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君,一个爱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西汉初年,从刘邦建立汉朝到汉武继位初期,期间共历五帝,前后约70年。这七十年,是西汉政权从建立到巩固再到加强的一个过程,基本上解决了汉初存在的各种问题,使西汉向着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迈进。
汉初的大约70年时间里,西汉政权的巩固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刘邦建国之后的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时期,而后文帝、景帝的发展经济,提升国力的时期,汉武帝即位初期解决遗留问题,加强中央统治的时期。
汉朝建立之初面临的威胁
从公元前209年开始波及天下的农民起义,到楚汉争霸项羽失败自刎,刘邦建立汉朝的公元前202年,长达七年的战乱,民不聊生,经济发展停滞。汉朝建立之后,作为一个新生的大一统政权,汉朝在伊始就面临着三大方面的问题。
①经济困顿,民生凋敝
汉立初年,在连年战争的袭扰下,经济困顿,民生凋敝,饥荒四起,饿殍遍地。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社会生产,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随时有可能再次上演秦末农民起义的一幕。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干,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汉书》
秦朝因为暴政,刚刚传到二世的手上,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第一个兴起的中央集权王朝,就这样亡于百姓之手。汉初,要想立国得以长久,稳定好被连年战争摧残的百姓,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成了汉王朝的当务之急。
②裂土封侯,王侯割据
西汉建立之初,并没有完全传习了秦朝的郡县制,而是在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基础上,将二者合二为一,独创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裂土封侯,大封天下,其中异姓王就得封八位。分封这些异姓王,是刘邦的不得已而为之,有的为开国立下汗马功劳,有的则势力强大,不王之则不附。
除了分封异姓王,汉初高祖还分封了大量的同姓王,这些诸侯王,无论是同姓还是异性,在分封制度下,都具有极高的独立性,对中央王朝的权威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威胁着国家的统一。
③匈奴崛起,边患不断
秦朝统一天下后,对匈奴接连采取强硬的手段,以重兵暂时解决了匈奴问题,并且修筑长城,将匈奴阻挡在了长城之外。但随着中原地区陷入内乱,原本被平息的匈奴又趁机崛起,给新生的汉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西汉建立之初,高祖刘邦携灭西楚霸王项羽的余威,对匈奴用兵,企图解决匈奴问题,结果在作战中失败,刘邦自己被围于白登山七日,险些命丧匈奴之手。后刘邦虽然脱险,但是匈奴一直是威胁汉王朝安全的一大隐患。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史记》
汉初解决问题巩固统治的手段
1.发展经济与修养民生
①总结秦王经验,行“无为而治”
汉王朝是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建立的政权,高层统治集团大都出身寒门,对百姓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对秦朝时暴政也有深刻的体会,并将秦亡的教训总结为四点。
这四点分别是“秦行繁法严刑”、“秦多忌讳之禁”、“不施仁义”和“赋敛无度,天下多事”。汉朝通过对秦亡的总结,认为民不聊生,最终官逼民反是秦亡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治国之策上选择了顺应民意的“无为而治”。
②连续推行仁政,且持续时间长
从汉高祖起,就大力推行仁政,实施了一系列休养民生的政策。对统治阶层实行了严格的措施,推动普通百姓恢复生产生活,使社会重现生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满足百姓对生产生活的需求。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汉书》
高祖之后的文景二帝,继续推行仁政,以发展经济,休养民生,推行轻徭薄税。在汉文帝前期,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租税;在文帝后期与景帝前期,税收也非常低,只占收成的大约三十分之一。
2.国家制度与加强中央集权
①沿承秦制,设三公九卿
在官吏制度上,汉朝的制度基本上延续了秦朝的制度,继续采用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为首的三公九卿制,并结合汉朝的实际加以改进,将“三公”的权利平衡,逐渐形成了一个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官吏制度。
②除异姓王,大封同姓王
在汉高祖初建汉朝之时,其总结秦亡一大原因就是废除了分封制,所以刘邦在建朝之初大封天下。但是分封异姓王是刘邦迫于战争时的形势,不得已给手下功臣的承诺,并不是刘邦自己的本意。
为了避免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分裂,诸侯国之间相互攻杀的景象,刘邦从开国的第二年就开始着手铲除异姓王,并大封刘氏宗族子弟,使汉朝的天下变成了刘氏一族的天下,并与各诸侯杀白马为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③削藩降权,行郡县之实
经过刘邦的前期操作,全国的诸侯王大体上都已经是刘氏宗族,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诸侯王的实力迅速扩张,对中央王朝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汉文帝开始,又着手进行削藩以巩固中央统治。
到了汉景帝时期,由于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景帝很快将其平息,并以此加快对诸侯国实力的削减。将诸侯的封地收回,使诸侯王的封地与郡县大小无异,极大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增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经济,汉武帝开始推行“推恩令”,将诸侯王本就不大封地近一步分割缩小,并以各种借口夺爵削藩,还强制将诸侯王在封地的行政权收回,将诸侯国仅留虚名而行郡县之实。
3.对待边患问题
①以“和亲之策”换取时间
汉高祖刘邦在试图击败匈奴受挫后,刘邦认识到以当时的国家实力,还不足以用军事手段解决匈奴问题。为缓解匈奴对汉朝北部边境的压力,开始同匈奴和亲,与匈奴约为兄弟之国,达到稳定自身,发展经济的目的。
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在整个汉朝初年一直存在,从汉高祖时期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初期,前后和亲达十余次。通过和亲,汉匈双方约定边界,停战互市,形成了双方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
“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毋离,臣主相安,俱无暴虐。”——《汉书》
②主动出击,以绝边患
汉初的“和亲政策”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且在和亲的这一时期内,匈奴时常违背约定,纵兵侵入汉境抢掠,使得主动和亲的汉王朝备受屈辱,匈奴每每兴兵,汉王朝就要求以和亲,并以棉、酒、米等物供之。
经过汉初近七十年的发展,到汉武帝中期,国家实力强劲,国库充足。国家的钱财“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中的粮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汉王朝有了同匈奴一较高下的实力。
汉武帝因此下令主动出击,在长城以北寻歼匈奴主力,求击败匈奴,以绝边患。经过多次对匈奴的主动出击,在河南之役、河西之役和漠北之役等数次大型战役去匈奴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后,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基本消除,此时对西汉王朝威胁最大的也是最后一个因素得以解除。
结语
汉朝在历经70余年的努力之后,通过一代又一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将威胁汉朝统治的因素一个个解决。终于将一个权力并不集中,对全国控制还十分虚弱的帝国,治理成了华夏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强盛王朝。
本文章为狼君历史原创,表达仅为作者自己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标明出处。
关于文章的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评论,支持狼君欢迎留言点赞转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