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古代那可是天朝上国,因此对于周边的国家和少数民族都非常鄙夷,给他们取了很多有意思的外号。其实早在先前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心态,当时生活在中原的人把东方的少数民族称为“夷”,西方的民族为“戎”,北方的少数民族为“狄”,南方的民族则为“蛮”。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起的外号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把日本人称为“倭寇”,把韩国人称为“高丽棒子”,把印度人称为“阿三”……那么你知道这些外号是怎么来的吗?
这些外号都是一种蔑称,它们的来历也和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的联系。首先来说下“印度阿三”,咱们知道印度在19世纪的时候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人非常听话,英国在亚洲的军队中都是印度人。在当时上海的英租界中,很多官员、警察都是裹着头巾的印度人,中国人对于这些外国并没有啥好感,尤其是这些印度人在中国还狐假虎威,一言不合就欺负中国人。
深受英国人的影响,中国人喊这些印度人“Asir”,即“阿SIR”,看过香港电影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词。而阿SIR和“阿三”非常相似,在上海话中“三”并不是个好数字,瘪三什么的都是骂人的,于是上海人就用“阿三”称呼印度人,这其实是一种蔑称。印度人听不出差别,还以为人家叫他阿sir呢,后来印度阿三这个称呼在中国也就流传开了!
很多中国人都把韩国人称为“棒子”,这个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原来当时朝鲜还是中国的藩属国,因为经常要派使者来中国进贡,据说“棒子”在朝鲜话中是对“私生子”的蔑称,而这些所谓的“棒子”往往只能做出使中国的杂役,这个词语被清朝人知道后,便用“棒子”称呼朝鲜人。朝鲜史料记载:乾隆年间他们出访中国,走在北京城中就有中国小孩骂让他们为“高丽棒子”。由此可见清朝时期,棒子就已经成为了韩国人的代名词了。不过高丽棒子在中国流行开来还是在抗战时期,当时很多韩国是日本的殖民地,不少韩国人被派到中国欺压中国人,老百姓对这些韩国人恨之入骨,就称呼他们“棒子”。
清朝时中国人把外国人成为“洋鬼子”,这是因为外国人普遍红头发、绿眼睛,这正是中国传统小鬼的形象,故而有着这么个称呼。而日本“倭”的称呼则更早了,汉朝时期中国皇帝看到日本人非常矮小,便叫他们“倭国”,明朝侵略中国的日本人则被称为“倭寇”。现如今中国人还把俄国人称为“老毛子”,清朝时期俄国人经常和东北人接触,俄国人身上的毛非常长,故被称为“老毛子”,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好称呼,南方的老百姓称呼太平天国的军队为“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