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最终还是魏蜀吴三家笑到了最后,从而造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这也是大家长时间以来的认知,罗贯中更是在《三国演义》中描绘了详细的故事,实际上,除了这三国之外,还有一个国家哦!当时的中国应该是四国鼎立的局面。被移除的是哪个呢?这就是坐镇北方的公孙辽东势力。
然而在小说演义中,这一国却被罗贯中抹去了,为数不多的两次提到,一次是辽东将逃跑投奔的袁尚袁熙两兄弟杀死送给曹操,一次则是三国晚期司马懿镇压辽东叛乱,可以说全本书它都没有任何的存在感。
实际上,辽东政权可算不上小,它加上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个郡,面积将近一个蜀国。辽东为何没有大动静呢?就让我们好好分析一下原因。
辽东政权,起家于公孙度,公孙度出生于玄菟郡,他的父亲正是郡吏公孙延,190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权,公孙度因为和他的部将徐荣十分交好,因此就被推荐做了辽东太守,公孙度一上位,就开始惩戒襄平地区的豪强,开始巩固稳定自己的势力。
可以说公孙度的野心同样不小,根据记载,在公元190年,公孙度知道中原一带动乱,就对部下说:“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
由此可见,公孙度这个时候就用了称王的野心,曹操曾经征召公孙度做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说:“我在辽东称王,要永宁干什么啊!”“太祖表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度曰:“我王辽东,何永宁也!”藏印绶武库。”
公孙度最终在204年去世,他的儿子继承了辽东太守的位置,至于之前曹操给公孙家的永宁乡侯封号,丢给了弟弟公孙恭。公孙康在位期间修生养息,并且不断发展扩大自己的底盘,但是他并没有进军天下的打算。
公孙康知道自己势力不足,因此依附于曹魏,被魏文帝曹丕委任为大司马。当然了这并不影响辽东割据的局面,毕竟当时孙权也曾经向魏称过臣呢!
然而辽东的局限性同样不小,首先第一点,就是他们的人口,《后汉书》提到,238年,辽东共计30余万人,比起魏国443万人,吴国256万人,蜀国108万人,势力要弱小的多。
而第二点,就是地势,吴国和蜀国的底蕴,也不及魏国,但是他们有着长江和蜀中的天险,而辽东却是一马平川,没有任何可以守备的地方,以至于司马懿征讨辽东,只用了8个月时间。
以上诸多条件,也导致公孙康放弃争霸中原,而是安心向东方扩张,他在209年大破高句丽,攻陷其国度,并且设置了带方郡,起兵讨伐韩濊,扬威朝鲜半岛。
因此,虽然辽东政权不可忽视,但是他对于中原的影响并没有多少,可以说甚至不如西北的羌人,因此罗贯中不将它写入书中,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