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自从非子为周孝王养马,受封秦谷之地开始,一直到成为诸侯国的秦宪公时期,国内的发展一直蒸蒸日上,比较稳定,基本不受外界影响,而且没有发生过血腥的内部争斗。秦人一直以来的农牧生活使得大家思想单纯直接,彼此之间没有中原内地那些勾心斗角。
随着秦国领地的不断扩张,与中原内地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双方之间文化思想的相互交融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秦国所感受的不仅有中原大地那些政治,文化精华,同时一部分来自中原的糟粕也侵袭着秦国朴素的政治思想。
我们知道,秦宪公上位之时年仅九岁,按照当时的国情来说,必定设有辅政大臣帮助幼小的君主处理和布局当下的国家大事和一些战略规划等等。在秦宪公时代,应运而生了两名托孤大臣,他们从秦文公去世后,一直辅佐年幼的君主直到其成年。怎奈秦宪公生命历程非常短暂,20岁的年纪就早早驾鹤西去,英年早逝。也就是说秦国到了秦宪公时代,基本上都是这两位辅政大臣左右着秦国的发展方向。他们不仅掌握军政大权,而且在宗族的势力也是强大无比。这两人分别是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
秦宪公去世时年龄不大,但是他已经拥有了三个儿子。他们分别是大儿子赢说秦武公、二儿子赢嘉秦德公和小儿子赢曼秦出子。按照惯例,秦宪公生前就曾立下嘱托,确立大儿子赢说继承他未来的王位,担任新的君主。
但是在秦宪公去世的那一刻起,这两个沆瀣一气的辅政大臣为了达到自己能够继续把持朝纲的目的,把目光放在秦文公年幼的三子身上,二人利用他们手中所掌握的国家军政大权,篡改了秦文公所立下的遗嘱,二人废掉大儿子的君主身份,重新另立小儿子赢曼为秦国新的国君。他们的用意非常明显,小儿子赢曼年纪尚小仅有五岁,根本没有什么自己的政治立场,更谈不上执政能力。这些条件都非常符合两位权臣的政治利益。从此以后,他们便成为了真正掌握主宰秦国的命运之人。
年幼的秦出子在公元前703年登上秦国君主之位,成为秦国新的一代领导人。但他只不过是一个几岁的孩子,充其量是个傀儡君主而已,实际掌握秦国军政大权的还是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这两个人。
从此以后,二人在朝中更是明目张胆的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他们利用手中权力,对那些和自己政治立场不一致的朝中大臣予以打击和迫害。而那些秦文公大儿子的支持者自然也不甘示弱,他们逃离秦国并在外组织军队,打着声讨大庶长佛忌和威垒三父忤逆行为的大旗,多次和权臣集团发生一定规模的军事冲突。双方势不两立,水火不容。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互相争斗不休。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当时秦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使得整个国家陷入停滞不前的泥潭。
从非子受封秦谷之地开始,到秦宪公去世之时,秦国历史上迎来了集团内部第一次残酷的政治斗争。这场残酷的内乱,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秦国内部朴素的政治思想,而权力的天平同时也遭到严重考验,权力的争斗颠覆了那些朴素的秦国众生。于是,他们又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