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初那几年,对于大多数的文武百官来讲是黑暗与漫长的,因为大明继太监王振、汪直之后,又出了一位更狠绝的权宦——刘瑾。
刘瑾曾因一封匿名举报自己的信,下令百官跪在奉天门外直至有人承认为止,被追究的官员有300人之多。
都察院递交的录囚名单里,只是多写了几次“刘瑾传奉”,遭到刘瑾怒骂,吓得都御史急忙带着十三道御史集体给刘瑾叩头请罪。
几乎无人敢挑战刘瑾的权威。后人曾评价当时的情况:“国朝文武大臣见王振而跪者十之五,见汪直而跪者十之三,见刘瑾而跪者十之八”。
然而就这样一位手握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大搞特务政治,贪污纳贿,排除异己,臭名昭著的刘瑾,又有谁想到他居然还是个改革家?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改革家,如商鞅、王安石之辈,他们胸怀天下,有经世济民的抱负,他们想凭借一己之力匡正时弊,富国强兵。
刘瑾当然不能与这些人比肩,他肯定没那么高的境界,他搞改革只为了一件事——钱。
朱厚照即位的时候,国库里就没剩多少钱了。
一方面原因是明中期的财政危机已经开始显现了,皇室开销、官员俸禄、军费支出等等各项?花钱的地方都在增多,但收入基本没什么变化,另一方面原因,他爹朱佑樘太能花钱了。
明孝宗朱佑樘别看自身崇尚节俭,但在修道斋醮方面却奢侈得很,皇帝自己金库的钱不够花,就命户部从太仓国库里挪些过来。
据不完全统计,朱佑樘迷上修道的那几年,累计挪用的钱有四百万两之多。而朱佑樘又是一个理财白痴,这些钱进入皇帝私库后,连账都不记,怎么花的都不知道。
弘治十四年,内阁大学士刘健的奏疏中就提出,太仓国库的存银已不足以支付边饷了。
等到朱佑樘驾崩,朱厚照即位时,皇帝葬礼,即位大典,新君大婚都要花银子。预算需要180万两,皇帝私库里没钱,只能管户部要,户部一咧嘴,太仓库里也就只剩105万两。
没办法钱不够,大臣弄不来钱,只能建议朱厚照,勤俭是圣君的美德啊!
现在轮到刘瑾当政,当然要替朱厚照解决问题。搞钱无非就是两个办法,一个开源,一个节流。
节流方面,刘瑾的改革措施主要是裁撤冗员。
明初设置的官吏数量较少,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提高办事效率,不断增加一些官吏,有些是不可或缺的增补,有些慢慢变成可有可无的冗员,还有一些靠恩荫得到的官职,没什么具体差事,但领着朝廷的工资。
弘治朝的时候,就有人提出应该裁撤冗员,减少靡费,但?这个?事实施起来既得罪人,又很繁琐,故没得到具体的落实。
但到了刘瑾这儿就变得非常简单,他不管具体某个官职是什么岗位职责,如何评估是否有存在价值,刘公公的办法就是一刀切。
以天顺朝为节点,凡是天顺朝之后,新添的官职一律裁撤,刘瑾管这个叫遵循祖制,既然老祖宗那时候都能忙得过来,现在如何不行。
不止文官,武将也要整顿。大明的武职制度是父死子继的承袭制,经历了靖难之役和夺门之变两次政变后,有功的武职变得尤其多,而且经过这么长的时间,许多因各种原因家中无子承袭的武将,因不舍得这一份俸禄,便找旁支后代承袭。刘瑾则规定一律不许旁支子孙承袭。
对有爵位的武将勋臣,刘瑾也不放过。这些勋臣的后代子孙大多是纨绔子弟,却承袭的是高级军职,领的工资也最多,却不能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刘瑾便要求世袭时要进行考试,考试不过的,爵位可以继续承袭,但俸禄减半。
总之,在裁撤冗员这块,刘瑾的原则就是不养闲人。
为了将不养闲人的政策落实到底,刘瑾又改革官员考核制度,将原来的三年考核京官,六年考核地方官的制度改成随时不定期抽考。
开源方面,刘瑾针对的是那些与国家争利的蛀虫们,把他们损坏和侵吞国家的财富都吐出来,为此刘瑾对国家的财政收支来了个大盘查。
