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临终前给汉元帝安排的辅政大臣共有三个人,分别是
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太子少傅周堪
。汉宣帝封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
汉宣帝为儿子安排了三驾马车。
这三驾马车中的史高,与平恩侯许嘉属于贵戚集团。他的父亲史恭是汉宣帝祖母史良娣的弟弟,论辈分是汉宣帝的亲表叔。史高为人“厚重”,也就是诚实可信,是个老实人。可见,
汉宣帝是吸取了霍光教训
的,霍光的能力太强,以霍光的权势,想篡权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汉宣帝安排的这个表叔史高,
一是年纪大,二是德高望重,三是老实可靠,四是能力不突出。其实,他是临时镇场子的过渡型人物。
另两驾马车是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太子少傅周堪,属于儒家士大夫集团。
除了以上几位,还有平恩侯许嘉、于定国、韦玄成、张敞、冯奉世等一干贤臣猛将。
汉元帝刚一即位,手里就摸了一把好牌,简直可以拱手而治了。
古往今来,辅政大臣的宿命都是同朝辅政、争权夺利,权臣胜出、权倾朝野,触犯皇权、君臣争权,要么挖坟鞭尸、要么篡权称帝。
这三位正直忠厚的大臣能够免俗吗?
答案是:不能。
接下来进入第一个阶段:
同朝辅政、争权夺利
。
同朝辅政、争权夺利
汉元帝即位之后行宽政、用儒士,气象一新。萧望之和周堪是汉元帝的老师,很受汉元帝尊重,元帝常在闲暇时召见两位老师,讨论治乱之道,陈述做帝王的事情。萧望之推荐皇族中通晓经术学问的散骑谏大夫刘更生(刘向)做给事中,和侍中金敞一起在皇帝左右任拾遣之职。四人同心谋划计议,用古代的制度劝勉引导皇帝,有很多事情希望扶持和纠正,皇帝对他们非常信任并采纳他们的意见。
萧望之、周堪、金敞、刘更生四人共同辅佐儒家皇帝汉元帝,国家将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太对,辅政大臣不是这几个人。还落下了一个,那就是三驾马车之首的忠厚老实的史高大人。
大司马车骑将军乐陵侯史高成了摆设。
不能欺负老实人,老实人不是好欺负的,兔子逼急了也蹬鹰!
史高一看,四个人玩小圈子,把自己排除在圈子之外,很不爽。
你们人多欺负人少,那我就也找几个人。
俗话说:“
好人不办事,办事不好人
”,史高这个老实人不够聪明,办起事来犯迷糊,他找盟友也不找好人,找了两个太监,他们是中书令弘恭和石显。
当初,汉宣帝不大信奉儒术,而信奉法家,而中书宦官掌权。中书令弘恭和石显熟悉条文法令,长期管理中枢机要,干的也很顺手。汉宣帝不是秦始皇,更不是傻子明熹宗,弘恭和石显在汉宣帝一朝没能做成赵高或魏忠贤。但是,上面换人了,汉宣帝换成了汉元帝。汉元帝认为他们都是挨过一刀的,没有家眷,也没有牵挂,一定会忠心办事。
他不知道,就在一百多年前,有个叫赵高的断送了大秦朝。
汉元帝优柔寡断还犯迷糊,弘恭和石显当赵高和魏忠贤的时机来了。
即便是有魏忠贤,也得有个东林党做对立面。弘恭和石显的对立面是萧望之。
每当议论朝政,弘恭和石显的弯弯绕肯定摆不上台面,每次都被萧望之等人驳倒。人家人多势众,自己只是两个太监,还挨了两刀,根本不是对手。
既然不是对手,就要找帮手
。俗话说“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史高和弘恭和石显一看,我们这些难兄难弟和难叔难侄都被萧望之这个倔老头子欺负了,我们不联合,谁联合啊!
