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国中的诸葛亮一直是忠臣和智者的代表人物,其一生为了蜀汉大业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过还没有完成六出祁山,光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便病死在了五丈原,在他死后,蜀国支撑了十多年便灭亡了,不少人把这个黑锅推给了后主刘禅,认为是他的昏庸和懦弱,造成了蜀汉政权的灭亡。
那事情的真相真是如此吗?咱们先依据当时的背景分析一波,蜀国因为诸葛亮在汉中的休士劝农和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人口达到了百万之众,而面对拥有四百万人口的曹魏集团,诸葛亮和他的弟子姜维选择连年征战,在数十年中发动了百余场的战役。
蜀国选择了以弱战强,而魏国则是被动防守,期间诸葛亮五次北伐,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并没有伤到曹魏的根基,反倒是蜀国,因为去全国兵力入侵,导致农忙之时,国内连收割麦子的男丁都没有,而前方战事又需要大量的粮草供应,为了伐魏,蜀国可以说是掏空了国力,这是蜀汉政权被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者说,刘禅真的是软弱无能吗?影视剧中,他宠信宦官黄皓,导致蜀汉政权走向衰败,又因为“乐不思蜀”让后人都说他是扶不起的刘阿斗。(乐不思蜀的由来:在蜀国灭亡后,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司马昭问及刘禅,是否想念故乡,此时刘禅却说到:“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是刘禅昏庸懦弱的一面吗?其实刘禅如果说他想念故乡,估计司马昭肯定会以为他有复辟之心,痛下杀手,哪怕不杀,为了他的统治地位,也不过放任刘禅回到故居,刘禅的这个回答,就是让司马昭打消疑虑,暗示自己没有威胁,司马昭听完后,果然哈哈大笑,还封了刘禅做了安乐公,刘禅因此有了善终,所以从另一个方面说,刘禅还是很聪明的。
在诸葛亮执政期间,可以说朝中大臣基本是他提携上来的,当时唯一能牵制诸葛亮的张飞关羽二人都已身死,而赵云当时对诸葛亮是马首是瞻的,所以上朝时,看到强势的诸葛亮,没有任何话语权的刘禅只剩下了一句台词,“一切皆有相父定夺”。
在诸葛亮五次北伐后,他身体已经吃不消了,但还是强撑着一口气,没想到在五丈原病情发作,大限将至的时候,阿斗听到消息,立马派了李福前来,同时听听诸葛亮交代了什么遗言,看到在床榻上奄奄一息的诸葛亮,李福连忙上前问道:“丞相,陛下让我问你,在你死后,诸葛瞻怎么办?”
诸葛亮心里瞬间反应过来了,他一直以为后主只知享乐,不理朝政,原来他藏得很深,刘禅聪明着呢,他害怕诸葛亮的儿子到时候联合朝中其他大臣来以下犯上,上演篡位戏码,诸葛亮当时就断断续续的回答:“陛下放心,老臣家中还有800棵桑树,足以养活他了。”
听到了这句话,刘禅也算放了心,他知道诸葛家并没有野心,所以在掌权后,刘禅直接封了诸葛瞻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物,后来魏国入侵,诸葛瞻也战死在了锦竹,诸葛一家也称得上是满门忠烈了。
话说到最后,虽然刘禅是个懂得中庸之道的皇帝,但依旧扭转不了蜀国势单力薄的事实,在亡国后,他也认清了现实,选择做了一个安逸的贵族,也算是不错的结局了,对此各位看官又有什么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