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失郭嘉,刘备失庞统,孙权失周瑜,谁的死对三国影响最大
有人说,或许
郭嘉不死,不会有三国,曹魏将一统天下;
周瑜不死,不会有三国,魏与吴二分天下;
庞统不死,三国将长存,魏蜀吴长期对峙。
对于这样的观点,不知道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我先来说说我的理解和分析。
俗话说,乱世出豪杰,时势造英雄。
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多英雄豪杰的乱世,除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属汉末三国了。
郭嘉、庞统、周瑜,都是三国时代的英杰,人中龙凤、凤毛麟角一类的人物,又分属魏蜀吴三个不同的势力。
而且,这三个人都是在各方势力草创期加入的核心骨干,为曹、刘、孙三家创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又都英年早逝,实在是莫大的遗憾。
也因此,千百年来在民间关于郭嘉、庞统、周瑜的各种假设遐想层出不穷。
如果他们不死,会对三国的时局产生什么影响呢?
汉末三国有三次里程碑式的战役,分别是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有夷陵之战
。
这三大战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以此入手,来说说郭嘉、庞统、周瑜的贡献,以及他们的死对三国的影响。
官渡之战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纳了谋士荀彧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计谋,冒险迎回汉献帝,迁都许昌,从此声威大震。
但是,当时曹操的实力并没有迅速壮大,在诸侯之中并不突出,而且强敌环伺。
真正让曹操一跃成为重量级诸侯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一举击垮了实力强大的袁绍势力,让天子和四方诸侯为之侧目。
在这次战役中,郭嘉居功至伟。
曹操麾下人才济济,但郭嘉永远是无可替代的。
很多时候,郭嘉的想法会与荀彧等人
“英雄所见略同”
。
但在一些关键性的战略布局上,郭嘉总会提出一些
“独论”,
在曹操强大的智囊团中大放异彩。
这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特立独行,而是基于郭嘉异于常人的敏锐判断力和战略眼光,虽然事前很多人不认同郭嘉的想法,但事后证明郭嘉才是对的。
建安二年(197年),雄踞北方的袁绍堪称天下诸侯之冠,就像一把利刃悬在曹操的头上。
曹操征讨张绣损兵折将,还搭上了长子曹昂和心腹爱将典韦的命,袁绍又写信来羞辱。
所有人都知道,袁绍是曹操最为忌惮的人,如果双方堂堂正正地打一场的话,曹操不是不占优势,而是处于明显的劣势。
所以,曹操麾下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时候不应该触怒袁绍,曹操还主动以天子的名义封袁绍为大将军,让袁绍的官职配得上他的实力。
但是,郭嘉《十胜十败论》以刘邦、项羽楚汉之争开篇,一针见血指出了袁绍的十个弱点,认为攻打袁绍稳操胜券,而且正当其时: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
郭嘉最初投靠的就是袁绍,但真正接触袁绍之后郭嘉非常失望,发现这就是个志大才疏的草包,当时又没有好的去处,于是在袁绍集团躺平,度过了6年的摸鱼时光。
郭嘉对于袁绍,就如同楚汉之争时的的韩信对于项羽。
因此,郭嘉对袁绍的剖析非常有说服力,而且与曹操对袁绍的了解十分吻合。
于是,曹操力排众议,决定与袁绍开战。
但是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开战之前还是有很多的顾虑。
比如,曹操一直非常忌惮的刘备在徐州,与袁绍一东一北形成夹攻之势。
如果先攻打袁绍,必须倾巢而出,就会造成后方空虚,这时候刘备必然会偷袭许昌;
如果先攻打刘备,万一袁绍伺机而动,两面作战的曹操肯定不是对手。
该怎么抉择?
曹操再次问计于郭嘉,郭嘉提出的策略是
“先灭刘备,再伐袁绍”
:
太祖疑,以问嘉。嘉劝太祖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太祖曰:“善。”遂东征备。备败奔绍,绍果不出。——《三国志·魏太祖武帝本纪》
郭嘉指出,袁绍的性格弱点非常明显,优柔寡断又多疑。而刘备兵微将寡,而且在徐州还没有站稳脚跟,人心没有归附。
如果这时候迅速出击,给刘备来个“闪电战”,他必定顶不住。
这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千万不能犹豫错失良机。
曹操按照郭嘉的计策,亲自率领大军征刘备,果然在袁绍做出反应之前轻松地灭了刘备。
刘备本人投奔袁绍,两个老婆成了俘虏,好兄弟关羽也暂时投降了曹操。
解决了刘备之后,又有人提出:
江东之虎的继承人,小霸王孙策很可能会渡江北上偷袭许昌,不可不防!
