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诸葛亮(25)
这一期的内容,本来是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因学界对230年发生的一场战役的性质,存在争议,导致对哪场战役才是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的问题,出现了不同的说法,所以原定内容暂缓发布。
我觉得,对这个争议问题,如果不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就好比小时候用镰刀比赛割麦子,半道上少割了一绺子,被人指责偷了懒。
虽然,我要说的这场战役,并不容易被一般读者所注意,但也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绕过去,我可不想被眼尖的读者,也指责我偷了懒,所以,决定把这个问题专门拿出来,做一期内容。
事件发生在230年,诸葛亮派魏延引军向北,进入羌族地区,魏延与郭淮在南安郡一个叫阳谿的地方大干了一仗,并打败了郭淮。学界争论的焦点是,这一仗到底算不算诸葛亮的又一次北伐?
如果算,那么,从228年到234年之间的7年时间里,诸葛亮一生一共搞了六次北伐,一次阻击,其中两出祁山。如果不算,那么,诸葛亮一生就少搞了一次北伐。
要闹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追溯源头的记载。
关于魏延的“阳溪之役”,如果说是诸葛亮的北伐之一,起码会在诸葛亮的传记里,留下痕迹,在战败一方的郭淮传记里,也应该有所体现,然而在二人的传记里,没有找到片言只语的记载。
那么,《裴松之注三国志》里,对二人的传记总该有一些令人惊喜的东西吧,然而也没有任何注解、补充和延伸。
当然在魏延传及其他史料中是有简单描述的。在此,我仅举四处例子:
首先看《三国志·后主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绝,真等皆还。是岁,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谿。”
其次看《三国志·魏延传》里的记载:“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从战后对魏延的丰厚奖励来看,这次几乎被历史遗忘的战争,应该是诸葛亮主政以来,蜀汉战争史上少有的大胜仗。令人不解的是,良史陈寿却对此特别吝啬笔墨,以至于让后人无从知其细节。历史就是这样,因作者选材的角度不同,多寡不同,呈现给我们的人物形象就大不相同。
第三再看三国蜀汉人士杨戏著的《辅臣赞》,其中也有一段相关的记载:建兴八年,吴懿与魏延进入曹魏的南安郡,破了魏将费瑶。
最后看《华阳国志》上的记载:丞相司马魏延、将军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谿。延迁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懿左将军、高阳乡侯。
顺道说一下吴懿这个人。早在214年,刘备平定益州之时,吴懿就被拜为护军。吴懿有个身为寡妇的妹妹,后来嫁给了刘备,成了吴夫人,即刘备的第四任老婆。所以吴懿这个人的身份不简单,属于正儿八经的国舅爷。
所以,有学者根据以上四段记载,就把魏延的这次阳谿之役也算作诸葛亮的又一次北伐。乍一看,也没有什么毛病。
我本人不这么认为,这也是大部分学者的观点。主要理由如下:
一、我们在上一期已经讲过,在230这一年,发生的最重大事件就是,曹魏数路大军伐蜀。诸葛亮的主要精力都用到了抵抗司马懿、曹真、张郃等至少三路大军的进攻上。虽然史书对魏延何时被诸葛亮派去进入羌族地区的,没有具体月份的说明;北进的目的是什么,也没有明确记载。但基本可以推测,魏延出发的时间,是在诸葛亮防御曹魏多路大军进犯的时候,是诸葛亮作出的配合行动。
二、我们知道,在当初曹魏大司马曹真请示魏明帝曹睿攻打西蜀时,强调多路攻击,史料中,除了明确曹真从斜谷一线、司马懿逆汉水而上之外,还有一句“张郃等其他将领分别从子午谷及武威方向进军”,此句至关重要,这里的其他将领就是指西凉守边将领,即指郭淮、费瑶等,他们按指令从武威一线进军西蜀。
三、从地图上看,武威郡与南安郡相邻,武威郡又在南安郡的西北方向,正好与记载的魏延进军方向相符,同时也与曹魏的“其他将领从武威郡一线出击”的布局相吻合,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诸葛亮派魏延进入羌族区域,就是用来阻击曹魏分兵伐蜀的力量之一。
另外,所谓诸葛亮北伐,诸葛亮都是要亲自指挥,亲自参与行动的,其它五次北伐都是如此,而这一次,诸葛亮本身没有亲自参与指挥,甚至根本就不太关注,因为诸葛亮需要坐镇指挥汉中的主力部队。没成想,魏延和吴懿领着不到两万的可怜兵力,胆敢深入敌境,竟然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所以,我倾向于魏延的阳谿之役,不应该被看作是诸葛亮的又一次北伐,而应该划归为阻击曹魏进犯的配合战。
搞明白了这个难题,或者给出了自己认可的一个观点,接下来就可以安心地推出下一期内容,即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更多精彩,敬请持续关注。
作者简介:李瑞青,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居郑州。从事传媒、教育工作,同时涉猎文史、书法研究。著有《写活历史人物》等五部文史类的读书笔记;《雾太阳》《猎城》等七部情感类的中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