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历史上,有这么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前半生一直在拼命反抗清朝,可是后半生又拼命拯救清朝,最后却死在了抗日上。
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人知道是谁了。没错,这个人就是清朝时期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1836年11月18日,丁汝昌出生在安徽庐江县石头镇的一户贫苦家庭,后来随父亲迁居到巢县定居。
由于家庭贫困,丁汝昌小时候只读了三年私塾,之后就外出务工补贴家用,靠给地主家放牛为生。
14岁时,父母为了让丁汝昌学个将来能安身立命的手艺,于是央人将他送到了一位同族伯父家的豆腐店当学徒。
1851,庐江一带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因为朝廷救灾不力,丁汝昌的父母也在这场饥荒中先后去世。
因此,当3年后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到庐江时,亲眼目睹了朝廷腐败的丁汝昌毅然加入了太平军的队伍。
在太平军期间,丁汝昌作战勇敢,深受战友们的爱戴,几年时间过去后,他已经成为了太平军中的一员骁将。
到了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天国高层争权夺利,百姓生活困苦,此时的太平天国已经陷入了穷途末路的境地。
而且,在长期与清军交战的过程中,丁汝昌也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伤害,放眼望去满目疮痍。
丁汝昌开始审视自身,当初加入太平军的决定,究竟是对还是错?他加入太平军的目的,原本是想反抗清朝,创造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
可如今看来,几年时间过去了,百姓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因为连年战乱而变得更加困苦了。
因此,当曾国荃率军围困安庆时,丁汝昌带领300名手下趁夜翻墙,向正在集贤关训导湘军的曾贞干投降。
然而,曾国荃并不信任丁汝昌这样的太平军降将,每战必以他们为先锋。直到丁汝昌等人带头拿下太平军在安庆北门外的3座大营时,曾国荃才开始信任他们,还给他们每个人都升了官。
不久后,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名组建淮军,湘军中像丁汝昌这样的安徽人都被调拨到李鸿章的淮军麾下,乘坐轮船由安庆前往上海参加对太平军的攻势。
丁汝昌到达上海后,率领营中的弟兄配合刘铭传攻打太平军占据的四江口,因作战勇敢受到了刘铭传的赏识,请求李鸿章将丁汝昌调到麾下铭字营,升任参将。
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曾国藩挥师北上,继续镇压山东一带的捻军。
此时丁汝昌已经是副将了,他统帅3营马队担任先锋,在与捻军交战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功劳。捻军被剿灭后,丁汝昌也因功被提升为总兵,加提督衔,还被朝廷赐予协勇巴图鲁勇号。
在太平军与捻军先后被剿灭后,清朝内部获得了暂时的安定,朝廷也开始裁军节饷。
刘铭传得到朝廷授意后,打算撤销丁汝昌麾下的三营马队,由此引得两人反目成仇,丁汝昌也因此被罢官。
此后丁汝昌在家赋闲了数年时间,后来决定前去投靠淮军的创始人李鸿章,并且得到了李鸿章的欣赏。
当时左宗棠收复新疆正值关键时刻,得知丁汝昌复出后,极力想要丁汝昌前去新疆协助他。但是由于李鸿章素来与左宗棠不睦,所以李鸿章拒绝了左宗棠,以丁汝昌伤病未愈为由将他留在了身边。
之后李鸿章要组建北洋水师,于是就派丁汝昌前往英国学习,并且监督“超勇”、“扬威”等舰的接收工作。
1882年,朝鲜王朝爆发壬午兵变,丁汝昌率领舰队前往镇压,成功擒获兴宣大院君李昰应,挫败了日本人想要通过武力干涉朝鲜王朝的计划。
虽然丁汝昌一直呕心沥血建设北洋水师,可由于他是被李鸿章提拔上来的,而北洋水师又是李鸿章一手打造的,所以丁汝昌统帅的这支北洋水师,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李鸿章的私军。
甲午战争爆发后,寄托着大清朝所有希望的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遭遇了巨大失败。
此次海战中,虽然北洋水师舰艇装备较日军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丁汝昌没能作出有效指挥也是另一个导致北洋水师战败的重要原因。
综合来看,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严重失利,丁汝昌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而且,丁汝昌治军不严,导致北洋水师军纪败坏。在极为关键的威海卫之战中,竟然有不少军官带头投降,甚至公开逼迫丁汝昌一块投降。
尽管丁汝昌为了抵抗日军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可由于迟迟等不到援军,他的内心也开始绝望起来。1895年2月12日,丁汝昌吞食鸦片,自杀殉国。
临死前,他命令
牛昶昞将
水师提督大印毁去一角,但是
牛昶昞却并没有照做。他在丁汝昌殉国后,冒用丁汝昌的名义起草了投降诏书,与日军签订了《威海降约》。
丁汝昌自杀殉国确实令人惋惜,死后也没能得到朝廷的谅解,反而被认为是北洋水师覆灭的罪魁祸首。丁汝昌之功过确实很难评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
不过,从丁汝昌吞鸦片自尽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连清军中的高级将领都吸食鸦片,鸦片之泛滥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