对于这种顾虑,郭嘉一句话就解决了: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没过多久,派往江东的探子就传来了孙策遇袭身亡的消息。
按理说,这时候应该对郭嘉和曹操攻打袁绍的计划深信不疑了。
但是,基于双方实力对比的悬殊,直到官渡之战开打之后,曹操麾下还有不少人摇摆不定,私下偷偷与袁绍书信往来。
曹操截获一大批这种书信之后非常生气,原本准备大动干戈来一次“攘外必先安内”。
又是郭嘉献计,让曹操当众一把火烧掉信件,从而稳定了军心,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内乱。
可见,从战前谋划、动员,到战争准备,再到战争进行中的稳定军心,郭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具体的战术实施问题,曹操麾下的将领有足够的经验和智慧去完成。
最终,在所有人的齐心协力下,曹操阵营终于以少胜多,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大胜。
在军事战略层面,郭嘉是当之无愧的鬼才。
曹操远征乌桓的时候,又出现许昌空虚的尴尬局面。
还是郭嘉力排众议,十分透彻地指出了刘备、刘表之间的矛盾,强烈建议曹操出征,使得对刘备奇袭许昌的担忧,没有阻碍曹操统一北方的步伐。
以上是曹操采纳郭嘉的建议,取得胜利的成功例子。
下面就来说说曹操没有采信郭嘉,导致的一些错误决断。
比如,刘备主动投靠曹操后,有人建议杀掉刘备,有人被刘备仁义感动要放过刘备,曹操犹豫不决。
郭嘉建议不杀也不放,而是把刘备软禁起来。既不用背上残害忠良的名声,又不会放虎归山留下后患。
可惜,刘备还是以联络黄巾军,征讨袁术的借口脱身,当时郭嘉正好不在曹操身边。
赤壁之战
刘备逃脱之后就投靠了刘表,而曹操需要时间和精力消化官渡之战的战果,暂时顾不上刘备,这才让刘备获得了非常宝贵而且难得的喘息之机。
等到曹操再次南下,准备收拾刘备的时候,已经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
很不幸的是,曹操的军师祭酒郭嘉已经在一年前病逝。
如果郭嘉还在,或许根本就不会发生赤壁之战。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郭嘉最擅长的就是精准剖析敌我,正确预判战争形势。
郭嘉的缺席,让周瑜得以大放异彩。
在民间演义小说里,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箭,借东风,把诸葛亮吹上了天。
但实际上,主持赤壁之战的是周瑜。
曹操在邺城挖了个人工湖,简单地训练了一批没有多少战斗力的水师,连南方的气候特征都没有了解就迫不及待地挥师南下了。
结果,大战还没开启,曹操的20万大军就出现大面积水土不服,又被瘟疫上了一课。
本就士气不足的曹操,初战又被周瑜指挥的东吴水师打败。
这样,曹操不得不暂时撤退到长江北岸,在乌林一带继续操练水师,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在对峙期间,曹操的心态已经出现了变化,失去了往日的镇静,中了周瑜黄盖的苦肉计。
最终,一出火烧赤壁决出了战争的胜负。
曹操败北,短时间内没有能力再大规模南征;
孙刘联军获胜,三分天下的局面初显端倪。
如果郭嘉不是,必然能够识破周瑜的苦肉计,甚至可能劝说曹操,推迟南征计划。
没有赤壁之战的失败,就不会有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
夷陵之战
周瑜在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原本打算一鼓作气进取西川和曹操两分天下,如果周瑜的战略意图最终实现,自然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三国鼎立。
可惜天妒英才,在战争准备的阶段周瑜就暴病身亡,一项伟大的战略化作空谈。
周瑜死后,东吴再也没有一个和他一样雄才大略富有进取心的都督。
无论是鲁肃,还是吕蒙,或者后来的陆逊,都只是守成之人。
在诸葛亮的积极推动下,孙权与刘备的联盟更加稳固。
而刘备势力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尤其是夺取益州时,
“凤雏”庞统
发挥了关键作用。
而庞统原本是周瑜军中的功曹,周瑜死后才主动投靠了刘备。
这时候,生性懦弱的刘璋,守着富饶的益州,手下又有能臣猛将,却被张松的谗言弄得惶惶不可终日,主动向刘备求援。
刘备正愁没有一个正当理由踏入西川呢!
这可倒好,瞌睡送枕头,刘璋的求援成了引狼入室,最后把益州都整没了。
刘备入蜀的时候,诸葛亮要领着关羽等人留守荆州,跟在刘备身边的军师是庞统。
为了谋划益州,庞统向刘备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
刘备选了中计,以回荆州为名举办了一场告别酒宴,守关的蜀中名将杨怀和高沛被引诱来参与酒宴。
把毫不知情的杨怀和高沛斩杀后,刘备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
可惜,在攻打雒城的时候,庞统被流矢击中,不幸身亡。
庞统与后来接替他的法正类似,都是谋士型的人才,正是刘备最缺的人才。
虽然诸葛亮也能胜任,但终究分身乏术。
尤其是庞统、法正先后死去,刘备一面要抵御曹操,一面又要防备东吴,实在缺人。
最后不得已只能让关羽独当一面,镇守荆州。
如果庞统不死,一定能劝住关羽,不至于让他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关羽不死,也不会有后来刘备以为关羽复仇为名的夷陵之战。
即便刘备还是发动了夷陵之战,如果庞统不死,以他的能力足以看破陆逊的火烧连营,刘备军就算战败,也不至于惨败。
正是夷陵之战,让蜀汉精锐尽失,大大地伤了元气,也让孙权信心大增。
虽然迫于曹操的压力,孙刘后来又再次结盟,但关羽之死和夷陵之战已经让这种联盟变得不堪一击。
个人看法
郭嘉38岁,周瑜36岁,庞统36岁,他们三人的英年早逝,都是各自所属的势力的巨大损失,也对三国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相比之下,个人认为郭嘉的死影响最大。
虽然不如民间传说的那样“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但失去了郭嘉之后,曹操在很多关键性的战略决策中出现了误判,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极大地延缓了统一的步伐。
而这种延缓,又间接导致了司马懿的崛起。
正是在三国鼎立的长期拉锯战中,让司马懿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兵权,进而控制朝政。
与郭嘉相比,周瑜的死影响就没有那么大了。
在东吴,周瑜是三朝元老,威望极高,已经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
随着周瑜的功劳越来越大,他与孙权的矛盾也势必愈来愈不可调和。
根据后来孙权和东吴的各种内斗来看,就算周瑜多活几十年,也未必能有太多的改善,甚至有可能使得孙权与江东世家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
毕竟周瑜也是江东世家的一份子,有周瑜在背后支撑,大家更不用给孙权面子。
当然,以上都是我个人的胡思乱想,各位看官有任何不同意见,都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各抒己见,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