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朱文正的功劳有多大,他都不会被封为亲王,因为不符合规矩。而封地的话,应该是在南昌。
惊世一战
至正二十三年,陈有谅率领六十万大军顺流而下,打算与朱元璋决战。
当时朱元璋的总兵力在二十万,虽然作为朱元璋大本营的南京前面有洪都这一门户,但陈有谅完全可以无视这一门户,因为这一门户只有两万守军。
而以他的兵力优势而言,根本不值一提。
但或许他是为了保险起见,又或者是为了报仇雪恨(洪都原本是他的,但是由于守将的背叛,成为了朱元璋的),选择在洪都停下进攻的脚步。
先拿下洪都,再进行下一步的打算。
两万的守军对抗六十万的大军,再怎么看洪都都没有任何的胜算。
再加上洪都还有抚州、土步、宫步、章江、桥步、新城、琉璃、澹台、水门,九座城门。
兵力一分摊,每座城门也就只有两千人左右,要是说洪都能够坚持下来,谁都不敢相信。
但事实是,洪都坚守了下来,而且这一坚守还是将近三个月。
要是说谁能够居首功,那一定是朱文正,因为他是洪都的最高统帅,洪都的一切部署工作都是由他完成。
两万的守军要守九座城门抵挡住六十万大军的进攻,要是换别人可能也就是平均分摊,每座城门两千人左右。
但是不知道朱文正到底如何分摊的,竟然能够将两万人分摊到还剩下两千人供他自己率领负责支援各门。
城墙被对方击破,那就用木栏充当城墙;对方用大型攻城器械,那就大开城门,出城迎敌。
在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朱文正从未睡过一顿安稳觉,面对陈有谅滔滔不绝的进攻,他也只能滔滔不绝的防御,睡觉都是穿着带血的盔甲。
期间,负责镇守琉璃的刘海龙战死,负责镇守澹台的赵国旺战死,而他本人也多次负伤,但依然坚持了下来。
陈有谅此战明摆着就是奔着要朱元璋的命来的,但为什么朱元璋却整整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对其不管不顾,放任其攻打洪都?
其实不是朱元璋不管不顾,而是朱文正压根就没有向朱元璋求援。
他原本以为陈有谅长时间攻打不下洪都就会掉头回去,又或者直接前往南京,不曾想陈有谅这一咬住,就不打算放。
直到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他感觉自己坚持不住,才向朱元璋求援。
而这一来一回就得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再加上出兵的时间,那就是将近三个月。
得知朱元璋出兵的陈有谅从洪都退兵,不过并不是回去,而是前往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
如果他早有这种觉悟,又何至于在洪都浪费将近三个月的时间。
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这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陈有谅的士气已经消耗的差不多,粮草也消耗的差不多。
反观朱元璋,陈有谅出兵初期他的主力还在攻打张士诚的庐州,如果陈有谅无视洪都,朱元璋就有可能满盘皆输,但陈有谅偏偏走出了一步最不该走出的棋。
以至于朱元璋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从容不迫的逆流而上与他决战。
结果众所周知,那就是他战败,朱元璋战胜。而他战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攻打洪都。
陈有谅不舍得洪都极有可能是“就要打下”的心里作祟。他没有想到这“就要打下”就是整整将近三个月,最主要的是到头来也没有打下。
不公平待遇
按道理来说,洪都之战朱文正功劳最大,封赏最多的也一定是朱文正,但事实是,朱文正却成了封赏最少的那一个。
这并不是朱元璋偏心,相比于其他的将领,他与朱元璋可是有血缘关系,就算偏心也是偏向他,而不是偏向其他人。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是由于他自己作。
别人升官都是朱元璋安排,朱元璋叫你到哪里去,你就得到哪里去,根本不会让你挑,只有他不一样,朱元璋让他自己挑。
但是他却不挑,还表示反正都是亲戚,就这点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朱文正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出自于真心,而是出自于假意。
在他看来,朱元璋一定不会就此罢休,一定会强行给他安排一个大官,又或者将他封到富足地区。不成想,朱元璋却当了真。
在朱元璋看来,如此将才,又有此觉悟,真不愧是他朱家的人,于是将他留在了洪都,其他的人则个个得道升天。
明明是自己功劳最大,到头来自己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反倒是自己的那些手下,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
