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很孤独。
自从项梁死后,项羽就开始陷入这种孤独。诚然,他有着惊为天人的军事天赋,但这个年轻人毕竟不足三十岁,很多时候,他靠着本能去处理复杂的政治局势,给自己的未来埋下了无数的隐患。
项羽不明白的是:
为什么自己的朋友越来越少,而敌人越来越多?
有些朋友,战死了。比如轻视韩信的
龙且
,被韩信水淹七军,身死军破;比如大司马曹咎,被刘邦半渡而击,自杀而亡。
有些朋友,病死了。比如自己一直很敬重的亚父范增,只因为有几次没有听他的建议,他竟然一气之下,病发身亡。
还有些朋友,变成了敌人。比如英布,对待这位第一先锋,自己可以说是待之不薄,将楚地之外最好的封地都给了他,让他当了九江王,结果他竟然背叛自己,成为刘邦的部将。
可用之人越来越少,项羽只能亲自出马,四处平叛。
项羽的兵锋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老天爷似乎故意要蒙蔽霸王的双眼,让他没有失败的机会,去反思和修正自己。
实际上,项羽不是完全听不进逆耳忠言的人。在平定彭越的游击军的时候,项羽攻下了外黄城,他本想按照惯例,对这座背叛自己的城池来一次屠城,但一个十三岁的少年竟然劝住了他。
那少年说:“外黄是畏惧彭越的军事力量,被逼无奈才投降彭越的,其实一直在等待霸王。现在如果大王您屠杀外黄百姓,梁地十几个城市,谁又敢再迎接大王呢?到时候梁地皆陷入恐慌,大王收复梁地就不容易了。”
项羽听从了少年的建议,饶恕了外黄的背叛者。果然,梁地十几城争先恐后地归顺项羽,彭越攻下的城市轻而易举又全都回来了。
一个十三岁少年都知道的道理,这么多年的征战生涯,竟无人提醒项王,这是多么孤独的一个领袖啊!
收复了梁地,保住了自己的粮道,项羽却没时间喘一口气。因为成皋又丢了,而荥阳的锺离眛也快顶不住了。战甲未脱,项羽又杀回了荥阳。
没有人靠得住,只有我自己!
项羽一回来,汉军们像见了鬼一样,立马又望风而逃,全都撤到险要地带坚守不出了。
但刘邦却微微一笑:这把稳了。
当项羽把刘邦的老爹架到火锅上面的时候,刘邦一眼就看出了对方的怯弱和幼稚:天下你已经丢了大半,靠一个老头你以为可以逆转天命?
“咱俩当年一起侍奉楚怀王,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想把你爹做成火锅,记得给我分一碗哦。”
项羽看着刘邦的流氓嘴脸,哭笑不得。或许项伯说得对,为天下者不顾家,刘邦不会因为自己老爹的性命连天下都不要的,杀了他又如何?
每次打仗,刘邦看到项羽大杀四方的样子就想哭;但每次直接对话,刘邦听到项羽直来直去如少年般幼稚的口吻就想笑。
他竟然听到项羽这么对自己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单挑?你项羽想和我单挑?
老子费了几年的精力苦心布局,把你周边的领土侵蚀大半,劝降你的心腹猛将,离间你的谋士忠臣,抢掠你的粮草,截断你的后路,眼看胜利就在眼前……现在你一个肌肉虬结人高马大的年轻痴汉要找我五旬老头儿单挑?
汉王笑谢曰:“
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
项羽简直快气疯了,他恨不得肋下生出双翅,飞到汉军之中直取刘邦首级。他三次派出壮士,想通过辱骂挑衅的方式引诱刘邦出战,但三次都被弓箭手楼烦射杀。
就连阵前挑衅这样的小事,也只能靠我自己吗?
项羽身披战甲,手持长戟,亲自到两军之间叫阵。却见刘邦军中那个神射手楼烦又开始张弓搭箭,对准了项羽。
项羽怒目而视,楼烦吓得肝胆俱裂,目不能直视,手不能握弓,只能退入营中,再不敢出现。
刘邦听说项羽亲自来了,也赶紧出阵与其对话。
在这次直接对话中,他历数了项羽的十宗罪,而所谓十宗罪,纯粹是为了凑数,关键点是三件事:
杀义帝和卿子冠军宋义,入秦暴行、分封不均。
刘邦的一切行为都在为大局服务。这两军阵前的十宗罪,显然为汉军的政治宣传工作又添了一把火,把灭楚的正义性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你给我玩权谋,我给你玩武力!
