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对于共产党人和全国同胞们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我们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这一年,对于国民党首领蒋介石来说,同样永生难忘。因为在这一年,国民党军队大势已去,处境极为艰难。
此时的蒋介石陷入了迷茫之中,他看不到国民党的希望在哪里,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逃跑还是继续坚守?如果逃跑又该跑去哪里?
蒋介石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兵败之后,他自然心有不甘。经过国民党高层的详细讨论和研究,有三条不同的方案摆在他们的面前。
第一是退守四川,在西南地区发展,和共产党对峙到底;第二是退守海南,控制琼州海峡;第三是便是退守台湾海峡。
表面上看,这三种方案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每一条路都不好走。一旦出现半点差错,整个国民党军恐怕就要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三个选择,三种不同的出路,一时间蒋介石也不知该如何抉择,好在后来得到了高人的指点,蒋介石才最终做出决定:退守台湾!
那么,蒋介石背后的这位高人究竟是谁?他有什么来头,能让疑心重的蒋介石如此信任?今天就来带大家追溯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
一
在关键时刻为蒋介石提供建议的,就是史学大师柳诒徵的弟子,同时也是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鼻祖张其昀。
虽说张其昀只是一介文人,也没有上阵杀敌的经历,但此人却是才华横溢,曾多次参与国民党高层的政治会议,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当年,在陈布雷的引荐下,张其昀和蒋介石相识,来往交谈间,蒋介石发现此人提出的很多政见和观点都和自己不谋而合,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对于张其昀这个人,蒋介石还是十分欣赏的。国民党接连溃败之后,张其昀也是在第一时间向蒋介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退守台湾才是上上策。
就这一句话,便让蒋介石茅塞顿开,同时也使得国民党的局势更加清晰。不过,如此重大的决定,老蒋自然不会只听张若昀一个人的意见,早在他说这句话之前,蒋介石的心中就已经有了考量。
二
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此后台湾岛便成了日本的附属地,这件事也成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耻辱。
签订条约的时候,蒋介石虽然只是个9岁的娃娃,但也是义愤填膺。那时候,他就想着总有一天,我们要把台湾岛夺回来!
后来,国内战事吃紧,蒋介石一直在内地作战,并没有机会到台湾参观。直到1946年,他才带着夫人一起前往台湾,参加了一次演讲。
这次演讲,让他感受到了台湾民众的热情,演讲结束后,听着台下雷鸣般的掌声,蒋介石很享受。一时间萌生了带领台湾省重新建设,争取成为“全国模范省”的想法。
只不过当时的蒋介石还忙于内战,无暇顾及台湾的发展,只能将这个计划暂时搁置。直到1948年国民党大势已去,他才有了退守台湾的想法。
淮海战役之后,蒋介石曾多次与儿子蒋经国讨论时局,期间他曾多次提过暗示过想去“台湾”发展。蒋经国自然也明白父亲的心思,在给父亲的回信中,也明确表示了支持。
由于当时国民党的局势实在过于紧迫,蒋介石也不好直接做决定,直到张其昀对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他才下定决心要带着国民党军一起退守台湾。
提建议的时候,张其昀也明白蒋介石的担忧之所在,因此特地和蒋介石介绍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事实上,无论国军去西南蜀地发展,还是去海南,都可以暂且保存根基,但这两个地方的作用也仅限于暂时的退守,一旦共产党发动攻击,他们并没有制胜的把握。
对于蒋介石和国民党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保命,而是后期的发展空间。由此来看,物资丰富的台湾才是他们退守的最佳之选。
除此之外,台湾与中国大陆是隔海相望的,即使国民党退到台湾,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会出手干涉。加上当时台湾的民众中,并没有共产党的追随者,管理起来也更容易。
听完张其昀的陈述后,蒋介石也觉得言之有理,便开始着手事实退守台湾的计划。一方面向台湾运输财物,另一方面命人前往台湾的马祖和金门修建要塞。
三
以蒋介石如此好胜的性格,他是不可能就这么不声不响地直接退守台湾的,因此他只是安排了一部分人提前到台湾做好准备,而他则继续留在内地,准备再次和共产党来个正面交锋。
可惜的是,此时的国民党军已经犹如一盘散沙,失去了往日的战斗力,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火上浇油的是,原本国军就军心涣散,掌管十万大军的宋希濂还选择了临阵脱逃。
经此一战之后,国民党彻底败下阵来,受不了打击的蒋介石甚至一度想要自杀了事。好在他在拔刀的那一刻及时清醒了过来,想着自己还有台湾可以退守,只要有根基在,就有机会东山再起。
可他也清楚,带着部队退守台湾也并非一件易事,即使共产党不干扰,美国和一些欧洲强国也会给他制造一定的麻烦。因此,在决定带领全部军力退守的那一刻,他就做好了准备,一旦他们过分干涉,就用武力解决!
果不其然,为了干涉国民党的行动,杜鲁门各种找蒋介石的麻烦,甚至想推举孙立人做国民党的新领袖。好在孙立人足够忠诚,杜鲁门的奸计才没有得逞。
得知蒋介石父子准备叛逃台湾的具体时间之后,我军的将领洪学智也在第一时间上报中央,并安排了飞行员埋伏,准备执行拦截任务,试图生擒蒋家父子,如若拦截不成,可以直接击落。
可惜,他的报告上交后,中央迟迟没有给出回复,没有指示也就没有办法执行任务。最终,蒋介石逃过一劫,顺利抵达台湾。
由于当时国民党的内部纪律涣散,成员之间的关系复杂,还有一部分高层甚至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趁机卷钱落荒而逃。
在这种情况下,可供蒋介石调用的人并不多,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情急之下,蒋介石再次想到了张其昀,并且任命他为改造委员会的秘书长兼委员。
有了张其昀的帮助,蒋介石的国民党内部改造计划进行地十分顺利,不仅摧毁了CC系组织系统,还帮助蒋家父子再次登上了政治中心的顶峰。
事后,蒋介石欲要大肆加赏于他,可张其昀的志向并非正常,而在教育,于是便主动请缨做了教育部长。在张其昀看来,国民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对青年的教育力度不足。
任职教育部长之后,张其昀便一直在为台湾的教育事业努力着,对蒋介石父子更是忠心耿耿。也正是因为如此,张其昀才成为继陈布雷之后,蒋介石最信任的部下。
四
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说张其昀的个人能力很强,但他的行事作风却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甚至在不计后果地为蒋家办事,为了能让成绩差劲的蒋孝文出国,他竟然私自修改了政策,专门在台湾举办了一次留学毕业考试。
没想到蒋孝文的成绩还是达不到留学的标准,无奈之下,他只好将考试成绩隐瞒下来,直接瞒过所有民众,把蒋孝文的名字写进了留学名单中。
几次三番的以权谋私之后,张其昀在台湾的风评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遭到了大部分台湾民众的抗议。
无奈的是,张其昀前前后后忙活了半天,都没有把蒋孝文成功送出国,最后还落了一身骂名,惨淡收场。
好在卸任之后,张其昀又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文化事业上,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台湾文化界取得了不少成就,被后世尊称为“文化之父”。
回顾张其昀的一生,虽然有过波折,也曾迷失过方向,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对国民党也是忠心耿耿,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国民党建设事业,直到1985年在台北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