这种落差相信大部分人都忍受不了,朱文正就属于这一大邵人。
吃了大亏的朱文正在内心里憋了一肚子的气,这些气总得泄,但不可能泄到朱元璋到头上,那就只能泄到了洪都当地百姓的身上。
朱文正叫人昼伏夜出在洪都强抢民女,供自己玩乐。要是换一般人,玩腻了也就放了人家,但他不一样,玩腻了直接扔到井里。
除此之外,他还明目张胆的卖官,践踏朱元璋的法令。
在当时,无论是谁的身边,都有朱元璋安排的检校,也就是之后锦衣卫的前身。
朱文正在洪都胡作非为的事情,一件又一件的传到朱元璋那里。
朱元璋看在他是自己侄子的份上,并没有处罚他,而是叫人将他骂了一顿。
本来以为他会就此悔改,却不曾想,他非但没有悔改,还变本加厉,竟然敢对朱元璋直接发起人身攻击,不断的向外人透露朱元璋的私事,生怕朱元璋的形象太过于伟大。
要是换别人,别说是一个脑袋,就算是三个脑袋都不够,但是朱元璋却依旧忍了下来。
他一次又一次的践踏朱元璋的底线,但是朱元璋都没有跟他计较,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血肉之亲还是挺看重的。
但看重归看重,一旦触碰到那一条底线,相信就算是朱元璋的哥哥,朱元璋也不会心慈手软,那就是谋反。
怨恨爆发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怨恨无论怎么样都发泄不了,那么就一定会有爆发的那一天,对另一个人展开致命性的报复。
朱文正每天都拼了命的发泄对朱元璋的怨恨,但是怎么发泄都发泄不完。最终,他走上极端,打算杀死朱元璋。
但是杀死朱元璋谈何容易,朱元璋可是大帅,而他仅仅只是一个地方上的将领,到底怎么样才能杀死朱元璋?
他想破脑壳,终于想出了答案,那就是联合张士诚。
在当时陈有谅已经被朱元璋剿灭,天下间能与朱元璋抗衡的也就只剩下了一个张士诚,还有一个元朝。
元朝是不可能的,当时的元朝正处于内斗状态,再加上朱元璋又没有称王,按照元朝的逻辑,没有理由对朱元璋出兵。
要是出兵的话,早就出兵了。
只有张士诚不一样,自从朱元璋灭掉陈有谅以来,张士诚就要直接面对朱元璋的威胁。
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永远的利益。张士诚想要杀死朱元璋,朱文正也想要杀死朱元璋,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
因此,他们走到了一起。
不过由于检校的原因,朱文正还没有行动,消息就已经泄露,但是他却浑然不知。
直到朱元璋手持鞭子站在他面前的那一刻,他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朱元璋并没有跟他废话,抽起鞭子就将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或许在这之前,朱元璋还愿意相信自己的亲人,但在这之后,朱元璋任何人都不再相信。自己的侄子都想要自己死,更何况其他人。
谋反向来都是死刑,甚至有的时候还会牵连全族。朱元璋原本打算处死朱文正,但是马皇后却站出来阻拦,不断地向他陈述一个问题,那就是亲人与亲人之间的关系。
朱元璋虽然听从了马皇后的话,并没有杀他,但却将他囚禁在桐城,而这一囚禁就是一辈子。
就藩桂林?
朱文正虽然是危险分子,但是朱元璋却看在一家人的份上,并没有将他的儿子连同他一起囚禁,而是将他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藩地在靖江,现如今称为“桂林”。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朱守谦被封在桂林,朱文正也一定会封在桂林。
毕竟父死子继,朱文正是父,朱守谦是子,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
朱元璋将朱守谦封在桂林,明显有防备之意。
在农业社会,广西多山,怎么发展也发展不起来,而发展不起来就没有钱,没有钱就读不起书,不读书自然就不服从管,因此广西时不时的就爆发动乱。
而朱元璋将朱守谦封在又穷又乱的桂林,明摆着就是为了防止朱守谦有什么非分之想,就算他有非分之想,也折腾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倘若朱文正没有造反,那么他的封地有很大的概率是在洪都,又称南昌。
因为朱文正辉煌的起点在南昌,朱元璋后来又将朱文正的父亲,也就是他的哥哥,朱兴隆封为“南昌王”,但可惜历史没有。
南昌位于南京的上游,而南京又是当时的都城,南昌对南京的威胁性一目了然。
而朱文正又有足够的前科,只要朱元璋的脑子正常,就不会将南昌封给他的儿子。
封亲王的话更加不可能,亲王向来都是皇帝儿子才有的称号,朱文正作为朱元璋的侄子,再怎么历害,也不会被封为亲王。
再者说了,就算朱元璋有那个心,也没有那个胆,他要是将朱文正封为了亲王,那不是相当于直接断了他哥哥后。
其实朱文正心胸狭窄,性格又极其恶劣,就算他当初没有造朱元璋的反,到头来也会因为某一件事惹怒朱元璋。他的这种性格,就注定了他没有什么好下场。