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究竟是一位英明的君主,还是一个昏庸的帝王?千百年来一直充满了争议。因为他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并且在执政的前期和后期,走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极端。
公元710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
唐隆政变
”,剿灭韦后集团,两年之后他在太极宫登基称帝,赐死了太平公主之后,彻底成为大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拨乱反正、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改革吏治和军事,发展经济和农业,开创出唐朝最繁盛的
开元盛世
。
常言道盛极则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唐玄宗的失败正是始于奢侈。自他开始宠信奸臣
李林甫
和
杨国忠
,以及宠爱
杨贵妃
,大唐的盛世光辉则开始渐渐地暗淡。
司马光曰:“
明皇之始欲为治,能自刻厉节俭如此,晚节犹以奢败。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
”除了自身的奢靡之外,唐玄宗在用人方面也出现了极大的错误。宰相,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是朝廷百官之首,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
一个王朝是否能够健康地发展,除了皇帝的做为之外,还需要一个德才兼备、能力强大的宰相。唐玄宗在位初期深知这个道理,他不顾众臣反对,任用同州刺史
姚崇
出任宰相。姚崇退位后,又推荐广州都督
宋璟
为宰相。
姚崇和宋璟各有所长,前者善于变通,后者善于守正。他们尽心尽力地辅佐唐玄宗治理国家,使得朝政清明,赏罚有度,百姓富庶。姚宋之后,唐玄宗又相继任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源乾曜、宇文融、韩休、张九龄等人为宰相。
这些人的能力虽然有高有低,但终归都有治世之才,而且还都有比较高的道德操守。张九龄在任宰相期间,极力反对唐玄宗重用李林甫,甚至还劝谏唐玄宗,认为安禄山“
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
”。
可惜唐玄宗不但不听张九龄的意见,还听信奸臣的谗言,罢黜了张九龄的宰相。晚年的唐玄宗深居宫中,专以声色自娱,把朝廷政事全部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
李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
他结交宦官、妃嫔,对唐玄宗的一举一动和兴趣爱好了如指掌。此人城府极深,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老奸巨猾,无能逃其术者。
唐玄宗任用杨国忠为宰相也是一大败笔,杨国忠为人强辨而轻躁,他倚仗族妹杨贵妃得宠之势,一个人身兼数十个官职。军国机务,决于私家,收受贿赂、残害忠良,导致政治腐败、混乱不堪、民怨沸腾。
正是因为杨国忠逼反了安禄山,才最终酿成使唐朝由盛转衰的“
安史之乱
”,并且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始终处于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之中。若没有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位奸臣的神助攻,大唐盛世绝不会衰败得那么快。唐朝的衰败,与唐玄宗的用人失策有着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