于是,
朝堂上形成了两派,一派是史高、弘恭和石显为首的贵戚和太监派,一派是萧望之、周堪为首的儒家大臣派。
派系斗争正式开始!
第一回合
萧望之认为中书是政治的关键职位,应当用贤明的人,不应当用挨过一刀的人,也就是不应该用弘恭和石显担任中书令,就上书汉元帝。
我们再看汉元帝的表现,“上初即位,谦让重改作,议久不定”。翻译过来就是他刚继位,
谦谦让让、犹犹豫豫,拿不了主意
。哎!真的是“
撼泰山易,元帝拿主意难
啊!”
此事一拖,就不了了之了。
第一回合看似平局,萧望之掌握主动,其实萧望之输了。
小人就像藏在阴暗处的毒蛇,从来不光明正大,都是玩阴的,一旦他们有喘息的机会,就会从背后下黑手。
水清无鱼、水污合流
萧望之、周堪多次推荐有名的儒生和优秀人才担任谏官,会稽的儒生郑朋也想投机一把。他私下想攀附萧望之,还上疏把史高和许嘉两家骂了一通。
郑朋就这样光明正大的站了萧望之这边的队。这还没完,他还上书吹捧了一下萧望之
,他告诉萧望之自己是大才,如果萧望之想做管仲、晏婴,那么他就回去睡大觉;如果萧望之想做更牛的周公、召公的事业,他愿意尽微薄之力。
萧望之不爱钱财爱名声,看有人把自己比作周公和召公,这过年的话好听,就很好的接纳了郑朋。
郑朋发挥哈巴狗的特点,屡次称赞萧望之,贬低史高,说许氏、史氏的过失。
如果是一般人,就飘飘然了,会认下郑朋这个好门生、好马仔、好朋友。但是萧望之不是一般人,他后来发现郑朋“
行奸邪
”,不是什么好人,和他断绝了关系。
后来,周堪单独推荐了和郑朋一起等待任命的李宫做了黄门郎,没有郑朋什么事。
郑朋一看,我这么拍你们,还费力不讨好,于是怀恨在心。
能扳倒萧望之和周堪的,就只有许、史贵戚集团了,就想投奔他们。但是
自己又骂了他们,且骂的很严重,怎么办?
没事,
自古成大事的人,都要胆大心细脸皮厚,只要脸皮厚,什么都能办得到。
他就主动推脱责任,解释说:“这都是周堪、刘更生这两个坏蛋教给我的,我被他们骗了,我是关东人,怎么会知道这些呢?”
口说无凭不顶用,想倒戈当二姓家奴哪那么容易,入伙怎么也得有个投名状。
郑朋,给你个立投名状的机会。
侍中许章上奏汉元帝请求召见郑朋。郑朋进宫上奏道:“小臣久慕前将军萧望之之名,曾经与他交往,但是经过小臣交往发现,萧大人沽名钓誉、刚愎自用,常常以为自己是帝师,吹嘘朝政全都是他做主,犯有大不敬之罪。现报告前将军大罪一条、小过五条,望陛下明察。”弘恭和石显也从一旁添油加醋。
有正面打枪的还有旁边帮腔的
,虎的汉元帝一愣一愣的。汉元帝心想:“郑朋是萧太傅的人,这会却上奏了萧太傅的几大罪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汉元帝更迷糊了。
郑朋出宫后,跟众人炫耀:“今天我上奏了皇上萧大人的一条大罪、五条小罪,中书令(弘恭和石显)都在场。”得意的扬长而去。
萧望之听说了,就来责问弘恭和石显。
石显和弘恭是很清楚的,郑朋说的那几条罪状,纯属子虚乌有。他们一看萧望之较真了,都很害怕。
石显对弘恭说:“萧太傅到皇上那里申诉,万一案子交给别的官吏,事情就会露馅,我们该怎么办?”
