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致敬我客死南洋的二伯父以及为家乡作出贡献的海外华人!
番客是指客居南洋的中国人,从清朝年间至新中国成立以前,许多潮汕人背井离乡下南洋谋生,潮汕俗称“过番”。古称北方少数民族为“北番”、南洋(东南亚各国)为“南番”,因此,“过番”就是从中国大陆过南洋的意思,这批“过番”的人就被称为“番客”,表示客居番邦之意。
这个“番客”的“客”字充分反映了去南洋的人内心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总觉得自己只是异国他乡的客人,时刻不忘自己根在中国,时刻关心着家乡的亲人。因此,当他们在南洋赚到钱后,不忘寄钱回家乡接济亲人,潮汕人把从南洋寄过来的钱叫“番批”或“侨批”。
我有三个伯父都客居南洋的泰国曼谷,二伯父、三伯父和四伯父,他们都是解放前去的泰国。我三伯父和四伯父都娶“番婆”(泰国土著女人)为妻,听说三伯父因为有三伯母娘家的提携,家业殷实,但三伯父本人不太争气,染上鸦片毒瘾,忘了家乡的亲人,很少寄钱回来,我奶奶在世时常常骂他是无情无义的不孝子。我四伯父因为赚不到钱,自己生活也很困苦,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很少寄来番批。只有我的二伯父,18岁去泰国,过了几年回家乡结婚后,带着妻子回到泰国,对家乡的亲人比较有感情,每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等潮汕传统节日都会寄钱回来,并在番批中附言把钱作“拜祖之用”。收到二伯父寄过来的番批是我们全家人最快乐的日子,就像小孩子过新年一样高兴,虽然寄来的钱不是很多,一两百的港币。在七八十年代,每百元港币换成人民币只是三四十元,但钱少意厚,我母亲常说“有消息就好”,潮汕人也把番批叫“消息”,逢年过节,我们都在盼番邦寄来“消息”。
潮汕地区多数人家都有亲人在南洋,基本上都有收到番批,所以,民间流传着“番邦钱银唐山福”这句俗语,大概意思是南洋亲人辛苦赚来的钱供家乡亲人享用。“唐山”是下南洋的人对家乡的称谓,他们管留在中国大陆的家乡人叫“唐山人”,大概源自“唐人街”的“唐人”之意。这句话既是表达远在南洋的亲人对家乡的无私援助的溢美之词,又多少是表达对那些享用南洋亲人辛苦赚来的血汗钱的人的不屑与轻蔑之意,含有挖苦的意味在里面。
其实,下南洋的人大都是生活所迫才背井离乡,刚开始也以干苦力为生,赚钱也不容易。等到他们生活有所改善并略有盈余时,总不忘给家乡的亲人寄钱寄物。有个别赚到大钱的,就出资在家乡为亲人建造新房,潮汕人叫“起新厝”。能得到南洋亲人捐助“起新厝”的人家总会受到别人投来羡慕的眼光,在众人面前也抬得起头,挺得起腰板。
记得在1978年夏天,我二伯从泰国回到了唐山,带了许多钱物回来,当时我只是读小学的年纪,别提有多高兴了!他带来的东西简直是衣食住行样样俱有,有手表、食品、衣服、药品、日用品等,因为当时他年事已高,大件的如自行车、缝纫机等没带来。二伯父的回来,让我家的生活改善了好几年,当时他还答应以后再尽力帮我们“起新厝”。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他回去后第二年就亡故了,终年72岁!我家“起新厝”的愿望也化为泡影。
往后几年,虽然二伯父的长子仍遵其父嘱逢年过节寄来番批,与我们保持联系,但已是物是人非,世间有番批,但已无二伯父了!到后来,“消息”也没有了。
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的改善,番批渐渐地少了,直至成为历史,也很少听到“番邦钱财唐山福”这句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