于是项羽搭起强弩,一箭正中刘邦胸口。
“贼人射中老子脚指头了!”刘邦捂着脚,大叫一声,然后快马回了成皋。
就算在这种时候,刘邦还在玩诈。他不想暴露自己的真实伤情,以免楚军士气上升,汉军军心动荡。
刘邦已经把逐鹿天下的道道玩明白了:领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这个人可以疼痛、受苦、受伤甚至死亡,但这个符号绝对不能倒下,这种象征绝对不能崩塌。
项羽却没搞明白。
战场上,项羽靠自己本能性的嗅觉去指挥战斗,百战不殆;政治上,他也靠自己的本能去正常反应,却处处受制。
霸王累了。无论是楚军还是项羽本人,都该歇歇了。
于是项羽与刘邦协商,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然后各自罢兵,各回各家,代价就是项羽把刘邦的父母和妻子归还。
按照正常人的角度来说,父母妻子,那是感情的全部,那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支撑;而从政治的角度来说,那算个屁啊?
汉王也累了,他也想回到关中老家,他也想和老爸老妈妻子孩子一起安享晚年。
但汉王刘邦始终没有忘记的是:
刘邦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人了,而是一个政治符号,自己的背后有一群公侯将相,有无数嗷嗷待哺的士兵和人民,他不能听从自己的内心,而要服从政治的需求。
“当今天下,汉已经占据三分之二,诸侯皆有归附之心,而楚军连年四处作战,早已经是强弩之末,粮草匮乏,士兵疲惫,这是上天要以汉灭楚的最佳时机,如果就此放弃,那就是养虎为患啊!”
当张良和陈平向准备西归的刘邦提出这样的建议时,刘邦无需犹豫就接受了。
于是汉军停止了回家的路,卷土重来,向东而去。
项羽即使是天神下凡,这次也绝无可能逃出生天,因为刘邦在四年的楚汉对峙中,早已完成了全面的布局。
而这最后的收网行动,刘邦也做了万全的准备。
首先,刘邦按照张良的建议,许诺给韩信、彭越以封地和王位,吸引了这两支强力部队加入灭楚联合军。
刘邦还安排英布和刘贾进入九江,策反了项羽的大司马
周殷。作为曾经的九江王,英布在这片土地上还是颇有实力的。周殷率九江兵归顺英布之后,这根楚国背后的毒刺立起来了。
齐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汉王刘邦。
项羽的四面楚歌,将由这四王奏响!
项羽的滑铁卢,在垓下。
这是汉五年十二月里一个寒冷的冬夜,沉重的铠甲被夜的凉气侵袭,铠甲内的布衣中满是汗与血的混合,灯火如豆,在忽明忽暗中项羽看见虞姬满面的泪痕。
项羽再次环顾四周,到处是残破的战甲、死亡的战马和堆叠的尸体,但不远处还有面目熟悉的骑士,身边还有跟随自己三十多年的宝马乌骓。
“大王,你听,是楚歌。”虞姬双手环抱着项羽的左臂,显得更加娇小。
项羽细心听去,果然,四面皆传来楚歌。
楚国之地,已尽为刘邦所有,而我项羽,已成为垓下的一支孤军了。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当年巨鹿一战,诸侯逡巡不敢前进,而项羽破釜沉舟,一战击破秦军四十万主力,章邯投降,天下闻之莫不丧胆,诸侯将领见了项羽竟然膝行拜见。
这可不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怒目欲裂,一个从未打过败仗的人,为什么最后会一败涂地?
唯一能解释的,只有天。这是天意!
项羽带着最后的八百壮士,突围而去,等逃至东城九头山时,身边只有二十八个骑士了,而身后紧追不舍的汉军,有几千人。
项羽环顾身边诸将,各个满身血痕,都是勇武之士,瞬间一股豪气从无名处涌出:
“诸位,我项羽从陈留起兵至今,已经八年有余,经历大小战役七十多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挡我者破,败于我者服,从而成为天下霸王。如今,我和诸位受困于此,这是
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也!