弘恭想了想,计上心头:“如今我们已经没有退路,现今唯一的计策就是扳倒萧太傅。”
石显反问道:“虽说是这个理,但是扳倒他,谈何容易!”
弘恭回答道:“事情也不难,听说萧太傅最近要
休假
。选萧太傅见不到皇上的时候,弹劾他,就可以了。”
这一招是政客的惯用伎俩,专选政敌休假的时候下手。政敌在外地,信息不对称,也缺乏反应时间,往往被搞掉。
石显叹了口气:“老哥,您说来轻巧,我们跟萧太傅辩论了多少次了,哪一次赢过?”说的也是,如果
当朝辩论,一边是战斗机,一边是小弱鸡
,石显是个明白人。
弘恭拍了一下桌子,站了起来:“哼!我们辩论不在行,不说明那些儒生不行。依我看,能够与萧太傅辩论的,就只有那些儒生了。目前最恨萧太傅他们的,就是郑朋和华龙。我们让他们去弹劾萧太傅。
如果赢了,我们坐享其成,如果输了,也不关我们的事。
”
石显一听,茅塞顿开:“好,就以你的计策办!”
这个华龙在汉宣帝时待诏,因为品行不端没有被任用,他曾经想依附周堪等人,周堪等人不接纳他。他和郑朋都是小人,两个人对了撇子,成了好友。
石显和弘恭就要挟郑朋和华龙,命令他们在萧望之休假的时候,弹劾萧望之等人:想要罢免车骑将军史高,计划排挤许、史两家,独揽朝纲。
汉元帝把这件事交给弘恭审问,萧望之反驳说:“外戚担任要职,多数奢侈淫侈,我是为了匡扶国家,不是要干坏事。”
萧望之反驳是一回事,弘恭和石显上奏说什么是另一回事。
弘恭和石显上奏“萧望之、周堪、刘更生勾结朋党互相推举,多次诽谤大臣,攻击离间皇亲国戚,想要凭此专权揽势,作为臣子不忠心,欺骗皇帝不讲道义,请谒者传唤他们并
送交廷尉
。”
当时汉元帝精通儒家,琴棋书画有两把刷子,但是在治国方面是个小白,他刚刚继位啥也不懂,
以为“谒者传唤送交廷尉”是交给廷尉问话,不知道就是把人投入监狱
,就准许了弘恭喝石显的奏折把他们关进了监狱。
后来,
汉元帝召见周堪和刘更生,问:“他们怎么没来?”下面的人回答说已关进监狱。
汉元帝大吃一惊说:“不就是让廷尉问明情况吗?”
事情胡闹就胡闹了,汉元帝就责备弘恭和石显:“不是让廷尉问他们几个的话吗,怎么抓起来了?”。
弘恭和石显一看捅了娄子,瞒不住了,就叩头谢罪。也是啊,
堂堂几个朝廷重臣,凭空玩消失,当然瞒不住啊。
汉元帝说:“把他们放出来出来办事。”
弘恭和石显一看,不行啊,万一萧望之他们出来了,没有自己好果子吃,就让史高劝说汉元帝:“皇上您刚刚继位,还没有以道德教化天下,而首先审问了师傅,既然将九卿大夫下狱,应该先审问再减刑(否则
师出无名
啊)。”
这个师出无名很重要,后来的于谦就是因为要师出有名被杀掉的。
汉元帝一听,在理,当时就下诏:“前将军萧望之教授我八年,没有别的罪过,现在事实难以说清。应赦免罪过,收回前将军光禄勋印绶,与周堪、刘更生免为庶人。”这里萧望之、周堪、刘更生也是冤大头,没有罪过却被撸了个精光,也不知道是哪里的道理。
不久,郑朋因为投名状做的好,做了黄门郎。
第一回合,萧望之完败。
第二回合
几个月后,汉元帝反应过来了,萧太傅忠心为国,自己怎么把萧太傅他们免官了呢。但是错事做了就做了,没办法了,只能弥补了。
他就下诏说:“国家将要兴望,应该尊重师傅,原前将军萧望之教导我八年,用经学来导引我,他的功劳很大。应赐萧望之关内侯的爵位,食邑六百户,任给事中之职,座位次于将军。”
并打算让萧太傅做丞相,还打算召回周堪、刘更生,让他们做谏大夫。
眼看萧望之他们即将官复原职并受到重用。弘恭、石显以及许、史子弟们都急坏了。
这时,正好萧望之的儿子萧伋上书申诉萧望之的冤屈,奏书也送上来了。汉元帝就问弘恭和石显:“萧太傅这是何意?我都封赏了他了,怎么还来伸冤呢?”
