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汉帝国整军经武,准备反击匈奴的时候,汉武帝也想到要在外交上联络反击匈奴的同盟。
根据匈奴投降者所说,匈奴破月氏王,以其王的头为饮器,月氏人虽败走,却深恨匈奴,希望有人共同讨伐匈奴。
汉武帝知道这个消息后,征求能够使出使月氏的人。如是开始了大外交家、大探险家张骞的开拓事业。
这事业,太史公司马迁称之为“凿空”,西洋大汉学家夏德将其比为哥伦布!
张骞,汉中人,汉武帝初年为郎,当时做郎的有两种人,一是博士弟子中成绩最好的,二是地方上推荐有道德学问的。
当汉武帝征求出使月氏使节时,张骞应慕前往。
他带了一个叫甘父的胡人一起出发,同时还有百人左右的从者。他由陇西出发,因为路上需要经过匈奴人的势力范围,张骞一行被匈奴人查出来并捉到单于处。
单于说:“月氏在我北面,汉朝使臣如何能去?我派人到南越,你们肯答应我吗?"便将张骞等人扣留,但单于还很优待张骞,让他娶妻,还生了儿子。
过了十多年,张骞趁匈奴人对自己放松警惕时,和其部属西奔。
数十天后,跑到了大宛。大宛国王早听到汉朝很富有,问张骞要到什么地方去。张骞说为的是要到月氏:“如果国王肯帮我到达月氏,将来回国之后,我国一定有重大酬报。”大宛国王就派人送他一行到康居境界,康居又将他送到了大月氏。
这时大月氏王早已为匈奴杀死,其夫人为王,已经将大夏臣服,居住在大夏的领地上,这片区域非常富厚,月氏人也就没有了报匈奴人之仇的恨意。
张骞又由大月氏到大夏游历,住了年余,从南山开始返回汉帝国,路上又被匈奴捉住。又在匈奴领地住了年余,单于突然死了,匈奴内部大乱。张骞也乘此机会与胡人妻子和随从的胡人甘父逃回了长安。
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胡人都喜欢他的性格,隋从甘父又是神射手,他们在冰天雪地之中奔波,常常得不到食物的时候就是依赖甘父射猎猛兽才能得到一顿饱腹。
去时百余人,十三年后回到长安,只剩下张骞和甘父两人。
我国历史上所指的“西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今天的新疆,二是中亚细亚,三是伊朗(波斯)以西,直到欧洲。
第一二两个区域,以葱岭为界。这一带地方,北面是草原地带,是游牧民族的“行国”,中间隔着沙漠。南面则是河川地带,住的是农耕民族,土著,耕田,有城郭,即所谓“居国”。
由于两种民族所面对的面积很广,自古以来,这两种生活方式的民族就不断有冲突。
张骞西征,是由西域南道去,北道回的。
张骞亲自到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诸国,又听说周围还有五六个大国。回国后将他的所见所闻,报告给了汉武帝。他还特别说到,他在大夏国看到过筇竹杖、蜀布,问这些商品从哪来,当地人说是由身毒国(印度)买来的。
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其俗也是衣耕,人民乘象作战。其国靠近大海。如果身毒有四川来的商品,那一定离四川不远。
要到西域,当时只有北走匈奴,南经羌中等险地,羌人不喜欢有人通过,所以如果能经由四川通向西域,那就安全多了。
汉武帝深以为然。于是由四川犍为,四道并出,到昆明后才为当地土人所阻挡。
此后元朔六年,张骞因熟悉地理,跟随卫青大将军出击匈奴,他能知道何处有水草,所以行军从未遇到困难,此次出征回来后张骞被封为博望侯。
又过了两年,张骞和李广出右北平攻击匈奴,他带领的军队未能按时到达,需要治罪,张骞又被赎为平民。而这一年霍去病破匈奴西边,匈奴浑邪王投降。又再过两年,汉帝国在漠北击败了匈奴单于,于是从令居(甘肃永登)以西已无匈奴的威胁,汉帝国开始向西面筑城,设置了酒泉郡,后来又建筑了敦煌城。
汉武帝想对匈奴作彻底打击,问张骞西域的情形,骞说:乌孙王与大月氏原来都在祁连、敦煌一带游牧,月氏杀乌孙王,后来匈奴又破月氏王,月氏人就西迁了。
而当时的乌孙王子由匈奴人养大,王子长得后,乌孙势力又逐渐强大,乌孙人不愿再朝事匈奴。匈奴就出兵讨伐他们,但却不能取胜。现在如果能招乌孙人来住在以前匈奴浑邪王的故地,和汉帝国结为兄弟,就是“断匈奴右臂”。联合乌孙以后,其西边大夏等乌孙的属国,也可以招为汉帝国的属国了。