一是清查地方府库尤其是边镇的粮草、马匹。这一查确实查出了问题,延绥等处仓库,粮食草料烂掉的有三万六千余石,布匹等烂掉的有三万三千三百二十余匹。建昌、松潘等粮仓,被私吞或者烂掉的有万余石。其他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粮草烂掉或亏空。
对这些损坏亏空的物资,刘瑾要求不仅对涉事官员追责,还要赔偿,即便倾家荡产也要赔,就连中央主管部门——户部的相关责任人也没能幸免。
二是清理盐法。明代食盐的收入都是用于军饷的,实行开中法后,许多权贵看到有利可图,便想方设法奏讨盐引,倒卖给商人,自己获利,或是官商勾结,公然走私,在官盐中夹带私盐,牟取暴利。成化年间,盐政已经败坏,本是国家垄断的食盐市场,获利反而不如权贵商贾的多。
刘瑾一方面重新调整盐政,限制权贵奏讨盐引,控制盐引数目,禁止夹带、囤积等行为,另一方面派巡盐御史核查盐务,一旦查实,老办法一律赔偿。
三是清丈军屯。大明总共进行过三次清丈田亩,第一次是朱元璋,最后一次是张居正,中间这次就是刘瑾做的。
军屯是解决军队粮食的主要途径。自正统以后,军队的屯田大多被内管、军官所占,屯田面积减少,军粮也急剧减少。故刘瑾此次清查的重点就是各边境内官、武官的庄田。
查出大同军屯土地不交军粮的59多万亩;宣府20多万亩,宁夏44多万亩,甘州30多万亩,辽东30多万亩等,还有查出泾王府侵占庄田10多万亩,徽王府60多万亩等。
清丈行动从正德二年一直持续到刘瑾倒台前夕,清查出的土地按规定重新分配,照例起科。据统计军屯土地被侵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0%,可以说这次清丈土地是毕竟彻底的。
历史上把刘瑾专权时的各种行为都认为是刘瑾的个人行为,与朱厚照无关,诚然刘瑾专权时的确搞了一些其他无厘头的政策,比如令寡妇再嫁人,禁止丧而不葬等,但从刘瑾以上主抓的改革措施来看,涉及军政、钱粮居多,正好贴合朱厚照关心军事,不爱内政的特点。
所以刘瑾的改革,真正的幕后老板其实是朱厚照。
毕竟朱厚照可是大明除了朱棣之外,第二个可以在马上与蒙古人?对砍?的皇帝,他在军事上的天赋让他重视军事,热爱军事,是想在军事上有所作为的。
刘瑾冲在前面如此卖力,到底为大明弄来多少钱呢?
时任户部尚书的王琼在他的《双溪杂记》里,记载:刘瑾用事,太仓库银积至三百余万,至是为交所费几尽。
张居正改革时的太仓库银存量是四百余万两,对比之下刘瑾专权四年时间的成果是很亮眼的。
不过,他的成果多数是靠他激进换来的,不论是文官、武将、还是宗室、富商,大明的权贵几乎都被他得罪了,刘瑾作为一个改革家的下场也就早已注定。
正德五年,安化王以“清君侧”也就是清除刘瑾的名义发动叛乱,朱厚照派御史杨一清与太监张永一起去平叛,叛乱平定后,张永借此机会罗列了刘瑾十七条大罪,呈给了朱厚照。
朱厚照虽然不可能知道刘瑾的具体行为,但是诸如专权啊、迫害百官啊、伪造圣旨这些他作为幕后老板肯定是了解的,所以只是提出将刘瑾发往南京闲住,并不想卸磨杀驴。
但抄刘瑾家的时候,却发现了很多武器、盔甲、伪造的玉玺,甚至在刘瑾常用的扇子里还发现了匕首,这通通都是谋反的铁证。不管刘瑾有没有谋反的动机,有这些证据就足够了。
朱厚照看后,果然勃然大怒,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
刘瑾抄家时,除了那些谋反证物,还抄出了巨额财产。他在给朱厚照搞钱的同时,不忘给自己贪了许多,刘瑾贪污的黄金多达250万两,白银5000万余两,其他珍宝细软无法统计。
这些钱相当于大明十年的财政收入,而刘瑾也凭借这些财产荣登《华尔街日报》富豪榜,千年十大富豪之一,仅次于和珅。
刘瑾死后,他所有的改革措施全部停止与废除。他的钱也都没收国库。
不过,不管刘瑾生前干了什么了不得的坏事,死后又要承担多少骂名,对于朱厚照来讲,刘瑾始终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刘瑾生前死后给朱厚照留下了巨额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