弘恭和石显一看机会来了,回答说:“这是萧太傅认为自己很无辜,对上次皇上判给他的罪过不服,故意指使儿子上书发牢骚呢。皇上请治萧太傅大不敬之罪。”人性都是这样,
假如有人跟别人不对付,只要不是跟自己不对付,都高高挂起;但是如果跟自己不对付,就要顶一下牛了。
弘恭和石显将萧望之的不服引申到对汉元帝的怨望,汉元帝是软根子,上套了。
弘恭和石显等人接着向汉元帝建议说:“萧望之从前任前将军辅佐国政,想排斥许、史两家,专权控制朝政。侥幸没被治罪,又被赐予爵位食邑,参与讨论国家政治,不悔改过错思服罪行,还心里怀着怨恨,指使儿子上书,把错误归于皇上您,自以为凭着师傅的身份,不会被治罪。
如果不让萧望之在牢狱中受些侮辱,打一打他的心气,那么您再给他施恩他也不会感恩。
”
汉元帝感觉也对,说:“萧太傅为人素来刚直,怎么肯接受官吏的审问?”
石显等人说:“人都是怕死的,可以跟萧太傅说他所犯的罪是说错了话的小罪,就没事了,您放心就行了。”汉元帝感觉
也可以试一试
,就批准了。
刚则易折
为了防止汉元帝反悔
,石显等人将汉元帝的批捕诏书封好,下令亲手交给萧望之(让萧望之知道是皇上的意思),
火速
带领执金吾骑兵包围了萧望之的宅第。
使者到到达萧望之的宅第,把汉元帝亲拟的批捕诏书交到了萧望之手里。
萧望之看完了诏书,看到朝堂上小人当道,气得直打哆嗦,心想:“皇上啊皇上,我这么忠心耿耿,你怎么重用奸臣,不信任我呢?想
我萧望之光明磊落,竟然毁在几个小人手里!
”
萧望之想自杀,萧夫人一看情况不好,阻止道:“我看这个诏书不是皇上的旨意,我们弄清楚真相也不迟。”
萧望之有些犹豫,便问门生朱云。朱云是一个爱好名节的人,就劝萧望之自杀。
萧望之仰天长叹,说:“我曾经担任过将相之职,年纪也已超过60岁,
年老而进监狱,苟且偷生,不也太鄙陋了吗?
”
萧望之对朱云说:“游(朱云的字),取药来,我宁可死也不久留人世!”
萧望之喝毒酒自杀了。
汉元帝听说这件事十分震惊,急的直拍腿。他叹气说:“先前我就怀疑他不肯进牢狱,结果真的杀了我的好老师!”
正好是中午午餐时间,汉元帝哪还有心情吃饭,他推开饭食,哭了起来,左右侍从也都感动的流泪。
汉元帝很懊悔,立刻召来石显等人说:“你们几个
怎么计划的,怎么出了这么大的纰漏
,害死了我的好老师!”