汉武帝深以为然,以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配两匹马,牛羊数以万计,又带着大量金帛,出使西域各国。张骞到乌孙后,宣布汉天子的意思,乌孙王不能决定。张骞又派副使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宣示汉帝国的强盛。并让乌孙使者数十人到汉朝答拜,使他们了解到汉朝的广大。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帝国,封为大行之官,翌年死。
一年以后,张骞所派的副使,也都偕同其他国家的人物来到长安。从此西域与汉帝国大通。刚开始是乌孙马来到汉帝国,武帝称为天马。等到大宛汗血马来到,更加壮健,武帝就称乌孙马为“西极马”,大宛马为“天马”。
马是当时的国防利器。当时“天马”东来,是一时盛事。同时西域带来的,还有葡萄、石榴这些植物。
其后,汉帝国为求大宛马,使者相望于道。先是,从西南夷以通大夏的工程没有成功,不过也将昆明等地收入了大汉版图。张骞这一通西南的计划,一直是到抗战时期修建的滇缅公路才实现的。至是,停止西南夷路线的开发,由酒泉以西、继续设立武威、张掖、敦煌三郡,外立玉门关和阳关。这便是四郡两关,而两关便成为汉帝国通往西部的走廊门户。
此后一直到武帝死前,对西域有三件大事。
一是车师之征伐。车师(原名姑师)在今吐鲁番一带。当汉朝使节来往西域时,匈奴时常自己或唆使西域诸国劫杀汉使,姑师、楼兰尤其过分。汉武帝命令赵破奴领军击破姑师、楼兰等国(公元前108年)。
二是和乌孙同盟的完成。当汉使常到西域之时,匈奴非常恐惧,威胁乌孙。乌孙恐惧匈奴进攻,又知道汉朝可恃,就派人向汉朝求婚。于是“汉乌同盟”成立,细君公主出嫁乌孙王(公元前105年),乌孙成为汉帝国第一个同盟国。
三是大宛之征伐。西域大通后,大宛诸国的人都来汉朝观光,汉朝也极力招待他们。汉武帝特别看重大宛汗血马,派人以重金去求汗血马,大宛国王不肯,还将汉朝使节杀了。
汉武帝认为威信不可失,在太初元年,派李广利带兵讨伐大宛。
大宛有贰师城,所出的马最好,汉武帝就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李广利是武帝宠妃李妃的兄长,人不坏,但不是将才。他第一次以数万人攻大宛,大败而回。此事关乎国体,汉武帝又再出兵十八万,让李广利继续远征大宛。此战前后打了四年,大宛才投降,汉帝国也得到了三千匹大宛马而回。这一战汉朝损失也很惨重,择将不善,得不偿失。
不过自伐大宛以后,西域诸国也都亲附了汉帝国,离弃了匈奴。之后来往的使节频繁,自敦煌到罗布泊以至轮台一带,都设亭障,并设立屯田校尉,供应来往需用。
汉武帝还误以为李广利军事才能可以,在伐大宛后过了一年,又让他带兵讨伐匈奴。李广利这一战失败,匈奴又骄横起来,并将汉使苏武等人扣留。别将李陵与李广利不和,也是在这一战后兵败投降了匈奴。
十年后,武帝又用李广利带七万骑兵出击匈奴,竟在燕然山(杭爱山)全军覆没。李广利也投降了匈奴,其后也被匈奴所杀。当时武帝已经年老,经此打击,加上巫蛊之祸的家庭变故,武帝变得非常消极,不久后就离世了。
由于博望侯张骞的通西域,汉帝国终于断了匈奴右臂,使匈奴败走西域。
而间接连带的结果,首先是统一西南,扩张版图。
此外,确保骏马供应,又西域和南海等植物,如石榴、葡萄、胡桃、胡瓜、胡豆之类,也自此输入中国。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世界东西方交通与文化的交流。中国的丝织品和铁器,以及其他大汉风文化,大量西流,西域的佛教,亦在不久后传入中国。
同时,由于汉朝以实力保护“丝路”的安全,阻止了匈奴人进入西域,也就以“大汉式和平”,保持了当时世界之和平。
所以,梁启超称赞张骞为“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一大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