延等人无功而返。否则蜀汉政权就会因内乱而土崩瓦解。
不久,曹魏发动进攻,欲一举灭掉蜀汉。李佗为诸葛亮的死对头荀攸定下绝妙策略,令曹魏大军步步为营。攻至斜谷时,李佗判断魏延必然会死守阵脚,便让人封锁山道,切断魏延的粮草补给线。果真如此,魏延的军队被困于谷中,最终溃不成军。
建兴二年,孙权驾崩,魏延遂率领大军南下,意欲乘虚而入。这时李佗就向曹魏朝野力陈:"吴地富庶,不可轻犯。应先削弱蜀汉根基,使之无力东征,然后对付江东诸吴。"话音未落,荀攸等人已赞同有加。曹魏军遂先进攻蜀汉,使其无暇东顾。
建兴九年,期间孙吴派遣周瑜讨伐曹魏,李佗决计使用诈计。他先在曹魏阵中喊话,诓称吴军已尽弃甲砺兵,准备乘胜追击。周瑜果然上当,三军疲敝,急忙追击曹军,结果中了李佗的埋伏计,大败而归。若非有李佗这等诡诈城府,曹魏恐怕难以防患于未然。
不过,李佗的城府终究惹恼了太子曹爽。曹爽挟嫌猜忌,遂密令人将李佗杀害,李佗就这样含恨而终。如若李佗能逢明主,或许他的城府就能尽情施展,从而作出更大的贡献了。
张晓是东汉末年名士,一生经历坎坷,却也留下了不朽的著作。他生于乱世,曾游学四方,受过当时一流学者的教育,博学多才,尤其精通经史。
年轻时,张晓就显露出了过人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火连绵,他痛心疾首,曾上书朝廷力陈"今之计在收归旧臣,扫除奸凶,振作义兵,以图中兴"。可惜东汉无人作为,朝政日非,最终亡国灭祚。
曹操于建安二十四年拥立袁熙为皇帝,张晓谓此举"非复旧遗,徒为逐鹿,宁获四海"。遂拒绝曹操上书邀荐,退而不仕。曹操当知张晓学问渊博、才情出众,于是力邀三茅,终于迎张晓入麾。
一入麾下,张晓立功立业,代曹操撰写上疏文书,词锋犀利,辞令严谨,令人拍案叹服。曹操尤其赏识他的《后汉书》,视为镇国之宝。
曹丕即位后,张晓对"王气"十二分敬重,曾建言"欲树大休,先戢小过"。虽然也有一些过激言论,却也言之有理、理有据可循。张晓更在建安二十五年撰写史书《吴书》,从中论及吴主孙权,字里行间透着对其才略的推崇。
后来景云元年,岳帅集权,大肆进行党争,张晓遭到牵连,被贬为散吏。后虽被复职,仍自觉委曲求全,最终归附了曹魏。虽有去世曹魏的前科,但张晓毕竟学富五车,才情出众,曹魏将领惋惜他的隐退,希望他重出山林,为国家效力。
张晓虽然一生际遇坎坷,却也在文史作品中留下了自己的光辉一页。他的坦荡胸怀、博大智慧,体现了当时文人的高度修养与素养,即使在乱世之中,仍是昭昭不馁。如果真的能遇上一位英明主公,必能施展更大的作为。
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从弟,一生学识渊博,却因缺乏主见而浪费了大半生机。
诸葛恪自小就随诸葛亮学习大儒先贤的典籍经书,尤其是兵法谋略,博览群书无不阐发。到了壮年,他已是一表非凡的智者。不过,诸葛恪却未曾主张建交权贵,只是默默无闻地跟随诸葛亮。
建安十六年,刘备遇到难题,无人可以托付。诸葛恪建议诸葛亮应效力刘备,劝说道"刘玄德乃汉室的遗恩,我等当竭智尽忠,助其振兴大业"。诸葛亮从其言,遂投奔刘备,成为蜀汉第一功臣。
后来诸葛亮身兼军国大事,诸葛恪也时常给予建议。在诸葛亮北伐曹魏失利之后,诸葛恪力陈"今北伐尚嫌势孤力单,不若先南征江东,扩充国力,然后再图中原"。可惜诸葛亮坚持己见,最终战死五丈原。
诸葛亮过世后,蜀汉政权渐趋式微,诸葛恪也随之颇有寂寥感。他曾写信给东吴谋士张纲说:"吾家族之福运已尽,虽有才略无所施展,惟有待时而动罢了。"可见他也曾想另谋高就,但终未付诸行动。
后来诸葛恪决定辞官还乡,避开蜀汉腐朽的朝政。不过,他仍时常关注大势,目睹曹魏兵强马壮,吞并诸侯,不禁感慨汉家基业渐已没落。诸葛恪晚年闭门著书,描绘了昔日与诸葛亮并肩作战的景象,追溯了蜀汉一路的艰辛。可惜这部史书未能留传后世。
总的来说,诸葛恪虽学贯中西、才高识广,却因循守旧、缺乏主见,未能施展才华,真是可惜至极。要是他能像诸葛亮那样魄力过人、果敢进取,定能在乱世中大有作为,不至于就此埋没无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