石显等人一看事情办成了,心中都很高兴,但是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脱下帽子谢罪。
汉元帝是个心慈手软的人,还是很好糊弄的
,过了很长时间就不再追究石显他们了。
汉元帝不追究石显他们,不等于石显不追究萧望之。
石显等人的党羽以萧望之有罪而死,请求废除他的爵位封邑。汉元帝这次再也不上套了,他下诏加恩,长子萧伋继承关内侯,逢年过节就派使者祭祀萧望之的坟墓,年年如此。
但是,萧望之再也没法活过来了。
班固的汉书评价
萧望之“堂堂,折而不桡,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然而,这么一个
皇帝的老师、堂堂正正的忠臣,却只两个回合就被弘恭和石显等人给逼死了,为什么呢?
君子斗不过小人,君子永远斗不过小人。
曾有人总结的很好,君子之所以斗不过小人,是因为:
君子总讲道义,小人总讲势利;
君子爱讲正理,小人总说歪理;
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阳奉阴违;
君子追求和谐,小人存心捣乱;
君子严责自己,小人暗算他人;
君子总在明处,小人常在暗处;
君子不记人过,小人与人交恶;
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帮结派;
君子顾全大局,小人只顾已私;
君子顾及脸面,小人不计影响;
君子老实做事,小人弄虚做假;
君子襟怀坦荡,小人鼠肚鸡肠;
君子适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
君子温如春风,小人阴如冬霜。
我感觉没有说到精髓。
1.小人都是用阴招、暗招,而君子是不屑于用下流手段
的,便先失一招,胜算少了一成。
2.君子用道义,小人用利益。
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活着都是看中利益的,但是道义不能拿来吃、拿来喝,往往导致小人团伙拉帮结派不断壮大,君子孤傲孤立
,又失第二招,胜算又少一成。
3.君子爱面子、埋头苦干,不会逢迎;小人耍嘴皮子、溜须拍马,把领导拍好拍舒服。领导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俗人,也喜欢别人拍马屁满足虚荣心。在拍马屁和说拜年的话这方面,君子又失一招。
4.君子只能成为领导的朋友、诤友;小人能成为领导的左右手、看门狗。
在与领导的关系上,小人比君子更近一层。
有句话叫“疏不间亲”,
领导不会相信疏远君子的话,却会相信亲密小人的话
,胜算又少一成。
5.小人能够帮领导干不愿意亲自干的脏事破事,即便这些事再违反道义,只要主人愿意,就能办到;君子爱惜羽毛,这些事他们做不了的。
领导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俗人,也喜欢别人拍马屁满足虚荣心,也喜欢有人把自己伺候得很舒服。
在满足领导虚荣心、给伺候领导舒服、能为领导办脏事破事上,君子又失三招,胜算再少一成。
相必有很多人困惑:
领导为什么明明知道某某某是小人,还仍然重用他呢?
看了以上我的论述,应该能找到答案吗?
6.君子有君子之风,办事不够绝;小人都是
胆大、心细、脸皮厚、手段黑
,非君子能比。
7.不再列举了吧,再举就0成希望了。。。
君子如果想斗过小人,需要逆其道而行之,上述几点做的比小人还要狠。否则是不可能斗得过小人的。
另外,萧望之的死,汉元帝有重要的责任。汉元帝在这件事上表现的很弱智,并且
耳根子软、优柔寡断
,最终酿成大错。萧望之死后,仅仅以弘恭和石显等人
不会办事、把事情办砸了
来追究他们,最终不了了之。汉元帝柔弱的性格害了萧望之。
萧望之自身原因也很明显,就是刚则易折。另外,眼睛揉不得沙子。弘恭和石显仅仅两个回合就把萧望之逼死了。
当然,
即便是萧望之不自杀,将来他也会落得个关龙逢、比干、伍子胥、屈原、于谦或左光斗的下场。饮鸩自杀,还能留个全尸,也算不错了。
同朝辅政、争权夺利的过程已经结束,历史将进入权臣胜出、权倾朝野的时代。但是汉宣帝选人选的好,史高是个忠厚的老实人,实在担不了权臣的角色。
历史将进入宦官当权、残害忠良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