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军之中,有一大批自身能力挺出众的将领对蒋介石极为忠心,一直抱着“忠臣不事二主”的旧思想。在这些人之中,有一个名叫冯钦哉的国军将领非常具有代表性,尽管现在的人们对这个名字不是很熟悉,但是他却在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建国之后,鉴于冯钦哉对北平和平解放做出的重要贡献,毛主席曾经多次亲自为其安排工作,但均被他拒绝。他的理由也很简单,虽然他离开了蒋介石,但是不愿意做对不起蒋介石的事情,要保留一个“忠臣”的样子。
冯钦哉是一个性格特点鲜明同时又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一生颇为传奇,和蒋介石也有着不少恩怨纠葛。
冯钦哉是山西万泉县人,生于1889年,他家境贫寒,幼时的生活极为困苦,但这也养成了他简朴的生活作风,他也是国军体系中少有的以朴素著称的将领。1909年,冯钦哉就加入了同盟会,从此开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很快成为骨干力量。1913年冯钦哉入伍,参加讨袁军,1917年在上海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并得到孙中山的肯定和赞扬,从此冯钦哉为国民党来回奔波。
1918年,冯钦哉被划归杨虎城手下,历经多次征战,屡立战功,被杨虎城视为主力猛将。1929年,蒋冯大战爆发,双方激战之中,唐生智突然倒戈反蒋,随即派军进攻武汉。蒋介石急忙命令杨虎城派军对唐生智主力发起侧面进攻,以缓解武汉之急。当时风雪交加,条件极其恶劣,但冯钦哉硬是率部急行军100公里,突袭唐生智指挥部,一举解了武汉之困。蒋介石大喜,亲自赶到驻马店犒劳官兵,还当面奖赏了冯钦哉。
从那以后,蒋介石就不断拉拢冯钦哉,嘉奖,赏金也是从不吝啬。在冯钦哉看来,自己虽然身在杨虎城手下,但蒋介石毕竟是国家领袖,自己受到最高领袖的青睐、奖赏,理当全力效忠。因此,冯钦哉此后作战更加卖命,对蒋介石也愈发忠诚,蒋介石大悦。
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一片愤慨,要求国府立即出兵抗日,收复东北。类似冯钦哉等一众将领也是个个摩拳擦掌,急欲率兵直奔山海关,与日寇决一死战。
蒋介石却不这么想,他提出了一个“攘外必先安内”的借口,不但不抗日,还加紧了对红军的“围剿”。尤其是冯玉祥与傅作义的联军在察哈尔大败日军之后,蒋介石反倒调集部队对其进行围攻,当时冯钦哉的部队也收到了前线总指挥何应钦的命令。冯钦哉当即拒绝了何的命令,并列出了三条不能打的理由,气得何应钦火冒三丈。
1935年,杨虎城命冯钦哉率兵堵截红军大将徐海东部,结果冯钦哉遇到了一生之中从未有过的大败。冯钦哉心中不服,希望再找红军打一仗。1936年,冯钦哉再次奉命阻止红军东渡黄河,但是仗还没有开打,西安事变爆发,杨虎城命冯钦哉驻守潼关防止中央军入陕。未曾想冯钦哉拒绝了杨虎城,他还是要忠于蒋介石,这让张扬二人陷入了被动之中。
西安事变结束之后,蒋介石提拔冯钦哉为第27路军总指挥,七七事变之后,其部改编为第十四兵团,在二战区抗击日寇。期间与八路军配合非常密切,冯钦哉也得以有机会与朱德、彭德怀等人相识。
战场上的默契配合,让冯钦哉对共产党人更加的了解和钦佩,同时他赞成中共联合抗日,一致对外的观点。在冯钦哉看来,国家和民族利益是高于一切的。
蒋介石最忌惮的就是自己的手下与中共走得太近,几次敲打冯钦哉却没有任何效果,最终蒋介石剥夺了冯钦哉的兵权,将其束之高阁。冯钦哉曾多次主动请缨希望到前线带兵抗战,即便是在最困难,最无人可用的时候,蒋介石也坚决不同意与中共有密切关系的人带兵。从此,冯钦哉便离开了军队。他对蒋介石、国民党也逐渐失去了信心。
北平和平谈判时期,傅作义请求冯钦哉出面邀请邓宝珊做自己的谈判代表,冯钦哉欣然领命,不仅说动了老友邓宝珊,并且还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曾经多次为冯钦哉安排工作,但是都被他拒绝。当时,他是宁可躲到西郊养鸡,也不愿意做对不起蒋介石。
最后,随着新中国建设的展开,特别是看到志愿军抗美援朝后,冯钦哉的思想才慢慢转变过来,他逐渐认识到继续对一个反动派头子尽忠是愚昧和没有意义的。最终,在1956年,冯钦哉再次出山,加入了民革和政协,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