”
普天之下,我谁都不惧,但天要亡我,我也没有办法。
“诸位请看我快战,必三战三胜,破围、斩将、夺旗!”
最后的二十八骑士,被项羽分成四队,依仗山势高度,从四个方向向山下疾驰狂奔,果然冲散了汉军。项羽的长戟所到之处,斩杀一将。
在项羽的安排下,四队骑兵在九头山东侧,分为三处汇合,如此一来,汉军也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只能分兵包围。
一到战场指挥,那种机敏和灵活的战术安排,就像是项羽的呼吸一般自然,单靠这二十八骑,项羽依然能玩出点不一样。
再次破围之后,项羽只损失了两人,却斩杀了汉军一将一都尉和数百兵卒。
追杀的项羽的一名骑将名叫杨喜,他曾近距离迫近项羽,但项羽只靠一个眼神,一声狂吼,嗔目而叱之,竟将他吓退数里……
读《史记》至此,让人略微有些怀疑,项羽似乎过于威武强悍,像极了演义故事和漫画英雄,确定是真实的吗?
这位杨喜,听起来似乎名气不大,但实际上来头可不小,他的孙子是司马迁的亲家,曾孙是司马迁的女婿,所以这么细致入微的描写,很可能是司马迁从亲家的嘴里亲自听到的。
古人都讲究为尊者讳,杨喜被项羽一个怒目嗔视吓得辟易数里这种难上台面的事,如果不是真实的,司马迁绝不会从他的孙子那里听到,也不会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写在史书上。
而司马迁对项羽的崇拜,或许正来自于杨喜留下的第一手资料。
但英雄落幕,项羽在乌江边还是选择了自杀。
当年攻入关中,有人劝项羽在关中称王,项羽说富贵后不回故乡,如锦衣夜行。
如今兵败垓下,在乌江也有人劝项羽过江而东,项羽说:
“当年我带来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起兵,如今无一人生还,纵然江东父老可怜我依然让我当我,我又有何面目与父老相见?”
我项羽可以壮烈的死去,但绝不能羞愧的活着。
项羽死后,他的尸体被五名汉将争抢瓜分,最后战功难分,这五人都被封侯。
其中那位被项羽吓退的骑将杨喜,也是这五人之一,他因此被刘邦封为赤泉侯。
从此,世间多了一个杨氏家族,其后发展为天下闻名的弘农杨氏,三国时的杨修、隋文帝杨坚、宋朝诗人杨万里,都是杨喜的后代。
项羽如果泉下有知,知道自己死亡之后的身体都能改变中国的历史,是否会有一些欣喜之情呢?
项羽,本是一个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他崇尚周朝,鄙视大秦,他师法分封,废弃帝制,他只想做春秋霸主,从不想做集权皇帝。
他错了吗?我们不得而知。
因为历史没有如果。
或许,项羽说得没错,他的失败,不是战之罪,而是天之意。
项羽是楚国贵族之后,而刘邦则是氓庶小吏,项羽用人讲究门第观念,刘邦麾下则聚拢了三教九流。
时代变了。曾经被人看不上眼的三教九流,却到处藏龙卧虎,而项羽所推崇的贵族名门,却大多是乌合之众。
不管怎样,刘邦打败了项羽,大汉代替了西楚,历史就再也没有转弯的机会了,而是朝着秦汉建立的万世集权体制一直向前,在治乱之间循环往复,在分裂与统一之间更迭不止。
我们可以假想:假如项羽拥有刘邦那样的政治智慧,麾下有萧何那样的治国之才,有张良那样的战略导师,有陈平那样的谋略奇士,如果他能够小心谨慎的平衡各方势力,举重若轻的处理好诸侯利益,那么他是否真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将泱泱中华重新恢复为一个诸侯分封的国度,形成一个类似于联邦制的共和之国?
那样的中国会是怎样?
没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思想是否都能继续发扬光大,华夏大地是否能成为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的孕育天堂?但如果没有了中央集权的天子统治,我们的中华文明又是否能够持续几千年,分裂是否会代替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旋律?
上述问题,专家学者可以用几百万几千万字去详细解析,可以引经据典,可以旁征博引,可以纵情雄辩,但任何辩词都比不上那句话:
历史没有如果。
没有发生过的事,谁都不能妄下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